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滋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文科教育研培部,哈爾濱 150080)
中學地理作為基礎教育中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門基礎學科,肩負著培養(yǎng)新一代莘莘學子了解、運用、適應地理能力的責任。教會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和思維能力去處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每一個地理教師應該面對的首要任務,這也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那么如何落實新課標理念,真正讓孩子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呢?下面,從四個方面探討中學地理生活化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有效途徑。
地理鄉(xiāng)土教學作為地理課程的一部分,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新課程要求學生能用地理的思維去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使得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地理現(xiàn)象的演化過程中,親身體驗地理教學的真實魅力,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獲得地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以黑龍江省地區(qū)的學生為例,在學習完中國地理之后,教師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我省的自然資源有哪些?”“地形地貌是如何分布的?”“為什么我省以糧食大省著稱?”等相關問題,課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找到答案或結合已有的知識加以總結,最后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再比如,在學習完地圖這一章節(jié)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到的地圖知識,繪制從自己家到學校主要街道的地圖,要求注明地圖三要素,看看大家誰繪制的地圖最規(guī)范。”等諸如這樣的課后作業(yè)。通過類似這樣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學習,學生的地理知識潛移默化地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慢慢使學生領悟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久而久之,學生便會自發(fā)地對地理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因此,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適當?shù)貪B透鄉(xiāng)土課程的內(nèi)容,重視鄉(xiāng)土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養(yǎng)成善于積累鄉(xiāng)土地理素材的習慣,使地理課堂更加鮮活、生動。
地理學科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學科,其涉及面涵蓋了歷史、人文、數(shù)學、物理、經(jīng)濟等領域。我們在從事地理教學中,如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展現(xiàn)在地理課堂上,結合地理課程內(nèi)容進行教學,不但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其記憶深刻,還能使課堂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會隨之高大起來。
哈爾濱市的某些重點中學開展的“詩化地理”教學,就是將古詩詞融入地理教學的一個典型案例。在講到平原與山地氣候差異的時候,引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比姸潭趟木?,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越高的大氣受熱越少,氣溫越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shù)臍鉁厥巧侥_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1]。
再如講到美國一課,可以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NBA球隊的名字相結合來說明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特征。休斯敦火箭隊是休斯敦市的一支職業(yè)籃球隊,休斯敦位于美國南部的得克薩斯州,南臨墨西哥灣,是美國南部工業(yè)區(qū)最大的工業(yè)城市,也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發(fā)展中心,是美國國家航天局的所在地。所以,以“火箭”為隊名與休斯敦這座“航天城”非常匹配[2]。
這種學科交叉型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對于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需要地理教師平時做一個博學的知識傳授者,多學習積累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將交叉學科的課程資源加以整合利用,運用到地理教學中,形成具有獨具地理特征的新型課程資源。
當前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剛剛發(fā)生的熱門事件瞬間就有可能成為今天的熱點新聞。如今的學生早已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功能的日新月異,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擴展,對于新聞熱點的關注度也隨之越來越高。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捕捉到了熱點新聞,也就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所在。而當前許多政治、軍事方面的熱點新聞,都與地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在講到日本一課時,同學們自然就會把注意力聚焦在中日釣魚島爭端的問題上,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借勢將新聞熱點開發(fā)成地理課程資源。地理教師可以在介紹日本的地形地貌、資源分布和日本人文地理情況之后,再設置“請大家思考,日本為什么總有擴張領土的野心?”等相關問題引發(fā)同學討論,教師再加以引導。再舉一個與時事政治方面有關的案例:中共十八大剛剛勝利閉幕,黨的工作報告中提到“生態(tài)文明”這個概念。地理教師可以將“生態(tài)文明”概念引入到實際教學中,在介紹概念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涉及到“人口、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相關內(nèi)容,這種以新聞熱點為載體帶動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手段深化學生意識行為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地理新課程“使學生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教育理念。
除了關注當前的新聞熱點,教師也可以發(fā)掘與地理相關的課外媒體資源,諸如《人與自然》、《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等,使學生在增長地理知識的同時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一條標語: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如何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動手操作,培養(yǎng)其地理思維品質和生活實踐能力一直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問題。地理實驗教學是在新課改實施后逐漸興起的以地理模擬實驗和動手實踐操作為主的地理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將平時不易想象和直觀感受不到的地理自然現(xiàn)象和演變過程具體化、動態(tài)化、形象化。地理實驗教學不僅將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的可參與度更強,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實踐操作、討論總結,使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增長知識,增強技能,強化情感體驗,從而培養(yǎng)了地理生活實踐能力、觀察創(chuàng)新能力、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換能力。地理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實驗道具的選擇制作、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流程的設計等都需要地理教師去潛心研究。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鄙钪刑幪幎加械乩碓?,只要你用心去收集整理,將生活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地理的真實魅力,在生活中感悟地理的價值所在,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加生動鮮活、異彩紛呈。
:
[1]屠彥宏.生活中的地理[EB/OL].屠彥宏的博客,2012-05-09.
[2]龍吉忠.NBA球隊隊名與地理的關系[EB/OL].百度文庫,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