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答:“我不會讓梨。”上海一位一年級小朋友這樣做的語文試卷,語文老師在考卷上判了個大大的紅叉。“這道題也沒固定答案啊,憑什么說真話就錯了呢?”這位小朋友的家長“一怒之下”把考題曬上微博。這條微博被網(wǎng)友爭相轉載,引發(fā)搜狐、網(wǎng)易等網(wǎng)站,中國教育報等許多報紙關于語文教學和道德教育的劇烈爭論。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看到這則微博以及引發(fā)的爭論,我由此感到十分沉重十分傷感。沉重傷感的不是眾多媒體廣大網(wǎng)友所關注的道德教育問題,而是我國語文教育現(xiàn)狀。我認為這則微博,揭示出現(xiàn)行語文教育觸目驚心的三大荒唐,值得教育首腦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并及時應對。
荒唐之一:根本不該讓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做這類題目。
稍有教育常識的人都知道,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這個階段孩子們最應該做好什么才有益于母語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呢?幾千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是狠抓“強根固本”四個字。
根是中華文化之根,強根就是打牢漢字基礎。如何打牢?一是識字,二是明字理,三是規(guī)范書寫、藝術書寫?;A教育前期,漢字認讀、書寫應該作為語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來完成。
本乃修身成人之本,固本就是要打好民族經(jīng)典背誦基礎。民族經(jīng)典是民族文化精華之結晶,是民族精神之源泉,是修身成人之依據(jù)。沒有物質,只要魂魄在,物質可以再創(chuàng)造;如果丟失了魂魄,又何談物質創(chuàng)造呢。堅守優(yōu)秀民族文化之根,是每個中國孩子應承擔的責任,更是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自覺擔負的職業(yè)使命。朗讀背誦經(jīng)典文本,是承繼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必要方式。朗讀背誦本民族文化經(jīng)典,在個人,可以變化氣質;對社會,可以轉移風氣。這是語文教育最為核心的東西,也是小學階段孩子們最應該做好的事情。
強根固本,打牢漢字基礎、經(jīng)典基礎,就是讓下一代在基礎教育階段做好最應該做的事情,練好童子功,受用一生,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這是語文教育教學的基礎工程,沒有這一基礎,語文教育的其他美好設想都只能是空想而已。
作為過來人,大家捫心自問,讓孩子們做這些蒼白無聊、轉瞬即忘的閱讀題目有什么意義?對孩子們從文化源頭上了解熱愛自己的民族,了解熱愛自己的文化有什么幫助?對他們以后的發(fā)展有什么意義?這難道不是極其荒唐的事情?
做這類題目讓孩子們錯失母語學習奠定基礎的黃金時機姑且不論,這類題目小學生做,初中生做,高中生還做,任怎樣有靈氣的孩子,做十二年這樣的題目都會把他們語文學習的胃口徹底敗壞,都會讓他們變得憨憨傻傻不正常。根本不該讓孩子們做的荒唐事情為什么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那是因為沒有人對語文學科統(tǒng)籌設計,語文學科不能依據(jù)學科學習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來安排學習內容,才鬧出這樣荒唐的笑話。
荒唐之二:語文教師根本不該為這類試題荒廢生命。
根據(jù)微博圖片,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小學生做的這份試卷,在一段孔融讓梨的拼音文字故事后面,共有四道試題:
1.這篇短文講的是 的故事。學生答案是“孔融”。教師判為正確。
2.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們學習。橫線上供選擇的答案有兩個:謙恭敬讓、勤勞。學生答案是第一個。教師判為正確。
3.人們覺得奇怪,問孔融為什么不拿?省略號后面文字和學生答案沒有顯示出來。
4.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學生答案是“我不會讓梨”。教師判為錯誤。
看到這四道題目,每位語文老師都會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三年級為止,各學段語文老師面前的練習題目、考試試卷中都少不了這樣的試題。這類試題,做題的學生和判題的教師都不可能有簡潔清晰而唯一的答案,這就是令教師學生極端頭痛又不得不應對的閱讀分析試題。
誰都知道“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一種十分個性化的思維創(chuàng)造過程。生活閱歷不同,性情氣質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對同一文本的感知感受解讀也不同。任你如何思考,如何解讀,如何感受,試卷這里卻只有一個權威答案等著你?!拔也粫尷妗辈缓虾鯔嗤鸢?,老師只能也必須判學生為錯誤。
高考試卷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選擇了某作者的文章做閱讀材料,原文作者興沖沖做了這幾道閱讀題目,本以為十拿九穩(wěn),誰知一對答案卻傻了眼,作者對自己文章閱讀題的解讀根本就不及格。這樣極端的例子絕非個案。隨便找個人出這類閱讀題,足以難倒考試院的專家學者。如若不信,可以當場試驗。
語文教師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理應自己多讀經(jīng)典好書,引領學生多讀經(jīng)典好書,師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積淀人文素養(yǎng),提升語言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引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但就是這樣荒唐玄乎的題目,貫穿中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十二年學校生涯,擠占師生閱讀時間,師生生命的許多時光就消耗在這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導致如今閱讀荒蕪、經(jīng)典文化失傳的現(xiàn)狀。
這種試題根本不該用作語文學業(yè)水平檢測,應對這種試題根本不是語文教師應做的事情。舉國中小學語文教師不得不被動地面對此類題目,這豈不是荒廢生命,荒唐之極?
荒唐之三:這不是語文素質教育應該做的事情。
語文與國文、國語、母語、漢語、中文等義,像國旗、國歌一樣代表國家尊嚴,像天文、水文、人文一樣壯麗。語文奠定和培育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維、民族品格、民族特質、民族智慧。語文教育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國學大師任繼愈說過:“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自從有文字以來沒有中斷過。只有中國持續(xù)不斷的五千年。語文課應該代表五千年的成果?!眹嗽嵅≌Z文,正表明對語文教育期望甚高;要繁榮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要文化立國提升民族軟實力,離開母語無從談起。
這則微博引發(fā)的爭論,正暴露出語文學習基本規(guī)律與現(xiàn)行教育理念、語文應試教育與語文素質教育兩大尖銳矛盾。
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來看,學習漢語以識字為基礎,必須掌握足夠的識字量。我國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就是“注重識字”。漢字從每個字的創(chuàng)造到整個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承載了華夏5000年的燦爛文化,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得到的是全方位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同步和諧的發(fā)展,這不僅是智育開竅,也是德育熏陶和美育陶冶,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清人王筠《教童子法》有“蒙養(yǎng)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之論,確實有其道理。
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寫、讀、背三字足矣。
寫:老老實實扎扎實實打好書寫基礎,讓下一代認識漢字,理解漢字,會寫漢字,寫得一手好字。
讀:熟讀經(jīng)典,多讀經(jīng)典?!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都傳遞著中國語文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的有效經(jīng)驗。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朗讀。這是漢字、漢語特點決定的,漢語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文字具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p>
背:熟背經(jīng)典,多背經(jīng)典。古代教師開講前,學生要對學習內容熟讀成誦,倒背如流。從三字經(jīng)、百家姓到四書、五經(jīng),學生都要背誦,教師甚至用打板子強制學生完成。這種笨辦法使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隨著閱歷增加,這種涵養(yǎng)積淀慢慢發(fā)酵,最終閃射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火花。博聞強記是“厚積”,是“薄發(fā)”的物質基礎,是獨到見解、新穎思想產(chǎn)生的土壤。記和背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中間環(huán)節(jié)而不是終極目標?!八烙浻脖场笔切纬烧Z文能力的必要步驟。沒有這一步,語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大家是讀書很少而成就很高的,現(xiàn)行教育理念和語文應試教育卻讓當今學生淹沒在題海里,整天為“人們覺得奇怪,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這類毫無意義的練習題目所困,被剝奪了寫、讀、背打牢基礎的時間,直接結果是導致民族文化荒漠化日趨嚴重。
學生書寫水平太低了,讀的、記的有用東西實在太少了。這是當前語文教學的軟肋,也是學生語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古代塾師教育理論學習有限,教研活動開展很少,教學手段和方法也不先進,但最重要的就是教師把大量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記,使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獲取語文能力。
縱觀當今語文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都有完備的教育教學方法理念、技術技巧,但真正尊重語文學習規(guī)律高效實用的沒有,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詶壡墒刈?、返璞歸真,尊重語文教學的自身規(guī)律,從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中吸取營養(yǎng),簡簡單單抓好寫、讀、背三字,從根本上改變語文教育現(xiàn)狀,讓下一代喜歡民族語文學好民族語文呢?
欲速則不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做閱讀分析題的結果只能是孩子們語文閱讀分析能力越來越低下,語文素質越來越低下。
語文教育教學不要花里胡哨,要實實在在;不要標新立異,要尊重規(guī)律;不要急功近利,要著眼長遠。小學一年級學生踏上這樣的語文學習歧途,意味著幾十年后民族文化的進一步衰落。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則微博暴露出語文教學的三大荒唐,對于我們認清語文教學現(xiàn)狀并改進之,無疑是一件好事。
龐仁甫,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浙江余杭。責任編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