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會轉型期鄉(xiāng)村教育變革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以清末安徽為中心的考察

        2013-04-12 05:58:25張曉婧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私塾教員學堂

        張曉婧

        (安徽財經大學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社會轉型期鄉(xiāng)村教育變革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以清末安徽為中心的考察

        張曉婧

        (安徽財經大學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清末民國時期,在外力的沖擊下,中國開始近代化歷程。社會轉型期教育的變革是社會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清末內陸省份安徽為例,梳理鄉(xiāng)村教育變革的措施,考察變革的成效,揭示變革陷入困境的表現(xiàn)并分析其原因。

        鄉(xiāng)村教育;變革;困境;社會轉型期

        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雹儋M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6頁。20世紀20年代,《東方雜志》發(fā)表文章指出:中國的“農民問題”是“一個難以索解的謎”,“把這個謎猜透了,中國的將來,也就決定一大半了”。②夏瑞方等:《農民問題與中國之將來》,《東方雜志》1927年8月25日,上海:商務印書館。要解決“鄉(xiāng)土中國”里的“農民問題”,必須對中國近代化歷程中鄉(xiāng)村社會的變遷做整體研究。而在所有研究中,鄉(xiāng)村民眾的教育問題,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學界對于清末民國初年鄉(xiāng)村教育轉型研究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等受外力沖擊最直接的省份,對于內陸省份教育近代化的論述鮮有涉及。本文即以清末安徽地區(qū)為中心,梳理鄉(xiāng)村教育變革的措施,考察變革的成效,以期進一步理解教育近代化初始階段鄉(xiāng)村教育轉型的困頓及原因。

        一、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教育變革的措施

        (一)興辦新式學堂

        1、教育經費的籌措

        籌款是辦學的基礎,是興辦教育的第一要務。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新式學堂的經費來源主要為地方官款和個人捐建兩種方式。

        清末安徽利用官款建立的初等學堂共有86所,其中寧國府15所、池州府4所、廬州府11所、鳳陽府13所、潁州府12所、廣德州1所、滁州11所、和州8所、泗州11所。官立學堂的經費來源也是多種多樣,以地方稅收、高等小學堂撥款、書院舊有款項和學費為主。但是,鄉(xiāng)村教育變革期間,政府處在內憂外患之中,興學經費捉襟見肘。1903年的一份上諭稱:“現(xiàn)在國步艱虞,百廢待舉,而庫儲一空如洗,無米何能為炊?”③朱壽朋:《光緒東華錄》(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117頁。因此,為了解決鄉(xiāng)村教育經費問題,1904年由張百熙等奏定頒行全國的《奏定學堂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紳董能捐設或勸設公立小學堂及私立小學堂者,地方官獎之,或花紅,或扁額;其學堂規(guī)模較大者,稟請督撫獎勵給扁額;一人捐資較巨者,稟請督撫奏明給獎?!雹軓埌傥醯龋骸蹲喽▽W堂章程》,湖北學務處本,1903年,第3頁。在政府的激勵下,安徽出現(xiàn)個人捐資興建新式小學堂的熱潮。從1901至1908年私立小學堂的創(chuàng)設數(shù)目分別為:徽州府18所,廬州府16所,潁州府10所,安慶府9所,寧國府6所,鳳陽府5所,廣德州2所,池州府和直隸和州各1所,共計68處。其中合族公辦13所。監(jiān)生、廩生、附生等創(chuàng)辦9處,師范生創(chuàng)建3所;其余43處均為紳士個人創(chuàng)辦。①以上數(shù)據(jù)資料根據(jù)《皖政輯要·學科》、《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民國安徽通志稿·教育考》等統(tǒng)計獲得。從數(shù)量中可見,徽州府和廬州府延續(xù)了以往民間興學的傳統(tǒng),私立小學堂數(shù)目排在全省前列。從創(chuàng)辦者的身份而言,紳士最多,這是鄉(xiāng)紳以往地方精英角色延續(xù)的表現(xiàn),也是新時期紳士仕進之路被阻之后他們對新教育的無奈選擇。

        地方政府和鄉(xiāng)村民眾共同籌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擴大了鄉(xiāng)村學堂的普及程度,使安徽鄉(xiāng)村教育起步階段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

        2、教育師資的培養(yǎng)和檢定

        教育經費的有無決定小學堂可否創(chuàng)建,而教育發(fā)展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師資狀況。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小學堂成為兒童教育訴求的重點,社會對教師的需求急劇升溫。為了適應形勢的變換,安徽各地開始創(chuàng)設師范學堂,為新式小學堂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師資力量。

        1906年至1908年,安徽省創(chuàng)辦的師范學堂和師范傳習所可查詳細資料記載的為16所,皖南和皖中的師范學堂較皖北為多。按照當時政府規(guī)定,初等小學堂正教員的任用資格為:曾入初級師范考列中等及得有畢業(yè)文憑者;優(yōu)級師范畢業(yè)考列下等;可以用師范傳習生充選。初等小學堂副教員的任用資格為:入初級師范有修業(yè)文憑者;優(yōu)級師范畢業(yè)考列最下等者;可以用師范傳習生充選。②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41-342頁。從上述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當時對小學堂教員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安徽省的實際情況與章程規(guī)定出入頗大,新式小學堂教員中充斥者大量非師范生。相對于全國而言,安徽省師范畢業(yè)者占教員總數(shù)百分比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3.5%,也與周邊省份,如江蘇寧屬(47.72%)、蘇屬(37.64%)差距較大。③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08-309、326-327、342-343頁。從個別小學堂師資狀況來看,據(jù)學部1907年的《安徽學務調查》中所述情況,即使是省城師資力量較強的公立尚志兩等小學堂和民立務實兩等小學堂,師范生都不占教員的主體地位。④《安徽學務調差總說》,《學部官報》,北京:學部圖書局。省城情況尚且如此,何況其他府縣。針對這種弊端,1909年學部頒布小學教員資格檢定章程,因“現(xiàn)在各處小學漸次設立,需用教員至為急切,而師范學堂設立無幾,畢業(yè)者更屬寥寥,勢不得不通融聘用以資教授,惟察之不嚴,則學術淺陋者不免濫竽充數(shù)?!雹荨秾W部奏遵擬檢定小學教員及優(yōu)待小學教員章程折并單》,《大公報》1910年1月15日。檢定教員的目的是為了留用人才,剔除不合格者,提高小學堂教學質量。檢定章程頒布后,安徽省各地相繼展開檢定活動,優(yōu)化小學堂教員組成,使教員逐漸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

        (二)改良傳統(tǒng)私塾

        私塾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鄉(xiāng)村教育中的地位根深蒂固。由于私塾的教學內容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在近代化的過程中更為需要的是“能擔任外交政治、農工商業(yè)、交通、教育事業(yè)的專門人才”⑥陳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第28頁。;加之創(chuàng)辦學堂之初經費窘迫,一些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向傳統(tǒng)初等教育資源的改造。正如《私塾改良會章程》所言:“顧以中國現(xiàn)時力量及人民程度,而欲大興教育,廣設蒙小學堂,恐無此無量數(shù)之經費,亦無此無量數(shù)之教員,則莫如先就舊有之數(shù)百萬私塾而改良之?!雹呤嫘鲁牵骸吨袊逃焚Y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01-102頁。

        安徽省最早成立私塾改良會的地區(qū)是蕪湖。1906年《申報》的報道中稱:“蕪湖私塾改良會刻已成立,于本月十六日開特別會,到會者三百余人。先由會長吳君松亭發(fā)明開會宗旨,次汪君孟壽恭祝頌詞,次來賓演說。然后分送私塾改良章程十二條。是日,邑尊沈益齋大令亦乘興到會,捐助龍洋一百元,以作開辦經費。”⑧《蕪湖私塾改良會紀事》,《申報》1906年2月19日,1908年。安徽省首任提學使司沈曾植強調“教育普及須先改良私塾”,委任官員赴江西調查私塾改良的情形,以為效仿。①《安徽私塾改良》,《申報》1908年1月24日。1908年省城安慶私塾改良會成立,并且擬定簡章,決定以“和平勸導、循序漸進”的方法對私塾進行改良。②《四川教育官報》,《安慶私塾改良會簡章》,1908年第4期,第3-5頁。在確切掌握私塾的師資、管理和教授書籍、教授方法等內容之后,重點對塾師進行勸導和培訓。安徽省私塾改良會對塾師的培訓,或舉辦觀摩會,或舉行展覽會,或采用新式教科書,如“(皖省私塾改良會)1908年經會長吳季白君、庶務鄭子惠君熱心創(chuàng)辦,設立縣學明倫堂內,擔任教科諸員全系義務。肄業(yè)各蒙師現(xiàn)屆一年期滿,客臘分別考試。經會長稟請學察頒發(fā)文憑,刻于三月初六日在清節(jié)堂內育正學堂發(fā)給各生袛領矣。”③《皖省私塾改良》,《申報》1909年4月30日。由上海地區(qū)發(fā)起的私塾改良觀摩會成果顯著,并在安徽推廣經驗,此后,壽州④《壽州之學務談》,《學部官報》1910年8月22日。、徽州⑤《條陳私塾改良規(guī)則》,《時報》1908年1月5日。等地也相繼開始私塾改良。

        通過私塾改良,促使了傳統(tǒng)私塾向專業(yè)化的小學堂進行轉變。但是,安徽私塾改良過程中也遭受了重重困難。除了開埠通商的蕪湖地區(qū)和省城安慶得風氣之先,私塾改良推廣得較好外,其余大多拒絕新學,并不配合。還有些地區(qū)雖表面配合,實則陽奉陰違,例如合肥縣塾師為了應付檢查讓“每個學生備兩套課本。督學一到,他們就翻開新課本,督學一走,一切又照舊。過了一段時間,教育局認為‘改良’業(yè)已告成,公文上報,督學業(yè)懶于再下來,這個運動曇花一現(xiàn),就夭折了”。⑥董光升:《抗戰(zhàn)前合肥城區(qū)私塾概況》,合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合肥文史資料.合肥:安徽出版總社,1984年第169期。

        二、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教育困頓的表現(xiàn):

        (一)學堂質量低、教師素質差

        新式教育推行期間,安徽各地區(qū)學堂數(shù)量遞增頗快,但是質量卻存在很大問題。關于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新教育的質量優(yōu)劣,我們可以從學部的調查報告中透視大概。1907年《學部官報》連載視學官調查安徽新式學堂的清況,調查意見顯示,安徽省小學教育未甚發(fā)達,各地區(qū)初等學堂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以桐城、壽州較優(yōu),蕪湖尚可。省城除有個別官立小學堂基本合格外,其余新式小學堂的質量都不盡人意。⑦《安徽學務調查總說》,《學部官報》第39期。與同時期全國的其他省份相比,安徽新式初等教育數(shù)量和質量遠遠落后。這種落后的狀況在民國初年黃炎培的教育考察日記中有如實反映。黃先生描述安徽教育十分落伍,甚至一縣無一學校,雖有學校而多不諳編制,建筑不良,座次雜亂,官氣十足,缺乏各科合格之教員,除安慶蕪湖兩處均無足觀之狀況。⑧《二十年前考察安徽教育筆記》,《學風》1935年第5卷第2期。

        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教育的師資也比較落后,其中高等小學教員732人,有388人未受過新教育;初等小學堂及蒙養(yǎng)院教員有1031人,非師范學校畢業(yè)者743人。⑨《清末安徽的新教育》(下),《學風》1932年第2卷第10期。學部在對安徽學務的調查中,特別強調新式小學堂教員水平低下,很多學堂“教員不諳教授之法,大率將教課寫黑板上令學生移錄”。某些學堂“教習教授國文,將教員用書中之參考習問各條寫黑板上,令學生移寫,學生照錄既畢。下堂鐘已動矣。”而且很多學堂的教員教授各科都是“循文敷衍”,學生很難對問題了解清楚。⑩《安徽學務調查總說》,《學部官報》第39期,北京:學部圖書局。安徽鄉(xiāng)村間尚存在著大量塾師,教學仍沿襲舊式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私塾里更妄談達到新式教育所需要的教師素質了。清末一位教育研究者如是說:“余觀近日之教初學者,多仍私塾之舊,與生徒作文時,所命之題率為抽象的論說體,不問生徒之程度及適用與否,總以為不若是即不能謂之文題矣。默寫之法,向日私塾即用之。特其默寫者,僅字句而已,與私塾無異。近日教國文者,莫不用還講法,所還講者,亦不過詞句而已,與向日私塾之舊法無異?!?11)《教育實驗心得》,《教育雜志》1911年第2期。

        (二)新舊之間矛盾沖突劇烈

        中國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只存在于縣以上政府機構,縣以下的鄉(xiāng)村處于高度分散的自治狀態(tài)。這種狀況使得近代中國的許多重大變革僅僅停留在上層,很少波及社會的下層。新學教育深入鄉(xiāng)村社會,并置于國家的掌控之中,這就為國家權力下移從教育方面打開了缺口,這在鄉(xiāng)村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

        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教育變革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必須指出的是,鄉(xiāng)村舊式私塾力量在安徽省尤其強大。直到1930年代,私塾仍在安徽鄉(xiāng)村普遍存在。據(jù)1935年中央農業(yè)實驗所調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塾師14,422名,塾生188,935人,在農村教育中所占比例高達73.1%,位居全國之首。①郝錦花:《新舊學制更易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頁。據(jù)此可以想見清末時期安徽私塾數(shù)量之多、塾師人數(shù)之眾。小學堂在鄉(xiāng)村推廣過程中,新舊之間的競爭和矛盾不斷,從“對簿公堂”到“暴力毀學”,沖突逐漸升級。筆者據(jù)1907—1911年《申報》記載,統(tǒng)計出清末安徽新教育訴訟案件接近40起,原因多種多樣,但大多集中在鄉(xiāng)村劣紳毀學或唆使學生毀學、提撥寺產導致寺僧毀學、新舊勢力爭奪學款和學堂堂長腐敗廢弛學務等幾方面。而更為嚴重的暴力事件,從1905年至1911年,安徽省“毀學”達到11次,在全國23個省份中位居第4,排在前列。②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xiàn)實》,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年第108頁。筆者翻閱1906—1911年的《申報》,其中關于安徽“毀學”的具體報道有19次。有因學堂侵占廟宇引發(fā)的毀學,如鳳陽府懷遠縣楊啟泰等人搗毀養(yǎng)正小學堂③《補記懷遠縣毀學情形》,《申報》1906年2月21日。和合肥縣肥西寺僧搗毀學堂事件④《寺僧搗毀學堂》,《申報》1908年7月16日。;有因聽信謠言誣蔑學堂收捐導致的毀學,如歙縣潨川學堂被毀事件⑤《補記潨川毀學情形》,《申報》1906年9月1日。;有因教堂教民和學堂產生沖突導致的毀學,如蕪湖繁昌三山鎮(zhèn)教民毀學,此次毀學事件影響頗大,甚至引發(fā)商人罷市、學生罷課⑥《三山鎮(zhèn)教民毀學罷市圖志》,《申報》1907年12月31日。等等。

        三、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資源匱乏,直接制約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

        清末教育改革初期,至少在1909年以前,國家將發(fā)展重點偏重于初等教育,以及與此相關的師范教育。1907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各類學堂經費百分比分別為:初等學校51%、師范學校20%、中等學校12%、專門學校12%,實業(yè)學校5%,高等、中等、初等學堂的百分比分別為1:2:97。⑦《第一次教育統(tǒng)計圖表》,1907年,第44-45頁。清中央政府將新教育經費的50%左右撥給初等教育,但是在地方具體執(zhí)行上,官款撥充、地方稅收及書院改建主要投向了城鎮(zhèn)高等和兩等小學堂的建設。正如《教育雜志》所載:“地方官紳籌辦學務往往偏重城間,集一地之汗血錢,教養(yǎng)少數(shù)之子弟……循是以降,城間之學堂日益多,鄉(xiāng)間之學堂日益少;城間之子弟有權利,鄉(xiāng)間之子弟有義務而無權利。城鄉(xiāng)之界限既分,賢愚之程度遂判,而市民非市民之階級,永難消弭。”⑧《省視學鄙視鄉(xiāng)間子弟》,《教育雜志》1909年第5期。“省視學鄙視鄉(xiāng)間子弟”1909年第5期而設在鄉(xiāng)村的初等小學堂獲得國家和地方的資助少之又少,大部分依靠有識之士捐助,個人之財力何其有限。更何況新式學堂創(chuàng)辦所需的經費遠遠超過舊式私塾,“今一旦廢科舉而興學校,其所學者必科學也。一器之費千萬金,一師之俸數(shù)千金,此斷非數(shù)家之力所能及,不能不合一縣之力成之?!雹嵯娜鸱降龋骸墩搹U科舉后補救之法》,《東方雜志》1905年第11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安徽新教育經費統(tǒng)計表顯示,小學堂的收入和支出兩相對比,明顯入不敷出。⑩《清末安徽的新教育》(下),《學風》1932年第10期。由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清末民初安徽鄉(xiāng)村學堂多借用寺廟、宗祠等作為教室。1905年安徽將小學堂建在鄉(xiāng)村祠堂的多達75所,設在寺廟的達65處,遠超其他場所。(11)《清末的安徽新教育》(中),《學風》1932年第9期。但是祠堂和寺廟本非為學校而建,鮮有適合學校教學與管理的。大多數(shù)由寺廟和宗祠改設的學堂設施簡陋,一些學堂甚至連最基本的教學設施如黑板、桌椅等都不具備。由于教育經費短缺,鄉(xiāng)村教員待遇也隨之菲薄。1907年安徽省高等小學堂教員年平均薪水為135.89兩,兩等小學堂為83.06兩,初等小學堂僅為55.68兩,還不到高等的一半。而同時期湖北、浙江、江蘇、云南等地小學堂教員的薪水均遠遠高于安徽省。(12)《第一次教育統(tǒng)計圖表》,1907年,第44-45頁?!洞蠊珗蟆吩l(fā)表評論稱:“人生不幸而為今日小學堂之教員,資格既淺、薪水無多,惟日向數(shù)齡之小學生耳提面命,惟日孳孳而不能自己……悲矣哉!小學堂教員!窘矣哉!小學堂教員!”①《閑評·小學教員之自嘆》,《大公報》1909年7月24日。安徽鄉(xiāng)村教員的生活狀態(tài)比報紙所述般窘迫狀況只增無減。教員的低收入狀態(tài)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從而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二)鄉(xiāng)民觀念傳統(tǒng)保守,教育變革難以推行。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此舉被稱為“吾國數(shù)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廢封建、開阡陌”。②夏瑞方等:《論教育與國家關系》,《東方雜志》1906年第3期??婆e制發(fā)展至明清時期,將教育內容限制在八股文范圍之內,脫離社會,改革是必然,但是改革不是簡單的廢除。科舉可以立刻廢除,而傳統(tǒng)觀念不可能一下子轉變。清末政府在興辦新教育過程中,重在制度模仿和建設,而缺乏對民眾社會心理的及時跟進,尤以內地農村為甚。

        城市得風氣之先,受到外力的沖擊比鄉(xiāng)村要早,易于接受新思想。而鄉(xiāng)村與世隔絕,比較閉塞,封建勢力頑固,將新學視為“洋教”,寧愿選擇私塾而不去選擇學堂。1909年安徽巡撫朱家寶在奏章中仍提到:“本省風氣尚未大開,皖北各屬尤稱樸塞”。③《京外奏章:安徽巡撫朱家寶奏籌備憲政第一年辦理情形》,《學部官報》第87期。鄉(xiāng)民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最為關心人心風俗和倫理道德。而新式學堂中的教學內容淡化了儒家典籍,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傳統(tǒng)的道德人格研習居于次要地位。鄉(xiāng)民們認為這必然會造成人心日壞?;罩萼l(xiāng)民的看法便具有代表性,例如,他們中“許多人以為讀書(所謂洋書)讀不得的,讀了則將來發(fā)生男女自由戀愛結婚,甚至無家無父,要變洋鬼子了”。④徽州人:《徽州鄉(xiāng)村教育問題》,《徽音》1926年第29期。至于新式學堂中活潑靈活的教學方式、自由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更是與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體罰、“嚴師出高徒”等教育方式和理念差別較大,一般鄉(xiāng)民很難接受,故多對新式教育持排斥態(tài)度。

        此外,由廟宇改建小學堂極易引起信仰上的沖突。長期以來佛教、道教各種儀式扎根鄉(xiāng)村,經過歷史變遷形成了以廟宇為中心的民間信仰。正如有學者指出,中國農村社會“沒有創(chuàng)造的空間,人們的行為以重復性為基本特征,對人們生活起支配作用的不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是科學思維和哲學邏輯,而是那些被人們世代自發(fā)地續(xù)承下來的傳統(tǒng)、習慣、常識、經驗以及血緣關系和天然情感”。⑤衣俊卿:《文化哲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8頁。這些信仰一代代相傳已形成習慣,被廣大民眾所認可和依賴,而興辦小學堂,占用廟宇、搗毀神像,必然會引起鄉(xiāng)民反感,甚至導致沖突。如寧國縣監(jiān)生鄧昌云等因天旱求雨率領鄉(xiāng)民赴廟求香,適逢小學堂在廟宇內上課,阻其入內,結果引發(fā)沖突,鄉(xiāng)民百余人沖進學堂將齋舍桌椅器具等件一律拆毀。⑥《鄉(xiāng)董祈雨毀學之荒謬》,《申報》1908年9月11日。

        結語

        清末安徽鄉(xiāng)村教育的變革是安徽傳統(tǒng)教育轉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鄉(xiāng)村教育邁出了改革的艱難步伐。清末安徽鄉(xiāng)村小學堂經過十年的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開啟了安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先河。但是,鄉(xiāng)村教育的改革存在許多弊端,缺乏新教育制度創(chuàng)立所必需的財政支持、缺少合格的小學教員、教學質量差、鄉(xiāng)民對新式學堂的冷漠和抵制等等諸方面因素,妨礙了清末安徽初等教育的變革,使其陷入困頓的境地。在教育近代化起步階段遺留的問題,一直影響到后來,當今安徽農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癥結依舊可以從源頭找到答案。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 ation in rural educational reform predicament and reasons analysis:with Anhui as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Xiao-j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under th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force, China began to modernize course.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change.The articlewith the inland provinces of Anhuias an examp le,combing the countryside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inspects the reform results,revealing the change struggling performance and analysis of its causes.

        rural education;reform;dilemma;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G529

        A

        1009-9530(2013)01-0125-05

        2012-09-20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近代化進程中區(qū)域教育的嬗變”(AHSK11-12D2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近代社會轉型中的鄉(xiāng)村教育變革”(10BZS039);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論建設工程省級建設項目“傳統(tǒng)倫理的現(xiàn)代轉換: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0122013SZKJSGC7-6)

        張曉婧(1981-),女,安徽財經大學講師,安徽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史、明清史。

        猜你喜歡
        私塾教員學堂
        古稀之年上學堂
        軍校新教員崗前培訓的策略探討
        讀與寫(2019年34期)2019-11-27 15:02:54
        斯詩私塾
        晚安,教員先生
        斯詩私塾
        斯詩私塾
        我們是光榮的軍校教員
        斯詩私塾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5年6期)2015-07-30 04:48:07
        秋霞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 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琪琪一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 91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吃奶|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亚洲中文无码av在线| 国产午夜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精品人妻av区二区三区|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色窝窝在线无码中文|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 91av在线播放|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在线|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 国产AV无码无遮挡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亚洲精品一区国产欧美| 亚州精品无码人妻久久| 国内精品少妇久久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 日本人妻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址| 亚洲激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v|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青青|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国产乱人对白|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