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往過程中,人們離不開言語的交流。交流的過程往往因為言語系統(tǒng)的不確定性,出現(xiàn)言語信息缺失現(xiàn)象,形成半截話。半截話俗稱“未盡話語”,是說話者由于某種原因,在不能完整地表達一句話的情況下,用省略號或破折號的方式將話停止,話未說完。
高明的作者常常使用半截話這樣一種留白藝術,帶給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使作品韻味無窮。感悟中學語文教材中半截話的修辭之美,需要教師用智慧與激情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
一、半截話修辭的類型
(一)因詢問而主動形成的半截話
在一問一答的詢問過程中形成“半截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說話者在表達過程中有強烈的主觀意愿,需要得到聽話者的回答,但是又害怕說話中遭到拒絕沒有面子,因此常常采用半截話的說話方式;二是對話雙方故意用半截話代替對自己意圖的詮釋,減少想知道問題答案的急切性。用試探的方式隱晦地激發(fā)聽話者的認知系統(tǒng),及時表明自己的觀點,在說話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闭乒裾f,“哦!”……“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后來呢?”“后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p>
在這段對話中,掌柜的問話很簡短,表面上似乎漠不關心,但實際上卻急于想弄清孔乙己的真實情況,不過關心的是孔乙己所欠的酒錢。掌柜的采用半截話的方式,既顯示自己的態(tài)度,又不直接表明,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段在詢問中主動形成的半截話,鮮活地反映出了孔乙己身份的尷尬,“活著”是人們取笑的對象,“死了”也無所謂。
(二)因忌諱性話語而形成的半截話
面對禁忌語與需要避諱的話題時,委婉語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多數(shù)情況下用委婉語替代禁忌語的用法還是顯得捉襟見肘。其實,說話者可以不將這些詞語說出,讓其成為交際的空白,也能夠清晰表達出意圖。例如,楊絳的《老王》:
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時候……”
“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
如果“我”直接問“老王什么時候死了”或者“老王去世了”,會感覺對不起老王身前對于自己的種種好。也正是由于“我”對老王有著很復雜的感情,感謝老王曾經(jīng)的關愛,不忍心也不愿意提到那個詞,所以采用半截話的說話方式,將“死”字避諱掉了,同時也避諱掉作者愧疚、同情、不安的心緒。疑點變得模糊,就不容易犯忌諱了。
(三)因不可抗因素,無法自控而被迫中斷形成的半截話
在說話過程中,說話者因為身體原因、環(huán)境因素、說話人情緒等不可抗拒力的影響,無法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意圖而被迫中斷形成的半截話,體現(xiàn)出說話者身不由己的苦衷。如王愿堅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抬起一雙失神的眼睛,呆滯地望了盧進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開他的胳膊,嘴唇翕動了好幾下,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不,沒……沒用了?!?/p>
“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紅軍戰(zhàn)士臨終遺言雖然因為身體原因沒有表達完整,但是讀者從他拼盡生命力氣、用心囑托中可以完全領會到他對黨、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誠?!镀吒鸩瘛分屑t軍戰(zhàn)士的半截話不僅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再現(xiàn),同時也較好地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形象。
(四)因認知負荷的增加而主動中斷形成的半截話
“從某種程度上講,說話者發(fā)出的話語數(shù)量與向聽話者傳遞的信息量成正比,同等條件下,信息量越大,說話者理解越容易,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小,認知負荷越小;反之,則較為困難,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認知負荷越大?!闭f話者在說話中信息量越大,聽話者所掌握的知識就越多,分析就越透徹。如果說話者在說話中極大的信息量讓聽話人增加認知負荷,增加了他的心理負擔,產(chǎn)生不可控的緊張情緒,就會導致說話中斷,形成半截話。例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當船長告訴菲利普,眼前這個窮困潦倒的家伙正是于勒時:
我的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p>
他坐在長凳上結結巴巴地說:“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問:“咱們怎么辦呢?”
從“我”父親結結巴巴的半截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船長的話語系統(tǒng)越清晰,說明的情況越透徹,“父親”心理的恐懼就越多,認知負荷壓力也越大,從而產(chǎn)生了他斷斷續(xù)續(xù)的半截話。恰當形象的半截話生動地展現(xiàn)了菲利普夫婦突然發(fā)現(xiàn)事情真相后,那種內心深處的失望、恐懼、擔心……復雜情緒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
二、半截話修辭的審美功能
(一)關注焦點、極盡夸張之美
大多數(shù)的半截話語義形式都帶有夸張的修辭特點?!鞍虢卦捀袷街袥]有說出來的部分很多都是狀態(tài)補語,不把狀態(tài)補語明確說出來,客觀上造成了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字眼的感覺,起著夸張的作用?!崩冒虢卦捒鋸埖男揶o特點,不僅可以很好地表現(xiàn)人物內心活動,而且可以烘托環(huán)境氣氛,使夸張效果達到極致,更為凸顯人物性格、創(chuàng)造情境。如《最后一課》中: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這段文字活靈活現(xiàn)地烘托出韓麥爾先生偉大的愛國情懷。當韓麥爾先生得知必須離開朝夕相處的學生、離開工作了四十年的學校,被迫放棄說了一輩子的母語時,韓麥爾先生的內心極其痛苦,面對自己的學生,韓麥爾先生“失聲”了,他說不出話來,所以韓麥爾“夸張”地“哽住了”。在文本中,韓麥爾先生“夸張”的半截話,不僅準確地表達出入物的內心感受,體現(xiàn)人物精神,而且較好地烘托出敵人襲來時國家岌岌可危的現(xiàn)狀。
(二)含蓄深沉、簡潔明了之美
半截話表達方式簡潔、明了,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少的文字,鮮活生動地表達完整的意思,充分體現(xiàn)口語的經(jīng)濟性特點。司空圖在《詩品》中坦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若不堪憂。”劉熙載在《藝概》中描述:“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文本中的半截話乍看話未說完,留下漏洞,實則是有著無比豐富的潛在信息量,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無言勝有言”的美學效果。半截話修辭中的語義留白無疑是這種“無言之美”“言簡意賅”的最好闡釋。例如魯迅《祝?!分校?/p>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可惡!然而……,”四叔說
這一天是四嬸自己煮午飯;他們的兒子阿牛燒火
午飯之后,衛(wèi)老婆子又來了
“可惡!”四叔說
寥寥數(shù)語,鮮活地將封建家長制下,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刻畫得淋漓盡致。例文中,四叔的話是極少的,但是在他的半截話中,卻滲透著封建主人不怒自威的丑惡嘴臉。只憑寥寥數(shù)語,就為文章增添了含蓄典雅、簡潔明了之美。
(三)制造懸念、語意未盡之美
“半截話說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接受者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補。”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六冊《黛玉之死》中:
……探春過來,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經(jīng)涼了,連目光也都散了,兩人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進來了三人才見了,不及說話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
黛玉去世的描寫,堪稱人物臨終描寫的極致。當黛玉拼盡力氣呼喊寶玉的那半截話不僅是人世悲涼的寫照,也留給讀者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真正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句沒有說完的“你好……”,究竟想表達什么?是黛玉臨走前的絕望、道不盡的心酸,還是對寶玉“剪不斷,理還亂”的真情流露后的萬念俱灰?這一切的一切只能由讀者細細去體會了。
(四)表情達意、貼近生活之美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交流經(jīng)驗的工具,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都會有不同的含義,起著表情達意的效果。形式上的不完整,“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揭示人物間關系,真正領略‘半截話’‘筆斷意連’之妙”。例如魯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省略號之后的語言明顯沒有能夠說出來,因為作為當時社會上“多余人”的孔乙己,他在身份、地位或當時情境中都處于弱勢,似乎連說一句完整的話的權利也是沒有的。分析孔乙己半截話的成因:第一,孔乙己沒有給眾人還原一個歷史真相的機會,也許是不敢說,更是不好意思說;第二,孔乙己的話似乎沒有分量,社會已經(jīng)不給他為自己辯護的機會了。半截話不僅是孔乙己狀態(tài)的模擬,更是“孔乙己們”真實生活現(xiàn)狀的再現(xiàn)。
半截話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極大幫助。殘缺的語句看似表意含糊、不清不楚,實則深刻地展現(xiàn)人物性格多變的特點,為較好地詮釋人物形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半截話讀來讓人總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審美感受,體現(xiàn)出一種“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暗示效果,以殘缺的語言形式包含了無限的含義,貼近生活真實的同時,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