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認為學校是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世界,教師就是詩人、作家,表達出來的語言都是優(yōu)美動聽的,能夠加倍地傳情達意。但是,學校中會有部分學生不僅文化課成績落后,在行為方面、審美情趣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對教師甚至口吐臟話,對學校的任何規(guī)章制度都嗤之以鼻。從小養(yǎng)成冷漠、自私、任性等性格。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對他們進行美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更多和更好的情感世界,讓課堂到處充滿著情商因素。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情商教育。
“情商”一詞很早就被提出來了,所謂的情商就是指一個人的情感指數(shù),包括自控力、自律性等,“慎獨”就是“情商”的最好體驗,西方對智力的培養(yǎng)包含情商在里面,現(xiàn)在的情商教育越來越備受關注和重視,課堂上的情商培養(yǎng)不僅僅依靠優(yōu)美的文本本身,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心理、情感距離和師生之間溝通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呢?
一、縮小師生之間心理距離
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培養(yǎng)情商的教學條件,語言的獨特表達更易于師生之間溝通,在課堂上端正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進行溝通,使課堂氛圍顯得寬松、民主。學生本來就是課堂的主人,要把課堂的權(quán)力還給學生。教師應在課堂上作為配角出現(xiàn)。學生們一般都懂得自己的角色,但不注意自己美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只注重所謂的專業(yè)化的發(fā)展,不從綜合素質(zhì)角度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語文教師就要在自己的課堂上糾正這一偏頗的現(xiàn)象。
和學生年齡相仿的教師很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因為他們的興趣、愛好、行為方式差不多,接觸新事物的程度也差不多,所以有著先天的優(yōu)越條件。年長的教師怎么化解這個問題呢?怎么拉緊學生的心理距離呢?固然年齡的差距往往會產(chǎn)生距離,那么為什么不縮小這個差距呢?聰明的語文教師往往使用“扮嫩”的一招?!鞍缒邸辈皇侵复┑暮椭袑W生差不多,而是在心理的年齡上要年輕化,多多了解年輕人的心理,了解他們的世界,甚者在課堂上一些可愛的小動作,一些幽默的語言都可以消除這種情感的隔閡,拉近彼此的距離。當然教師的這些“表演”不能付之于表面,而要真正地付出自己的真心和行動,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努力和辛苦的付出。教師當然更要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展示自己的幽默、美好的一面,那么學生在無形之中就接納了教師,學生在情感上認同教師,那么情商的教育就輕松可以進行了。有的教師會別出心裁地為學生設計某些特定的情境氛圍,學習《趕考》,教師特意設計趕考的一群孩子,讓他們熱情地討論發(fā)揮,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基本知識的同時可以收獲豐富的情感,如喜悅之情、善良之魂、合作之心等,能夠從課堂上得到綜合素質(zhì)的養(yǎng)成習慣的教育。學習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孩子們學會憎惡、同情之情。教師營造了氛圍,學生得到了情商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語文課堂就能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情商的責任。學生在各類的文本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受無處不在的情商氛圍。
二、構(gòu)建師生之間融洽的情感空間
課堂上常常擦出思想和心靈的火花,師生之間的靈魂碰撞,往往使師生在對某一情感某一教材產(chǎn)生了思想情感的共鳴。通過某些特定的課堂喚醒孩子們心中沉睡的情感,情商得到提高。例如,課堂上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是杜甫所吟唱的憂國憂民的詩歌,狂風破屋、暴雨痛苦使得詩人焦慮、痛苦萬分。這樣的課堂,教師應該把作者、學生、教師的情感融合進去,帶著蒼涼的心態(tài)、抱怨的心理、痛苦的心靈去理解文本。教師可以通過哀傷的音樂、蒼涼的誦讀,帶領學生走進一個凄婉哀絕的人生無處不清涼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中去解讀、探討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感受杜甫當時的痛苦萬分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此時得到了升華,情商得到培養(yǎng)。學習不單單是學會語言的運用,更為重要的是人文的感受,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探索,能夠鍛煉人格,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傾向,審美趨向。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課堂,有些教師往往把背景揉碎放在文本中,剝離情感和基礎知識,使得最后教學目標脫離了情感取向,而單純地背誦課文了。教師在課堂上傳遞著文學的基礎知識也分解著文化的內(nèi)涵,在優(yōu)美節(jié)奏中將學生的情商教育蘊含其中,起到春風化雨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加強學生自我意識觀念
學生的情商培養(yǎng),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自我意識的觀念是否強烈,有的學生對待什么都漠不關心,毫不在乎;而有的學生對待事物就比較積極一點。這就是他們對待社會的意識程度。課堂美育直接彌補了這一缺憾,因為當今許多學習內(nèi)容并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最美的發(fā)揮和語言,彰顯學習內(nèi)容的優(yōu)勢。如果學生能夠自我意識強烈一些,那么情商的培養(yǎng)就迎刃而解了。只有教學活動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探尋學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學生的情商。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品味文本中觸摸到情感的真實性,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品讀適合詩歌、散文的學習。作者的情感表達完全融進景物當中。直白的抒情學生易于理解,相反委婉的抒情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品讀文本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商。作者所需要表達的言外之情就需要反復地品讀才能體會。學生要加強自我意識,把自己融進文本中去,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其中的韻味和情感。依然以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教師先強調(diào)文本的情感基調(diào),強調(diào)學生要深入進去探討,引導學生的審美取向,要求學生動用自己的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文本激情。然后教師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是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要談到真切的內(nèi)容,仔細研究反復品讀。那么學生的自我意識就加強了,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文本中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也參與進去,把情感融合在一起達到共鳴的情感。使得學生的情商得到培養(yǎng),學生了解當時的背景了解杜甫的一生遭遇。學生又從文本回到現(xiàn)實中來,回到理性中來。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情感的控制和舒張。如果學生沒有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只是敷衍地通過課堂把文本變成機械的記憶,沒有任何的變化和舒張,那么,無論多么鮮活靈動的課堂也無法抵達情商的培養(yǎng)目的。
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包括感恩意識、愉悅意識、悲憫意識,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并積極營造學生良好的情商世界,會使得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