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英
(許昌學院 社會科學教學部,河南 許昌 461000)
孝文化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王 麗 英
(許昌學院 社會科學教學部,河南 許昌 461000)
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進而促進大學生的道德健康,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應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學校營造感恩的校園氛圍,以孝啟善,開展感恩系列主題活動,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繼續(xù)深入開展各種回報社會的實踐活動。把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不應忽視或取消理性化教育的地位,實現(xiàn)情理交融,以情動人,以孝啟善,最終實現(xiàn)孝文化在高校學生心中的升華和內化,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孝文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育人的工作,通過思想道德教育使人認同、接受、遵守并踐行道德準則和規(guī)則。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就不能忽視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多樣化,把孝文化嵌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孝文化嵌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強調的是一種情感教育,孝就是在情感基礎上引發(fā)的一種道德規(guī)則和道德行為。
無論政治理論、道德準則甚至更理性的法律規(guī)則,若失去了人類的情感支撐,就會變成空洞的說教。以人類這種最基本、最質樸、最自然的孝情感為切入點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意義重大。
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就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20世紀80年代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伴隨經濟體制的轉型而來的是文化視野的開拓、網絡社會信息的爆炸,傳統(tǒng)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道德的滑坡日益顯現(xiàn),在傳統(tǒng)社會被視為舉手之勞的善舉在今天竟變成一種奢望[1]。孝文化是一種情感,更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孝文化教育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在社會轉型期,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tǒng)美德正在被一部分人遺忘;家庭、學校和社會相關方面的教育也不完善。我們的社會現(xiàn)在最缺乏的已經不是物質,而是道德、文化和傳統(tǒng)的重構與弘揚。在這樣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從每個學生都具有超越時空限制的父母恩及由之延伸的朋友誼、師生情、男女愛、家園思等情感入手,引導學生認同、接受、內化,并最終踐行道德準則和法律規(guī)則。從理論上這是可行的。以孝為根基的感恩是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情感疏離的感召。從基于血緣對父母感恩開始(其具有最強有力的情感沖擊)感召人們對家、國感恩,喚醒人們對父母的愛、對親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社會的愛,引導人們最終接受、認同道德準則和法律規(guī)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谇楦谢A引導人們對理性理論的接受和認同比單純的理論說教更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進而促進大學生的道德健康。大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階段,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大學生應積極應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難,調適自己的心理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huán)境,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抑郁、心理不健康。在人生道路遇到挫折時,有人甚至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逃避困難。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學生珍愛生命、善待自己,這和孝文化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古代儒學的倫理著作《孝經》告訴人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币粋€孝敬父母的人,首先應該做到的是愛惜自己的身體,孩子是父母血脈的基礎,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身體發(fā)膚的健康健全是對父母進行敬養(yǎng)的最基本前提[2]。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一個血液里滲透孝文化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會積極面對,不輕易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不僅對于自己是寶貴的,對于父母來說,孩子的健康平安也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道德教育不能僅僅是空洞乏味的理論,如果剝離了道德教育本該具備的人性的本質內涵,只是一味地向大學生灌輸?shù)赖滦袨橐?guī)范,這些道德規(guī)范是無法穿透人的心靈,更不會作為人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則。盡管道德規(guī)范源自人的需要和人性的追求,但如果在道德教育中忽視了道德的根基——情感的話,受教育者是無法體會到道德的根本,所有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則只能是一個空殼。
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把孝作為倫理道德的基礎,緣于在孝基礎上衍生的倫理道德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傳統(tǒng)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石其實就是簡單的緣于血緣之愛的一種情感——孝以及由這種情感所產生的道德移情。
《詩經》通過“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表述,告訴人們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艱辛,為人子女對父母應懷感恩之情??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的核心不僅于養(yǎng),而在于感恩之情上對父母的尊重和敬愛。在感恩的基礎上,把這種愛擴大開了就是孟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無幼及人之幼”的道德移情。感恩不局限于對父母,亦可升華為對國家;敬愛由感恩始,又可擴展為對他人的友善,對生命、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從“事親”“尊親”的情感出發(fā),可以對大學進行感恩教育。封建社會弘揚孝文化,側重于由孝所確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孝經》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痹诮裉?,盡管封建時代的君臣之際倫理綱常已不復存在了,但人們由孝親延展的家國恩、夫妻愛、朋友誼、師生情及對自然的敬畏等質樸的情感,對于今天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甚至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意義重大。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孝文化是以孩子對父母孝敬為出發(fā)點延伸擴展開來的文化。孝敬是一種愛的情感,而對父母的敬愛是一種責任。愛與責任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個人人格的責任要求去愛,而個體一旦對對象產生愛的情感,就會勇敢、無畏地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甚至為這種責任和義務犧牲自己的生命。對父母的孝要求大學生要承擔起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這不僅是道德責任,更是法律義務。
就孝文化的內容而言,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這就意味著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應該傳承父輩身上的美德和優(yōu)點,這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的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弘揚責任意識,能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孝經》中有這樣一段話,“立身行道,揚名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也有“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孝,最初是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yè),功成名就。最高層次的孝,終極意義上的孝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圣成賢,有所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從“事親”出發(f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最終“立身行道,揚名于世”。
建立在孝文化基礎之上的感恩教育不應是一種短暫的情緒反映,它更應該具有長效性并在實踐中顯現(xiàn)出來。如果僅僅把感恩教育當做一種短暫的情緒反映,而不注重這種情感對于個體的內化和長效性,就可能陷入誤區(qū)。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情景化,以孝啟善?!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高校孝文化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情景化的課堂教學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可以運用圖片、視頻和音頻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大學生對父母、對國家的情感,比如在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家庭美德的要求時,可以結合十大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和視頻進行情景教學。當然,情景的激發(fā)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手段幫助大學生認識孝文化的真正內涵并在今后的實踐中踐行孝道。對比孝的典型,可安排一些不孝的反面例子,最終使學生從理論的高度清楚孝不僅是倫理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不孝父母之人不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也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課程建設中增設以孝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在基礎教育領域,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規(guī)定,成都青羊區(qū)宣稱“要斥資千萬打造成都市首家國學學?!?2005年);北京市豐臺區(qū)啟動“小學國學誦讀工程”(2008年);2009年的新學期,開封市汴京路小學增加了一門新課程——國學課,每天放學,全校的學生們都會整齊地吟誦著《弟子規(guī)》離開校園;福建公務員局舉辦“國學理論與領導智慧”專題講座;河南省舉辦祭祖大典;面向中小學的各種“國學夏令營”“國學冬令營”,面向老板們開設的“乾元國學教室”。這說明上至國家意志,下至普通民眾都意識到了以孝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3]。大學生從心智成熟程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中小學生尤其是幼兒不可比擬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及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知識的積累、德性的養(yǎng)成為大學生獨立走向社會、體驗人生做了最重要的前期儲備,可以說,他們是傳統(tǒng)文化接受、傳承、傳遞、弘揚的最重要的群體。目前,以孝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已被很多高校作為通識類選修課給予學生選修。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時,不要忽視孝文化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不要忽視孝文化的升華。理性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應被忽視的重要的原則和方法,失去必要理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荒誕的。強調孝這種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是片面地夸大其作用或者賦予其不能實現(xiàn)的任務,孝情感在此充當?shù)闹皇鞘侄?,也就是說,孝情感的激發(fā)是一塊“磚”,拋“磚”的目的是引來“玉”——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們在孝文化教育中應該實現(xiàn)情感與理性的交融。徹底拋棄教育過程中的理性化形式,肆意泛濫受教育者的情感會使孝文化教育失去方向性和目的性,是不可取的。所以情感的目的是“啟”善,情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者通過各種形式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孝的情感,引導情感,并注意歸納總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通過情感的激發(fā)來加強受教育者對孝文化的認識,憑借個體的、感性的孝的情感觸及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一隅,喚醒其對他人、社會、國家,甚至對生命所應具有的尊重和責任。
孝這種情感可以說是超越了時空局限的人類的共同情感,作為學校而言,稍加引導就能達到通過孝文化教育實現(xiàn)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目的。
開展形式多樣的與孝文化相關的節(jié)日文化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孝道意識,促進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在大學校園中舉辦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也能激發(fā)大學生對家國情、朋友誼、父母恩等情感的深刻認識,進而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顒拥闹黝}有很多,比如節(jié)日文化活動,節(jié)日文化是歷史文化,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通過節(jié)日文化活動能激發(fā)大學生對歷史文化的回顧和傳承。這種活動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不僅營造尊敬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的社會氛圍,也給大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感恩之課。組織大學生清明掃墓活動,在祭奠活動中,通過對革命先烈的感恩和追思,使大學生珍惜當下的生活。不僅清明和重陽、端午、教師節(jié)等一系列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都是孝文化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載體,在節(jié)日文化中還可以重溫歷史,回顧文化,增強感恩之心,樹立行善之念。
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宣傳孝道典型人物和事件,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孝道。道德準則和規(guī)則被每個個體確立、遵循乃至最后的實踐,都是建立在以情感為核心的理解的基礎之上。脫離了這個基礎,只是把道德準則和規(guī)則強硬地灌輸給學生,是實現(xiàn)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的。傳統(tǒng)的《二十四孝》中有很多違背人性的故事,且與今天的時代背景漸行漸遠已很難起到被大學生理解并進而激發(fā)大學生情感共鳴的作用[4]。學??梢赃x擇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典事例,利用報欄、LED大屏幕、網絡電視臺等方式和途徑激發(fā)大學生孝道意識。
開展感恩系列主題活動,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感恩以對父母的情感為始,但又不拘泥于對父母感恩,讓我們的感恩除了父母外,還可以有老師、朋友、戀人、社會甚至自然。學校通過一系列感恩活動,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激發(fā)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恩情感,用感恩的心對待父母、老師、朋友甚至是對手。
感恩系列活動可主要有:(1)海報、橫幅的宣傳,在橫幅上寫下感恩心情;(2)書信傳情;提供免費的信封、信紙和筆給活動的參與者,由活動的參與者在信紙上寫下表達感恩之情的文字給自己最為感激之人,寫好郵寄地址封上信封后由活動的組織者統(tǒng)一寄出;(3)你的愿望我實現(xiàn),準備兩個紙箱,由參與者在已準備好的紙條上寫下自己的一個容易實現(xiàn)的愿望,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放入一個紙箱內。下個參與者同樣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一個容易實現(xiàn)的愿望,留下聯(lián)系方式,放入一個紙箱內。同時在另一個紙箱中抽取一個參與者留下的紙條,由這個參與者私下里去聯(lián)系紙條上的人,并實現(xiàn)他的愿望;(4)播放免費的感恩類型的電影……
此外,還可以通過講座等形式開展正確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觀教育,喚醒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正確的死亡教育觀警示我們,在人生奮斗路上,對父母的、孩子、戀人、朋友、國家甚至對自然的親情、愛情、友情同樣是不容忽視和舍棄的,對他們的責任和義務是不容我們回避的。還要教育學生在網絡中,抵制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高正面、積極、生動活潑的孝文化,增強孝文化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最終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
[1]謝宏忠.文化多樣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回應[M].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2]焦國成,趙艷霞.“孝”的歷史命運及其原始意蘊[M].齊魯學刊,2012(1).
[3]韋詩業(y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的實踐審視[M].探索,2012(1).
[4]劉忠世.“二十四孝”中的社會交換與傳統(tǒng)孝道[M],齊魯學刊,2011(2).
[責任編輯孫景峰]
CultureofFilialPietyandCollege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
WANG Li-ying
( 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s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not only helps college students keep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ir moral health, but also helps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gratitude and promot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helps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 their great ambition and lofty ideas.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build good campus atmosphere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students moral accomplishment by taking series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theme activities. While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with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we should not neglect the position of r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mind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of filial piety;college;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G41
A
1000-2359(2013)05-0185-04
王麗英(1974-),女,河南許昌人,許昌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1-12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QN-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