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敘事的記敘文是高考作文寫作中考生常用的一種文體類型。通過對近幾年來各地高考優(yōu)秀作文的研讀,筆者發(fā)現這類作文具有一個基本的特性,即十分注重過程性與情境性的設計與呈現。本文將圍繞這一點,作一點膚淺的思考。
一.山隨路轉,方顯過程之美。
任何好的敘述與描寫都必須有時間的流動,只有這樣,才能展示和豐富敘事的層次,從而形象地提出問題、演繹命題的內涵,達到形、情、理的巧妙融合。但這個基于時間流動的過程,展現出來的不是流水賬式的蒼白,而應是敘事前后情感的鋪墊轉折;或事情一波連著一波的發(fā)展,不斷形成的沖擊效應;或從不同角度敘事組合,從而形成情感的變化,或轉折,或加深。
廣東高考優(yōu)秀作文《愛在心口難開》,考生下筆即寫自己考了145分,回家讓父親簽字,本想會得到父親哪怕一句的贊揚,但父親頭也不抬,自己很不滿意,摔門而出。然后插敘交代父子間隔閡已久,難以溝通的緣由。再寫父親節(jié)自己被同學拉去買了禮物——一根皮帶和一瓶二鍋頭,回家后父子對飲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聲‘我愛你’化解無數情”,父子兩人在心靈情感上達到了溝通。
從過程性上看,該作具有時間的流動、空間的變化,顯出其變化之美;又有情感的轉折或加深,使過程性的內容在情感的糅合中顯得更加豐厚和別具匠心。
記敘文的過程性,應在合理中寫清楚過程,過程中能傳神傳情。
作為高中記敘文,合理不僅僅是體現在合乎生活常理、情理上,更應體現在合乎題意、立意、情感的有效表達上。后者是體現合理的關鍵所在,它決定了敘事過程中的詳略和順序。
2004年廣東高考作文《愛在心口難開》一文中,“父子”對飲的場景寫道:“可怕的寂靜,只有酒杯碰撞聲。兩人都喝得微醺,我望著父親,幽幽地說:‘爸爸,我……我……我愛你……’極輕極快地帶過,也不知他聽到沒有,‘我沒別的意思,只是你那條皮帶快斷了……’沒等我說完,父親喉嚨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試考得不錯……’我的眼頓時熱了。他拿起酒杯,仰頭猛地一倒,眼睛閃閃的,紅了。他慌忙掩飾道:‘這酒……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著:‘是烈了點……’說罷也舉杯一飲而盡,熱淚,流進了嘴里……有愛的淚,是甜的……”
這一段過程性描寫,不僅細膩生動,而且對題意、立意、情感有效表達的潛在指向十分明顯。父愛是不輕易流露的,但父愛又是深沉的。父子之間的男人式的交流是不輕易在口中直接表露的,但基于理解的情感溝通又是默契的。這樣的過程性描寫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重要的是,只有建立在合理性上的敘述、描寫才能傳神傳情。
二.山光水色,方顯情境之態(tài)。
情境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也指某種具體的情景和境地。無論寫人還是敘事,都必須在一種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具體而言,記敘文的情境可以是特定的環(huán)境描寫、氛圍營造、場景描摹、細節(jié)設計等,它的核心在于具有生活味。高中學生不乏記敘文技法的訓練,但為何在寫人敘事中出現描寫生硬、情感失真、言行失態(tài)的現象,關鍵在于不善于營造一種貼近生活的情境之美。
江蘇高考優(yōu)秀作文《好奇心》,寫我懷著一顆好奇心去探尋奶奶對爺爺的那份讓我好奇的舉動——“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考生選擇了一個充滿生活味的視角,來展現好奇心下奶奶對爺爺的那份情感。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再有這種事發(fā)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微微笑?!?/p>
奶奶的言行,的確讓孫女好奇。于是,調皮的“丫頭”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濡濕了人們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能在“尺水”中“興波”,能打動閱卷教師,關鍵在于能用鮮活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澎湃的內心波瀾。這樣的描述,除了注意過程性的合理外,更是得益于對寫人敘事的情境性展示。奶奶對爺爺的話,嗔怪中充滿關愛、滿足。淡淡幾句,不做作,不雷人,但樸實得感人。把人物放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寫,最核心的就是在寫人敘事中,要能讓人物“活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之中,通過對人物生活化的描寫聚焦來展示人物的品格,演繹對題目的理解和對題意的表達。這樣的文章才顯得自然、純粹、接地氣。
三.兩美相融,更顯“靈秀”之韻。
缺乏情境的過程,必然是單調的“程序性敘述”;而離開了特定的過程,情境的設計只是“為文造情”的技巧。因此,過程性和情境性是相互融合,相互推動的。就記敘文而言,寫一事的記敘文,開頭往往不是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寫的,而是下筆把人物就放在心理、情感的矛盾沖突中,然后再交待矛盾的緣由。而這種沖突往往是通過特定的情境設計和渲染來展開的。如2012年江蘇高考優(yōu)秀作文《憂與愛》(父陪女兒檢查)開頭: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醫(yī)院外的灰色地面,枯葉軟塌塌地浸在積水中,想必淅瀝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親的手怏怏地走,父親憂愁的目光像這鎖了寒霧的深冬,迷蒙而凄惻。
來上海檢查是費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來一次檢查眼壓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親的眉自那時起就沒有舒展過。是誰強顏歡笑將那憂愁深掩?是誰一夜夜嘆息徹夜難眠?又是誰一次次欲言又止獨品憂愁?
‘孩子,聽話,去檢查吧,要是真有問題,我們就可以早治療,爸這心憂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這里?!?/p>
這段文字,下筆就從事情過程的中段切入,運用上海深冬自然環(huán)境的渲染,突出了父親憂愁的迷蒙、凄惻,然后再交待“憂”的緣由。這樣的敘事不僅經濟簡練,而且富有情韻。
就寫幾件事的記敘文而言,往往運用“畫面剪輯”的方法來將幾件事組合起來。要求突出每一件事的“畫面感”,即以“特寫鏡頭”的方式,將事情的“自然過程”簡約,將事情的“精要顯意”部分在具體情境中放大。既保持了敘事的過程性、合理性、內容的豐富性,又顯示其敘事展開中的精美性和動人性。
綜上所述,過程性和情境性的相互融合是記敘文寫作中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掌握兩者的要義,我們會在記敘文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中,展現出更為精彩和令人感動的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陸紀登,語文教師,現居江蘇靖江。責任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