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明,孫榮山,桑運川,崔 瀅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南京210031)
學習倦怠的概念來源于職業(yè)倦怠的研究,隨著關于倦怠研究的深入,學習倦怠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研究。國內(nèi)連榕教授把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感到厭倦、疲乏、沮喪和挫折,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不適當?shù)奶颖軐W習的行為。國內(nèi)其他一些學者雖然沒有對學習倦怠進行明確的界定,但是大致認為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在學習中可能開始退縮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導致了身體、情緒、態(tài)度等方面的耗竭,逐漸喪失了學習目標和理想,學習績效和自我價值感降低,即形成倦怠癥狀。
學習倦怠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近年來,大學新生學習倦怠水平較高,它的主要表現(xiàn)有適應困難、信心不足、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投入不足等[1]。大一新生的學習是整個大學學習的開端,對整個大學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本研究擬從大學新生的學習倦怠入手,探討學習倦怠與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倦怠的形成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江蘇某高校全日制大一新生作為被試,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92份,其中有效問卷292份,其中男生198人,女生94人。
(二)研究工具
1.學習倦怠量表。采用吳艷和戴曉陽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該量表包括身心耗竭、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共16個條目。采用五點評分方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96-99。
2.學習動機表。該量表共有34個項目,采用五點計分法,分為求知興趣、能力追求、聲譽獲取和利他取向等4個維度,求知興趣和能力追求之和為內(nèi)部動機分量表的得分,聲譽獲取和利他取向兩維度之和為外部動機分量表的得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2]254-257。
3.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由Schwarzer等人于1981年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有10個項目,被試在1—4等級上進行自我評定。修訂后的中文版,發(fā)現(xiàn)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
(三)問卷施測及數(shù)據(jù)處理
將量表編排于試卷上,量表前附有指導語,本研究的主試均由具有施測經(jīng)驗的心理教師擔任。施測時,采用以班為單位集體施測,統(tǒng)一指導語,當場收回。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
表1 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各維度相關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各維度呈不同程度的顯著負相關(r),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各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內(nèi)生動機與學習倦怠呈顯著負相關,說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內(nèi)生動機越強,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越低。
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
表2 對學習倦怠的回歸分析(N=292)
為了研究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對學習倦怠的影響作用,以學習倦怠總均分為因變量,以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項指標顯示符合建立回歸模型的假設條件。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在學習倦怠的回歸模型中,預測變量的復相關系數(shù)為0.501,聯(lián)合解釋變異量為24.3%,預測變量對心理癥狀對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此回歸方程的F值達到顯著水平。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內(nèi)生動機對學習倦怠有一定的預測力。
為了深入探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和學業(yè)倦怠之間的關系,我們在Baron等的三步驟中介效應檢驗模型理論的基礎上[4],以大學生自我效能感作為自變量、內(nèi)生動機為中介變量、大學生學習倦怠為因變量,來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具體結果為(見表3),內(nèi)生動機在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響學習倦怠,也可以通過內(nèi)生動機間接影響學習倦怠。從解釋率的變化來看,大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對學習倦怠的直接解釋率為11.4%,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和內(nèi)生動機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共同解釋率為20.2%,說明中介作用比直接作用能更好地解釋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
大學生內(nèi)生動機在自我效能感
表3 與學習倦怠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通過對大一新生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研究,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呈顯著負相關,進一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學習倦怠有明顯的預測作用,說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越低。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描述的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會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正是倦怠的癥狀。學習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樂于在學習中付出努力,對于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能正確地面對并積極解決。Brissie(1988),G reenglass(1988)(此處人名首字母和后面分開了),Chw a lisz(1992)均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能夠預測個體的倦怠水平,低效能感者倦怠水平高。自我效能感越高,學習倦怠程度越低。Yang等(2005)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可以看作是學習倦怠的前測變量[5]。通過研究結果說明,自我效能感對學習倦怠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可以通過提高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來降低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部動機與學習倦怠呈顯著相關,對學習倦怠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這與已有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孫愛玲在研究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學習環(huán)境、學習策略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作用時發(fā)現(xiàn),學習動機在情緒耗竭維度上的影響力度較大[6]。Uguroglu&Walberg考察了大量的關于學習動機和成就關系的研究報告,分析了其中232項動機測量和學業(yè)成就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結果發(fā)現(xiàn)其中98%是正相關,這表明,高動機水平學生的學習成就也高[7]。楊濤在對大學生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學習倦怠的三個維度與學習動機呈顯著負相關[8]。
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學習行為以滿足學習需要的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nèi)驅(qū)力量,心理學將其明確區(qū)分為內(nèi)生動機和外生動機[9]。內(nèi)生動機是個體為了尋求挑戰(zhàn)和樂趣,因興趣、自尊心和成功感等內(nèi)部因素所引發(fā)的參與活動的傾向,其作用具有持久性;而外生動機是個體為了活動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獎勵、他人評價、與他人競爭等而參與活動的傾向,若外部誘因消失,行為便不能持久。能夠持續(xù)地起到推動學習進行的動力是內(nèi)部動機,外部動機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學習動機不足直接影響學生的抱負水平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缺乏驅(qū)動和保持的內(nèi)部力量,不能堅持學習行為,逃避學習,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倦怠感。求知進取、成才發(fā)展等積極性動機更容易激發(fā)個體的學習積極性。
大學生內(nèi)生動機在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倦怠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學習倦怠,還可以通過影響內(nèi)生動機來影響學習倦怠。大學生具有較低的自我效能感時,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產(chǎn)生無明確目標和逃避行為,并會降低其內(nèi)生動機,導致學習倦怠;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較高時,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面對問題,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降低個體的學習倦怠的程度。大學生內(nèi)生動機的中介作用啟示我們,既可以通過成功榜樣的外部強化、積極的自我強化等措施來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其學習倦怠水平,還可以從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提高內(nèi)生動機水平,降低其學習倦怠水平。
(一)學習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認知動力機制,代表著個體的學業(yè)能力信念,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成敗的歸因以及對情緒的調(diào)節(jié),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更容易采用回避的策略,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學習倦怠的癥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加強對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訓練,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不僅要看到自己的缺點,更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提高自我效能,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在面對較大的學業(yè)壓力時的應對策略[10]。
(二)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不斷產(chǎn)生新的更高的學習需要。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功感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使命和重大意義,為其學習活動找到強有力的動力,并進而轉(zhuǎn)化為強大、持久的學習動力。
(三)為大學生提供廣泛的社會實踐機會,為學生走入社會做好心理鋪墊。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才干能力,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大學生自身的實踐鍛煉,樂觀、堅韌、誠信等人格特征都是長期實踐鍛煉的結果,通過長期的實踐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
綜上所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對學習倦怠具有重要的影響,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對大學生開展自我效能訓練,提高大學生的自信水平,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部動機,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1]鄧勝柱.大學新生學習倦怠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2):89 -91.
[2]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
[3]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1):37-40.
[4]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268 -274.
[5]廖紅.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11):55 -56.
[6]孫愛玲.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7]Uguroglu,Walberg.Chinese and American Music Majors:Cross-Culture Comparisons in Motiv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Studying[J].Psychology of Music,2001:29.
[8]楊濤.外語學習倦怠與動機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9]王學臣,周琰.大學生的學習觀及其與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科,2008,31(3):732 -735.
[10]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2):5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