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怡
(安徽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是各種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藝術和科學一樣,同樣也來自社會實踐,它反映了一定的生活本質,優(yōu)秀的藝術設計力求高度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科學與設計用其不同的表現方法闡釋著人類的創(chuàng)造神奇,科學中的分子、元素、變量數據等構造了世界,而藝術設計則以色彩、創(chuàng)意和新技術完善社會??茖W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天衣無縫。自然科學給設計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也為設計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嚴謹的理論依據,科學技術的逐漸發(fā)展對于設計來說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和支持力量。藝術設計的發(fā)展,同樣也促進激勵著科學研究者研究的發(fā)展和進步,二者是互為所有、相輔相成的??茖W的、藝術的營養(yǎng)是解決現存的許多設計問題的重要基礎,科學家和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不斷訴說、改造著我們的世界,探索著無限的未知。
科學與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一對血肉相連的孿生姐妹,他們密切相關,本質也是一樣的。科技是藝術設計發(fā)展的推動力,每次科技飛躍都給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的思想觀念。工業(yè)文明飛速的進步,藝術設計的發(fā)展歷程表明:藝術與科技、感性與理性,不斷融合,直至達到最佳的契合。科技變革影響藝術設計作品的功能、形態(tài)和表現效果,藝術設計需要緊隨科技變革,探尋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著名建筑學家林徽因在談到建筑問題時說過:建筑是“概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科學”。這就是說,成功的建筑物,從設計到施工再到建成,其內在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融為一體的。明清兩代的宮殿——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建筑設計如此,其從屬的藝術設計意義相同。科學發(fā)展與藝術設計相依相伴,使得設計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時,藝術性也大大提升。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藝術設計產業(yè)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變革之中?,F代藝術設計需要借鑒新興的科技成果,充分發(fā)揮藝術設計的功能價值和美學價值;同時科學本身也致力于各種實用化的需求,這促使了科學技術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在科學技術高速度發(fā)展的當下,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各種各樣的新型設計不斷涌現,不僅要滿足功能上的用途和心理需求,需要美觀與實用融為一體,也促使更多人性化的產品出現。這種普遍性的原理決定著在未來的設計道路上,二者因為其本質的相同性所產生的結合運用將會越來越多。
關于這個題目的討論,李政道先生曾于1996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所作的學術報告中解釋到藝術和科學的不可分割性,這是在學術界第三次明確提出科技與藝術的關系的話題,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次。他將繪畫、詩歌、雕塑等藝術作品與科學中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聯系起來,發(fā)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難以否認,通過科學的精確解釋,從任何一方面來說,科學與藝術都是難以分開的。它們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設計作為藝術的一部分,自然意義相同。現在許多人甚至直呼:“設計”就是“發(fā)明”,我們暫不討論其論題的正確性,但是不難看出,科學技術貫穿于設計創(chuàng)作之中,沒有科學技術作基礎指導,任何一項設計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藝術設計與科學是密不可分的,創(chuàng)造性作為一種激進而又融合的能量貫穿滲透于科技和藝術設計之間,給這鍋美羹加入了很多新的滋味。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戰(zhàn)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新,作為科技發(fā)展的核心部分,成為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自主創(chuàng)新,同樣作用于我們的藝術設計中!二者的根基一樣,本質上也是相同的。從歐洲文藝復興的發(fā)展便不難看出,科學作為基礎的技術發(fā)展產生了各種思潮,同時為設計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創(chuàng)新思想一直跟隨在二者之間,從未變離。創(chuàng)造能力作為一種人類所獨有的能力,發(fā)展了科技和設計的同時,縮小了其間的差異性,與此同時也推進了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1、設計中創(chuàng)造性作用的反應
科學與設計不同,從一個創(chuàng)造出來的設計產物,我們可以探索到當時設計師的思維活動??茖W的開始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探索,科學的論證實驗,得出的數據只能說明一個結果,并為下一步確定一個方向或者只是另一條道路的開始??茖W不同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性,它將自己的思想隱藏在非人性化的科學語言之中。當闡述一種理論或假設的時候,如一些高新納米材料或微生物,其語言不是用來描述事實,而是用來表達意象。對于一些超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下面,科學家們只能用想象出來的意象來說明事情的合理性,以此解釋并打動別人。其中人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和訓練對于科學工作者來說,無疑已經成為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在我們無法直接跨進的區(qū)域里面,不管是微米世界還是幾千億光年的宇宙世界,人們總是首先作理論假設,再利用已知的數據對假設的結果進行證明,用來支持這種論證,之后從論證出發(fā),進而論及一些新的現象。
藝術設計中創(chuàng)造性作用的體現就更不難想象了,其運用的廣泛性涉及各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從歐洲最古老的洞穴壁畫便可以看出,這些圖畫反映的是最古老人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一些帶有神秘巫術思想的神秘壁畫,是將人的思想從可見事物之上,再加之以聯想、假設,可以說這是古老的平面設計。在藝術接受無限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下,古今觀賞者進行藝術接受的過程中,人們臆想中的世界也加以不斷延伸。現代的藝術設計師同樣將創(chuàng)造發(fā)揮到極致,并用在各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以便于人們的使用。不管在造物的過程中,還是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之中,創(chuàng)造力一直緊緊跟隨在我們的生產過程中,自古及今,概莫能外。
2、創(chuàng)新推動了科學與設計的融合
一方面,在科學與設計的結合中,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激發(fā)出人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加快了新生事物的出現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力與二者之間的聯系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和契合作用。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人們適應世界,改造世界,讓許多設計變得更加人性化,更便于為人所用。創(chuàng)造能力將科學與設計結合起來,并歸納總結,每前進一步都是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前進發(fā)展的結果,分析逐漸加深,概念逐步清晰,新產品也多種多樣。設計中的科學,科學中的設計,也使世界的層次多變復雜,世界中有世界。相信創(chuàng)造力的不斷增強,在科技與藝術設計的完美結合之后,會產生更多新的領域和新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后面所提到的分子美食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事實體現。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僅僅局限于一般的藝術設計或科學范疇,在食品、服飾、醫(yī)學等方面也都有著同樣的具體體現。科學的進步,給設計以更多更新的表現形式。以不可思議的分子美食來說,1988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分子美食學,利用科學技術將食物中的成分優(yōu)化、分解,并進行烹調,事實證明,分子美食已經被人們接受并投入到實踐應用之中。分子美食是一項科研活動。不是由廚師實行而是由科學家完成的,是歐洲烹飪的一個藝術流派(這是百度搜索給分子美食的解釋),這是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產物??茖W技術的融入,將廚房變成一個實驗室,增加了食物本身的口感之余,還給人以出乎尋常的視覺享受。藝術的情感性加之科學的知識性,二者的完美結合,與李政道先生的解釋不謀而合,藝術與科學所具有的普遍性原理和意義的相同性也再一次得到了新的證明。新的設計在不斷追求功能性與美觀的過程中,高科技成就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二者的成熟,成為了二者有機結合的潤滑劑和加速劑。在設計過程中展示現代科技的美感表達,并以藝術設計展示現代科技之美,同時用科學技術豐富完善高科技美感設計。在科技的發(fā)展中,人們也沖破了二維空間的束縛,三維、四維、五維的產品都相繼誕生,并逐步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和運用。這些高科技手段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設計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就像某商城的廣告詞:電腦越變越薄,鞋底越變越厚,圍巾變屋里戴的,絲襪變冬天穿的,手機變成看的,書變成收藏的。科技要我們這樣變,使這種變成為了可能。科技將美帶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把工業(yè)化環(huán)境中的技術帶到了普通家庭之中,將其工業(yè)化的精密技術結構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公共環(huán)境帶到了私人的私密空間之中。這種轉換賦予了設計以新的意義。當然,設計也反過來給工業(yè)性增添了藝術美的色彩,使得機械生硬無感情的工業(yè)化產品出現簡潔化、結構化、科技化、藝術化的設計特點,展示出一種現代技術之美。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全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不斷地交融,中西方設計的差異性也越來越小,設計這種綜合多樣的性質表現更加突出。科技聯系著設計,科技的創(chuàng)造方式制約影響著設計領域的發(fā)展。世界要進步,設計要發(fā)展,就必須結合高新科技、高信息化技術。從世界藝術設計史發(fā)展歷程來看,中外各國任何時期的發(fā)展進步,都離不開科學技術,二者是水乳交融的。這種關系也必將一直跟隨著多元化進程設計發(fā)展的道路變化。
設計在中國的發(fā)展,還需要正確看待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擁有四大發(fā)明的燦爛歷史告訴我們科技的重要性。漢代張衡的地動儀是現今最早且能準確得知地震地點的儀器,它既是一件科學應用于實踐的產物,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高度統(tǒng)一。八條龍口含龍珠,下方各有一只蟾蜍與之對應,外部造型獨特,威武無限,其巧妙神奇的構思和內部精妙的結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改革開放后,各種文化思潮蜂擁而至,對現代藝術當然也有著不小的沖擊,在不斷地影響藝術領域的同時,我國科技也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前進。在國際化的世界大環(huán)境之下,要想在國際上被普遍接受,就需要著重突顯出本民族的個性特征,與世界設計水平接軌,并有所突破與超越。因此設計師們也開始更多考慮如何借鑒和利用好本民族的寶貴文化傳統(tǒng)與資源,用科技武裝自己,用民族的精神充實自己,并借鑒世界現代設計提高自己。以獨具特色的設計顯示自己的個性特征、民族特征。與此同時,要特別注意,整個現代設計在關于科技與藝術的關系上,現階段設計藝術觀念落后于科學的觀念,特別是中國的現階段,出現了不對稱的比例關系。運用好科學技術的同時,設計本身的思想性特質,功能性、觀念性及藝術性才是其靈魂的真正價值,任何”新技術”也終究會成為“舊技術”。我們不僅僅要把握好設計的美觀性、實用性,還需要注意到設計作品的本質特征。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我們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上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怎樣做到科學合理為設計所用,將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發(fā)揮好人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更多緊跟時代潮流并真正成為經典實現永恒的新設計是當今設計師們需要關注的話題。
[1]黃厚石,孫海燕.設計原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雅克布·布洛諾夫斯基.人之上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孔新苗.中西藝術比較[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4]李硯祖.設計之維[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5]李立新.中國設計藝術史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6]張道一.設計在謀[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