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口相對減少,農村“撤點并校”在所難免。而且,撤銷那些不具備辦學資質的農村學校,集中力量辦好少部分基礎較好的學校,有利于農村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和中小學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件好事。然而,這樣做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在交通不便地區(qū),“撤點并校”帶來了不少問題:學生上學路程普遍變遠,交通安全隱患增多;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應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加大。低年齡的小學生寄宿在學校,他們既不能很好地自理生活,又產生大量的心理問題。這些都導致了輟學人數(shù)的增多。
新的輟學高峰
“10年撤點并校后,我國的小學生輟學率倒退回10年前?”2012年11月,這個數(shù)字引起全國關注。它來自于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教育部隨即澄清,近年來城鎮(zhèn)化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學者使用原有的輟學率計算方法,得出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但過度撤點并校的后遺癥,已引起教育界憂思。
今年5月,國家審計署發(fā)布對27個?。ㄗ灾螀^(qū)、直轄市)1185個縣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結果顯示“撤點并?!焙蠊皯n。在重點抽查的1257.63萬名走讀生中,有49.31萬名(占4%)上學單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萬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重點核實的1155所學校,輟學人數(shù)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統(tǒng)計,2000年到2010年,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這一速度,已經遠超過了農村學生減少的速度。
據(jù)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劉善槐研究調查顯示,2000年至2005年學生數(shù)量的減少比例均小于4%,從2006年至2012底,這一比例已經小于3%?!暗珜W校的減少幅度卻沒有隨之緩和。”劉善槐說,從2000年開始,我國每年小學學校數(shù)量的減少比例均超過6%。撤校后學生上學距離平均變遠4.05公里,安全隱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費為1157.38元,成為農村家庭的額外開支。增加的成本對于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農民來說,是不容易擔負的。對于一些貧困家庭而言,本來溫飽還沒有解決,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都存在著經濟困難。如果上學成本再大幅度增加,無異于把他們的孩子擋在學校門外。對此,劉善槐認為,“在學齡人口的地理分布基本沒變的前提下,只要學校減少的速度一直大于學生減少的速度,上學的距離持續(xù)增加,寄宿制學校建設未能及時跟上,輟學率劇增的臨界點必然會出現(xiàn)?!?/p>
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河北省教育廳原巡視員韓清林調研指出,這個臨界點出現(xiàn)在2008年。韓清林說:“從那一年開始,全國小學輟學率出現(xiàn)大幅度回升,與1997年至1999年的輟學水平大體相當?!彼麣v數(shù)了這個變化過程:1991年,全國小學輟學生303.23萬人、輟學率24.77‰;此后輟學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輟學生減少到62萬人,輟學率降到4.58‰。但2008年輟學人數(shù)回升到63.25萬人,2009年92.64萬人,2010年82.83萬人,2011年88.33萬人,年輟學率分別為5.99‰、8.97‰、8.22‰、8.89‰。
在這期間,小學低年級成了輟學的主體。韓清林研究發(fā)現(xiàn),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小學一到三年級的輟學率分別占輟學生總數(shù)的86.8%、73.7%和89.9%。這成了新一個歷史高峰期。
“撤并”后的隱憂
“因為農村撤并的主要是村小和教學點,它們恰恰在交通最不便的地方,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眲⑸苹闭f,“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他們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徒步上學,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路途中的安全隱患。一旦上學距離超出了一定的范圍,而學校的宿舍建設與管理未能跟上,家長往往會讓其輟學,直到其年齡能夠承受該距離,才可能讓其重新回到學校?!?/p>
甘肅省山丹縣在2008年之后,大規(guī)模撤并學校,村小撤并到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初中撤并到縣城。截至2012年,山丹縣的中小學從2009年103所,減至28所,減少的學校占總數(shù)70%。如今,撤并進程還在繼續(xù)。學校撤并中,出現(xiàn)上學難、上學貴,并引發(fā)輟學現(xiàn)象。山丹縣李橋鄉(xiāng)在2010年有小學10所,經過合并,現(xiàn)只剩下李橋鄉(xiāng)中心小學。這是所寄宿制學校,一年級學生就要住校。學生宿舍是排平房,每間宿舍有6至8名學生。該校生活老師何金蓮說,有些睡慣大炕的孩子,晚上“鬧床”,會從上鋪摔下來。一名學生說,從宿舍到廁所要8分鐘,沒路燈,晚上上廁所“很害怕”。為了晚上不上廁所,他們就不喝水,少吃高水分食物。
甘肅省實行撤點并校后,楊偉蔭所在的學校被依次關閉。原先她在村小“杜莊小學”,之后遷往東關小學。去年秋季,她本該遷至霍城鎮(zhèn)中心小學讀書。但楊偉蔭母親決定,讓她輟學。理由是,一來上學路遠,寄宿又困難,二來讀書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健認為,農村中小學撤校并點“一刀切”造成的負面后果早已顯現(xiàn):在不少鄉(xiāng)村,交通不便,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被迫到幾里甚至十幾里外的學校上學,孩子、家長備受困擾,有些孩子干脆因此而輟學。有些孩子被迫在校住宿,這種低齡化兒童集中住宿,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喪失家庭照顧,而學校又缺乏必要的住宿與照管條件,這種情形,極不利于小孩的身心健康成長。
輟學潮與學校布局
教育部在2012年7月23日,公布《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著力解決學校撤并帶來的路途變遠、交通隱患等問題。這讓公眾重新審視已實行10年的撤點并校。
所謂“撤點并?!?,是源自于2001年的一項農村教育布局調整政策,其目的是降低辦學成本、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這一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之后,各級政府出臺措施,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多數(shù)地方政府摒棄了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實行的“村村辦學”方式,將臨近村落學校進行合并,發(fā)展成中心學校,以“撤點并校”的方式進行資源整合。
單從數(shù)字上看,撤點并??芍^效果明顯。據(jù)相關統(tǒng)計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512993所,2009年劇減為234157所,被撤并的學校共有278836所,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然而,隨著上學難、廢棄學校資源浪費、學生輟學、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拉大、校車安全等“毒副作用”不斷涌現(xiàn),審視與反思“撤點并?!边@一推行了10年的教育改革措施,成為國人無法忽視和回避的問題。
從表面上看,“撤點并?!钡氖∑鹱愿鞯貙φ叩那夂蛨?zhí)行的走樣,政策要求“因地制宜”,但在地方的執(zhí)行中卻搞一刀切,致使很多不宜撤點并校的偏遠地區(qū)、人口稀少地區(qū)也盲目撤并,損害了學生利益,破壞了教育公平,重新審視是負責的表現(xiàn)。學校撤并在短時期內可能確實減少了政府的開支,但其實質卻是把原來政府的成本開支轉嫁為農民家長的經濟成本、學生上學的時間成本和安全風險,對全社會來說,總效益只減不增。對此,深受其害的農民們或許說不出所以然,但上學遠、上學貴、上學難的苦痛卻是直接感受。這種現(xiàn)狀,只能增加學生的輟學數(shù)量。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宋暉認為,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礎。義務教育是整個教育平等、機會平等目標實現(xiàn)的基礎。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政府有義務運用公共資源保障所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這種保障,不僅要有制度規(guī)定,還需要配套措施加以保證。配套措施包括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加經費提供免費校車,提高特困生的補助額度,將教育資源向偏遠地方、貧困地方傾斜,向弱勢傾斜,促進農村義務教育體系的發(fā)展。
學校布局要從實際出發(fā)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及中國城市化、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進程,造成農村就讀學齡人口減少。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1年前后,城鎮(zhèn)初中在校生首次超過農村,城鎮(zhèn)小學在校生數(shù)雖然一直小于農村,但差距卻在不斷縮小。農村中小學的布局調整,正是在此背景下進行。
江蘇省豐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民說,“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大規(guī)模推廣,農村學齡人口將進一步向城市轉移,布局調整的客觀需求依然存在。這也要求我們撤點并校,優(yōu)化教育資源。”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研究員于海波表示,“總的來說,辦學重心上移是對的,但不能操之過急,不能一刀切。中國農村盤子這么大,情況這么復雜,教育改革又是個牽涉千家萬戶的事情,應該有足夠的緩沖期?!?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撤點并?!彪m然有以上原因,但這樣做的問題也是顯著的?!捌湟?,一些鄉(xiāng)村地區(qū)出現(xiàn)輟學率回潮,上學路遠,一些家庭干脆不讓孩子上學了;其二,校車問題日益突出,由于政府沒有在撤點并校時考慮配備校車,不少孩子只能乘坐不合格的校車、黑校車上下學;其三,低齡寄宿現(xiàn)象在鄉(xiāng)村變得越來越普遍,但由于寄宿硬件條件較差,與寄宿相配套的心理輔導、生活服務沒跟上,鄉(xiāng)村寄宿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其四,瑯瑯書聲在很多農村消失,農村越發(fā)顯得缺乏生氣?!痹谛鼙婵磥恚伏c并校,實質上意味著對農村學生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剝奪,同時,也增加學生家長的生活負擔。
《決定》明確規(guī)定,“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guī)劃和調整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顯然,中央也在防止撤點并校“一哄而上”。2009年,國務委員劉延東還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農村搞撤點并校要“注意從實際出發(fā),防止‘一刀切’”。
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認為:農村學校布局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絕不是撤并學校那么簡單。僅就學校撤并來說,就涉及被撤并學校學生與教師的重新分配、撤并后學校資產的處置與使用、學生上學交通工具的配置與安排、學生住宿與食宿問題的解決等。同時,學校還涉及危房改造、規(guī)范學制、城鎮(zhèn)化發(fā)展、移民搬遷等諸多事宜。不適當?shù)爻沸2Ⅻc,造成農村學生上學困難,費用提高,難以支撐,導致輟學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