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就像動車,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一起往前趕。孩子在課堂上少了身體與思想自由活動的時空。老師有沒有想過,孩子在課堂上有主動提出或思考過一個問題嗎?學生有超越教學預設的機會嗎?孩子真正在表達自己的心聲嗎?孩子對所學知識感興趣嗎?孩子能得到提升嗎?如果答案不夠肯定,這樣的課堂就不是在進行素質教育,孩子的素養(yǎng)就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要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去繁就簡———減少老師過多的引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實現(xiàn)教學轉變的突破口———改進“嘗試學習單”的設計。
傳統(tǒng)的嘗試學習單是老師課前根據(jù)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的,供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或學習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活動。這樣的學習單,提供了學習的內容,引導了學習的思路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這樣的嘗試學習單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的想法來自一堂教學研討課:“廬山的云霧”。一開始我設計的學習單總感覺是將老師引領的有聲語言轉化成了無聲的文字,這堂課很有可能成了練習評講課。話語權似乎交給了孩子,但仔細一想,孩子們還是在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匯報,孩子的學習過程還是被教學預設牢牢掌控著。經過一番思考,我重新設計了一份嘗試學習單。
一、初讀課文,字詞出擊
小提示:將易出現(xiàn)讀寫錯誤的字詞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提出來,題目形式要合理。
這一項由老師出題變?yōu)楹⒆映鲱},考考小伙伴。原先的學習單,這項練習中孩子是被動地完成老師預設的學習難點。孩子會作為一份作業(yè)匆匆去應付。第二份學習單,題目要學生自己來出,學生得花時間去逐個去思量,才能出好題目。至于題目的答案,不強求孩子一定要找到,但孩子都有“好為人師”的心理,大部分孩子都會尋求到答案的。出好的題目就是下一堂課上孩子合作學習的內容之一。
二、再讀課文,整體把握
小提示:第一點,選擇、整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準備匯報;第二點,從課文的結構、寫作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寫作順序、表達方法等方面選擇幾點談談你的認識。
第一點提示與前一份相比,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但是這份是由學生去思考匯報的內容及方式,先前的那份是按老師規(guī)定好的內容填空。搜集信息的動機不同,學生付出的努力也就大不相同了,有條件的孩子還會通過上網獲得資料。我們何不將學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呢?這里對學生表達的要求要降低,“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是第三學段提出的要求,要注意教學上的銜接。
這份學習單提示中第二點的要求看起來比較高,但是第二學段的課標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要求。語文課程基本理念也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我們的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們會重視“品味語言”的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卻容易忽視“整體把握”這一要求,造成只見一丘一壑,不見廬山全貌的缺憾。我們要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個更大的舞臺,這樣孩子們在課堂上能變得思維敏捷、能言善辯、勇于表現(xiàn)。多讓孩子從全局去探究作者的寫法,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在閱讀教學中也能獲得真正提高,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孩子自己從閱讀實踐得到的收獲。這里要注意,“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是第三學段的課標提出的要求,不能過度拔高要求,老師要做好滲透指導工作,為第三學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細讀課文,字斟句酌
小提示:圈畫你欣賞的詞句,準備與同學分享你的見解、感悟;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與第一份嘗試學習單相比,品讀感悟的內容是由學生仔細閱讀后提出來的。無形中,孩子將課文一字一句地在心里斟酌了一遍,這個過程,是孩子潛心閱讀文本的過程,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閱讀實踐,這符合《標準》強調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能加深理解和體驗,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們要放手讓孩子去讀、去感悟,孩子閱讀文本時展示出來的寬度和深度有時會遠遠超過老師的預設。在這樣的課堂上,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處于身心活躍狀態(tài),我們能傾聽到老師、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多元對話,這樣的課堂才是靈動而有價值的。
四、做好準備,開展比賽
小提示:比賽形式內容以朗讀、復述或背誦為主,也有一定的拓展。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促進語言的積累、內化。圍繞這份嘗試學習單引導孩子進行學習的課堂,孩子成了真正的主人。課堂上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收獲,這與老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分不開的。
“簡單的招式運用到極致就是絕招”。將這樣的嘗試學習單運用到教學中去,會促使老師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課堂不再是圍著老師轉,避免了老師繁瑣的串聯(lián)式提問。老師要做的是順學而導,根據(jù)學情調整教學步驟,充分體現(xiàn)“教是為學服務”的觀點,一定會迎來百花盛開的教育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