2011版語文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規(guī)范和要求,需要加強學習。下面筆者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談一點個人的學習體會。
第一,新版課標強調(diào)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但不輕視知識學習。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有輕視甚至忽視知識學習的傾向。新課標這一次明確提出要加強知識的學習,顯然具有糾偏的作用。新課標說,“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闭f得很明確,語文知識不是不要學習,而是要注意隨文學習,不要去求系統(tǒng)。比如講文言文,碰到虛詞,就需要隨文講授;碰到特殊句式,也需要隨文講清楚。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講“之”字?!独恰防镉幸粋€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講意義,這個“之”字就沒有意義,可以刪掉,但它在這個句子中,又的的確確具有作用,它是音節(jié)助詞,常常用在時間詞語后面,起強調(diào)的作用,在本句中,還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你看,不講文言知識,行得通嗎?
學習文言文是這樣,學習古詩詞也是如此。古詩詞學習中,有許多知識,比如學生如果知道了唐詩重視抒情,而宋詩重視說理,那么理解唐詩和宋詩可能就有個大概面貌。還比如,南宋偏安一隅,詩詞大都涉及到愛國問題,涉及到淪落異鄉(xiāng)回望故鄉(xiāng)的問題,因此大部分詩詞都比較沉痛,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無不是如此。有了這點知識墊底,理解李清照、陸游和辛棄疾的詩詞,就會容易得多??梢?,該講的知識如果不講,不光是影響學習,影響理解,也會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第二,新版課標強調(diào)個性化閱讀,但不輕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新課標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奔热皇恰皞€性化行為”,學生讀書時,老師就要少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畫腳地粗暴干涉。新課標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時產(chǎn)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因為這些感受的理解里打上了學生“個性化”的烙印。新課標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毙抡n標用的一個詞是“珍視”,一方面說明新課標對此很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粗暴干涉嚴重到了何種程度!
我們總有些老師好心辦壞事,好為人師,他們總想教給學生一些所謂的閱讀方法或技巧,給學生做點總結(jié),對此,新課標是十分警惕的。它說,“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边@兩條說得很好,很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有位老師講《小石潭記》,其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學生分八個方面作賞析,而且用一種固定的模式,要求學生都統(tǒng)一這樣說:我賞析的句子是——這個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什么詞語表達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這八個方面是:賞析文中的“水”、“動與靜”、“對比與烘托”、“情與景”、“鏡頭與畫面”、“寫景短句”、“清”、“樂與凄”等。
這就是一個好心辦壞事的例子。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下來,不光是課文體無完膚,學生也是體無完膚的。這根本不是賞析,而是肢解,嚴重的肢解,嚴重的用老師的固有模式來代替學生生動活潑的感悟,用老師自我的欣賞代替學生原生態(tài)的體驗。這種現(xiàn)象一定要注意避免。
第三,新版課標強調(diào)朗讀,更強調(diào)要精讀。
新課標認為,朗讀也是一種理解,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懷,走進作者的心靈。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詞,朗讀好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詩文的學習尤其要強調(diào)朗讀,這個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
古詩文還要強調(diào)精讀。為什么要強調(diào)精讀呢?因為古詩文都是用凝練的語言寫成的,這種語言是一種經(jīng)過文化提純的書面語,不僅高雅、古樸、有韻味,而且也高度濃縮,理解起來有困難,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讀。朱自清先生對此有深刻的論述。他說,“單說一首詩好,是不夠的,人家要問怎么個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功夫不成?!边@分析的功夫,就是精讀。比如,詩詞的典實、詞義、技法等等,這一些東西,光憑吟誦和記誦就不行,那得下一番研究和探討的功夫。在古典詩詞的教學問題上,朱自清先生是看得很透徹的。
精讀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進行。這一點是新課標特別倡導的。新課標說,欣賞文學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這句話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要重視語言的學習,因為古詩文都是高度凝練的語言;二是要注意學習古詩文里用詞造句的技巧,古代大師們的語言就是富有表現(xiàn)力的。比如,有位老師在講授《岳陽樓記》時,授課老師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表現(xiàn)感情的一對詞語來做文章。這一對感情詞語就是“悲喜”和“憂樂”。從淺層次上來說,“悲喜”的感情要直觀一些,浮表一些,而“憂樂”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從深層次上來說,“悲喜”主要是表現(xiàn)文人騷客的感情,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關乎個人,而“憂樂”表現(xiàn)的是古仁人的感情,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關乎民族、國家、社會、天下,很顯然,后者的胸懷要寬廣一些,他們是憂國憂民的。所以,當授課老師用“情感”和“情懷”這兩個詞語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我認為是極準確而精當?shù)?。這就是在學習“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精讀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力。浮表的閱讀是難以有所發(fā)現(xiàn)的,更談不上有所創(chuàng)造,要想在閱讀時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造,就必須對作品進行精讀。精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深讀。深讀,就是要有所發(fā)現(xiàn)。比如閱讀莊子的《濠梁之辯》,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莊子和惠施的思想進行感悟。從能否知道魚的快樂來看,莊子重在審美,而惠施重在求真,審美就偏于文學,所以莊子是一個詩人,求真就偏于科學,所以惠施就是一個邏輯學家。我在教讀這篇寓言時,學生還從文字里讀出了莊子的逍遙的思想,讀出了一個人只有自己心中有快樂才能發(fā)現(xiàn)快樂的思想,給了我很多驚喜。如果學生就停留在莊子和惠施此次辯論誰勝誰負的層面,而全然沒有對莊子的思想有所覺悟,那該是多么遺憾??!
當然,在精讀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過度解讀。對這一點,新課標也及時地給予了提醒:“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闭Z文報刊上曾經(jīng)一度對過度解讀有過尖銳的批判,討論已經(jīng)十分深入了,這里就不再贅言了。只引用報刊上一句十分流行的話來說明一下,即“一千個人讀哈姆萊特,哈姆萊特也仍然只能是哈姆萊特?!本褪钦f,你不能隨意發(fā)揮,把哈姆萊特讀成了夏洛克、守財奴。
第四,新版課標特別重視評價導向?qū)﹂喿x的影響作用。
關于古詩文閱讀教學的評價問題,2011版新課標說:“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边@里,新版課標對評價的內(nèi)容、途徑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說明,我想,這三條或許會成為今后中考語文命題閱讀部分的指南針,要引起我們老師的注意。在此基礎上,新課標又說,古詩文部分“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這是告訴我們,關于詞法和句法考什么,不考什么,讓我們心里有底。需要注意的是,新課標只是說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并沒有說文言語法或者詩詞知識不列入考試范圍,這一點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第五,新版課標強調(diào)多讀書,多動筆,少做題。
這一次新課標對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說明:“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角色定位十分準確。我覺得這對于多年來,關于教師的角色定位爭執(zhí)不下,是一個明確的表態(tài)。新課標同時還強調(diào),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學生的情感熏陶和體驗。“實踐”“綜合”“體驗”和“創(chuàng)造”,這些詞語是這一次新課標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語,說明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任務和教學建議都有了明確的新的要求。這些詞語,我們都需要認真加以領會。
我尤其欣賞這一次新課標中出現(xiàn)了關于多讀書、讀好書的呼吁,我以為這是一次回歸,對語文課程本色的回歸,回歸到讀書做人的根本上來。語文說到底,不就是引導學生熱愛讀書,學會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學會做人嗎?
新課標說,“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些話語多么樸實,但字字句句又都說到了語文教學的根子上。現(xiàn)在社會這么浮躁,許多人急功近利,有幾個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現(xiàn)在學生為什么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上不去,一個關鍵問題是無法沉潛下來讀書。許多學生做題,是看著題目就開始做答,浮躁得連考試提供的文本都沒有耐心讀完。這樣做題,分數(shù)又怎么可能會好呢?我們有些語文老師,也成天地埋頭做題、講題,也不讀書,久而久之,腦子就僵化了,心靈里也沒有源頭活水了,除了跟學生講一點做題技巧外,就沒得講的了,長此下去,語文成績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學好語文,就需要多讀書,讀好書,讀一點課外書,甚至讀一點閑書,“無用”的書。這是修煉我們的心靈、情感和精神氣象必須要做的功課。否則,我們的心靈就會日漸干涸。新課標說得多好啊!它說,“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當然,要做到這樣,也不是太容易,一方面,我們要抵擋得住外面世界的誘惑,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安靜下來,做一做心靈的功課。
王曉惠,語文教師,現(xiàn)居北京。責任編校:黃碧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