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鞵)字,據(jù)考證在唐代以后使用頻率才逐步上升,而在這之前,皆由“履”字率領(lǐng)諸如“屨”、“屐”、“屣”等幾個形似義近的古字來表達(dá)的。在《說文解字》《廣雅》《玉篇》及《方言》等古代字詞典或相關(guān)注釋中,這些字往往注解為“履也”?,F(xiàn)略作辨析,且舉隅古代詩文中的用例和保留在現(xiàn)今成語中的義項。
一.詞義外延有別
“履”在古漢語中可以說是通稱,泛指“鞋子”。《說文解字》曰:“足所依也?!背烧Z“鄭人買履”、“削足適履”、“西裝革履”等中的“履”就是此意。再如:
(1)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飲食,又以歷遺公卿,被虛偽名。(《漢書·鮑宣傳》)
(2)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屨”、“屐”、“屣”則是特稱,特指不同質(zhì)料、不同形制的鞋子。它們有時可以跟“履”一起組詞,形成“屐履”、“屣履”之類的詞語。然而這些組詞,不同于現(xiàn)今以“鞋”為中心詞素組成的“皮鞋”、“草鞋”、“棉鞋”等詞語,而是有其他用法和解釋的,甚至詞性改變了。對此,下文再作論證。
“屨”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子,或泛指鞋子。如成語“刖趾適屨”、“屨賤踴貴”、“遺簪墜屨”等中的“屨”意。再如:
(1)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孟子·告子上》)
(2)豕人立而啼,公懼,墜于車下,傷足亡屨。(《管子·大匡》)
“屐”通常指木底的鞋,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的、帛制的。其成語有“裙屐少年”、“屐齒之折”、“視如敝屐”等。例如:
(1)靈運(yùn)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后齒。(《宋書·謝靈運(yùn)傳》)
(2)東坡在儋耳,無書可讀,黎子家有柳文數(shù)冊,盡日玩誦,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張瑞義《貴耳集》)
(3)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葉紹翁《游園不值》)
就“屐”字,有人甚至說,唐代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子,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專門的雨鞋了。我們認(rèn)為此話需要做進(jìn)一步的考究,至少說前半句有些問題。如《晉書·宣帝紀(jì)》:“關(guān)中多蒺蔾,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憋@然這里的“木屐”,是行軍士兵穿的鞋子。
“屣”或指沒有后跟的鞋子,或指草鞋。保留其意的成語有“視如敝屣”、“倒屣相迎”、“棄之敝屣”等。古詩文分別就此用例有:
(1)視舍天下若舍屣。(《呂氏春秋·觀表》)
(2)聞粲在門,倒屣迎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3)貧賤爾何憂,棄去如脫屣。(蘇軾《巫山》)
二.詞語屬性相異
“履”,既可作名詞,又可作動詞。而“屨”、“屐”、“屣”一般只作名詞,很少用作動詞。
“履”在漢代以前多作動詞,如成語“如履薄冰”、“履險如夷”、“不衫不履”。再如: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養(yǎng)生主》)——“所”跟“履”一起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履”作動詞,“踩踏”的意思;“所履”,則是指“踩踏的地方”。
(2)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呑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第五句“而”前后的“履至尊”和“制六合”是動賓詞組的并列用法。“履”與上下文的“振”、“呑”、“執(zhí)”等字,在相同結(jié)構(gòu)位置上做為動詞?!奥摹笔恰暗巧稀?、“踏著”的意思。
(3)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 留侯世家》)——其中第二個“履”為名詞,“鞋子”的意思;一、三兩個“履”為動詞,是“穿鞋”、“著鞋”的意思。
“屨”,多數(shù)做名詞用。例如:
(1)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室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左傳·宣公十四年》)——“屨”與“劍”、“車”運(yùn)用在相類句子位置上,皆為名詞。
(2)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這里的“屨”,前與“敝衣”,后與“筐”、“長镵”同為名詞。
“屐”,一般作名詞。劉熙《釋名·釋衣服》云:“帛屐,以帛作之如屩者。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謂之屐也。”例如:
(1)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莊子·異苑》)——“屐”為動詞“制”的賓語,詞性為名詞。
(2)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屐”和“梯”分別作為“著”和“登”的賓語,都是名詞。
“屣”,亦作“蹝”,名詞居多。例如:
(1)舜去天下如脫敝屣。(《孟子·盡心上》)——“敝屣”做“脫”的賓語,顯然是名詞。
(2)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屣”和“篋”分別做“曳”、“負(fù)”的賓語,名詞也。
至于“屨”,特別是“屐”、“屣”為動詞詞性則很少,大多要跟“履”結(jié)合成“屐履”、“屣履”才有可能。例如:
(1)身屨(典)軍,搴旗者數(shù)矣,可謂壯士。(《史記·季布欒布傳》)——“屨”為動詞“踐踏”意。
(2)屐履上層閣,披襟當(dāng)九秌。(曾鞏《游金山寺作》)——“屐履”,則有“登臨”的意思,其為動詞無疑。
(3)有頃,又白王符在門,(皇甫)規(guī)素聞符名,乃警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后漢書·王符傳》)——“屣履”為動詞,解釋為“拖著鞋子走路”,形容匆忙。
三.詞義變遷不同
“履”、“屨”,《說文解字》“段注”曰:“晉蔡謨曰:‘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意思是說,做為名詞的“屨”,在漢代以前代替“履”;而“履”則以作動詞為主?!对娊?jīng)·魏風(fēng)·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便是其中典型的例證。有論者在《“屨”、“履”、“鞋”的歷時發(fā)展與更替》一文中指出:表“鞋”義的常用詞,在先秦主要用“屨”,戰(zhàn)國末期“履”的名詞義發(fā)展成熟,并在文獻(xiàn)典籍中漸顯優(yōu)勢,漢到唐代主要由“履”表達(dá),“履”與“鞋”經(jīng)過宋代相峙階段后,在明代被“鞋”替代,并沿用至今。這番話基于考據(jù),概述了“履”、“屨”等詞義的變遷,“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可備一說。
至于“屐”和“屣”兩字,早在先秦作品中就已出現(xiàn),后代用法基本相承。不過它們不但始終沒有能夠成為常用詞,而且最終也都被“鞋”替代,成為歷史詞匯罷了。
還有一種語言現(xiàn)象值得注意,即含有“履”、“屨”、“屐”、“屣”等幾個形似義近字的成語,同樣也是近義的或者是同義的成語。它們所在成語中的位置有時相互可以替代。例如“削足適履”亦作“削趾適屨”;“視如敝屐”亦作“視如敝屣”;“遺簪墜屨”亦作“遺簪墜履”,如此等等。
總之,現(xiàn)今“鞋”字,與上述“履”、“屨”、“屐”、“屣”等四個形似義近的字,是古今字的區(qū)別,即上古無“鞋”字,“鞋”是后起字,如唐代李賀《南園》詩中有“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牽苔絮長莼花”句。古文中“鞋”或?qū)憺椤绊P”。如宋代蘇軾《定風(fēng)波》詞中云:“竹杖芒鞵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王兆平,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東臺。責(zé)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