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2012年2月13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對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訪華的回訪。習近平在美國的5天時間,先后訪問了白宮、國會、五角大樓等軍政要地,同時訪問了港口、農場和學校,展現了中國領導人的親和力。正如外交部長楊潔篪所說,習近平副主席此次訪美取得四個方面重要成果:落實共識,推進合作伙伴關系;互利共贏,深化務實經貿合作;溝通心靈,增進兩國人民友誼。這次重要訪問,開啟了中美關系關鍵性一年,其中中央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公共外交也同樣發(fā)揮了重要影響力。
本文從公共外交的主體、目標與路徑以及核心觀念對公共外交這一概念進行分析。首先,從公共外交的目標和路徑來看,通過采用說服、宣傳等技巧,采用隱蔽的方式來影響對象國的社會輿論、社會議事日程、改善意見氣候,從而改變目標國受眾的政治環(huán)境,以達到本國利益;對于公共外交的目標,中外學者一致認為是對象國公眾,然而,這并不是說對象國所有的民眾,而是有選擇的特定人物,尤其是精英人士。比如意見領袖、專家學者、政府智庫、明星藝人等。第二,從行為主體來看,與政府外交相區(qū)別,公共外交的主體不僅包括中央政府,還包括本國公眾。第三,公共外交的核心觀念是對話溝通。如果說政府外交更側重于國家利益,其手段既有對話更有對抗,那么公共外交則側重于文化認同與對話溝通,無論從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世界的崇高理想來看,還是從實現某一特定國際目標、維護國際秩序來看,僅憑政府一己之力是遠遠不夠的,公共外交秉持對話觀念,最終通過對話服務于本國利益。
綜合以上分析,公共外交可以定義為一國政府為了實現其戰(zhàn)略目標,由政府自己實行或組織、依靠、動員社會民眾力量,與國外民眾交流、對話或溝通,以期外國公眾了解本國國情和政策,支持雙邊關系,并改善本國的國際形象。
中國的公共外交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是一致的。中國公共外交的目標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中國的公共外交活動,尤其是其中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加強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和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各個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誤解,共同促進世界和平。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肩負著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歷史重擔,在介紹歷史的中國、文化的中國、現實的中國、發(fā)展的中國以及向世界展示全面的國家形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中美關系是大國關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中央政府歷來重視對美國的公共外交,兩國建交之前,周恩來總理通過“乒乓外交”用小球推動大球,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正?;M程;1972年向美國贈送大熊貓開展“熊貓外交”,拉近中美關系,同時用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向美國人民傳達中國的和平友好的外交觀,推動了中美關系“蜜月期”的到來。21世紀以來,隨著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雙邊交往更加密切,因而中國進一步加大了對美公共外交的力度。
2011年,在胡錦濤訪美之前,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播出,中國各領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讓美國觀眾了解一個更直觀更立體的中國國家新形象。宣傳片在美國收到良好的反響。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劇增長。從2004年開始,我國在借鑒英、法、德、西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取名為“孔子學院”。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孔子學院加強了中外教育合作與交流,滿足了外國人民學習漢語的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發(fā)展,增進了不同國家民族間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孔子學院對于我國公共外交的開展提供了新的舞臺。
中國公共外交走的是“官方搭臺、民間唱戲”的路線,中央政府在其中發(fā)揮組織者的作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第一,以中國文化為依托。當代意義上的國家,首先是一種文化標識,一種文化形象。在公共外交的意義上,每一位走出去的中國人,無論是官員,公眾,還是精英,其言行舉止都猶如一張發(fā)出去的“文化名片”,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因此,公共外交,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國際文化被稱為國際社會的“第四維度”,自古以來,就有利用文化開展國際外交戰(zhàn)略的傳統(tǒng)。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歷史悠久燦爛文化,其影響力廣泛,內涵豐富,成為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資源庫。中國擁有眾多文化旅游資源,每年吸引大量國際游客。除了國際旅游資源之外,Ingrid D’Hooghe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和諧、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可以成為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的演藝明星日益被國際主流媒體認可,屢獲嘉獎,就是中國文化影響力提升的表現。
第二,非政府因素日益活躍。如上所述,外交包括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前者的主體是中央政府,后者的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民間力量。隨著主題和內涵日益豐富,方式手段日益多元,領域范圍日益拓展,公共外交日益朝著淡化政府、突出民間的方向發(fā)展,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發(fā)展趨勢,這也是公共外交發(fā)展的必然。首先,公共外交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發(fā)揮協調組織作用,更需要民間的廣泛參與,官民齊心協力方可取得優(yōu)異成果;其次,某些領域是政府所不愿或不能公開參與的,比如對美國行業(yè)領袖的公關,民間精英人士的私人關系或可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并且不會對政府行為形成掣肘。無數事實證明,官民并舉、通力合作,把國內國際資源充分利用,才能最終實現公共外交的目標,取得成效。
第三,文化交流和媒體宣傳并舉。把利用媒體宣傳和民間文化交流相結合,共同發(fā)揮作用,是中國公共外交的特點之一。在以往的對外交往中,中國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官方宣傳,其僵硬的語言和宣傳方式,容易引起對象國民眾的反感,由于不了解對方興趣點和思維方式,官方媒體的宣傳往往無法有效的發(fā)揮作用。近年來,中國逐漸加大對民間文化交流學習作用的投入力度,例如通過孔子學院、互辦文化年、互派留學生等方式,使得中國的國際交流更有親和力,易于被接受。這樣一來,中國政府的治國理念、解決問題的方式手段,在潛移默化之中被對象國民眾所接受,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的外交事業(yè)。
如上所述,中國公共外交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加強公共外交仍然非常緊迫。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硬實力發(fā)展突飛猛進,但中國的軟實力(soft power)仍然較為落后,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仍然不足,對中國仍然存在諸多誤解和偏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使得“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這些都是開展公共外交亟待解決的課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民心態(tài)不成熟。如前所述,公共外交的受眾是對象國民中,但同時需要本國民眾的廣泛參與和理解支持。當大國地位遭遇小國寡民心態(tài)時,公共外交的手腳便被束縛了起來。過度宣泄的民族情緒成了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民,他們在網絡上自由地表達對外交的建議,但同時宣泄對某些政策的不滿,在網絡討論中,具有狹隘民族情緒的極端言論往往能夠引起共鳴,甚至對政府政策形成阻礙。而且,具有強烈民族情緒的攻擊性言論,以及民眾自發(fā)進行的不計后果的行為,在很多場合成為西方國家和鄰國鼓吹“中國威脅論”的理由,反而阻礙了中國大戰(zhàn)略的實施,因為任何過激的言論都不利于促進兩國友誼。
2.理論研究多元分散,民間智庫參與不夠。公共外交是當前熱點話題,外交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公關學都對其展開了多層次研究,但研究議題的多元化使得公共外交形式散亂,單就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形態(tài)都無法形成共識,凸顯出跨學科的研究特點。因此,如何在保持這一研究多樣性的基礎之上,把不同學科的研究整合起來,使得資源得到最佳的優(yōu)化配置,成為公共外交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與此同時,公共外交的目標受眾主要是外國民眾,所以需要一個成熟的國內市民社會的支持。民間智庫是市民社會的精英組織,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是推動公共外交發(fā)展的有力支撐,美國公共外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活躍的民間精英人士的廣泛參與。然而,目前的民間智庫主要集中在中美經貿問題方面,專門從事公共外交的少之又少,而且受制于人才匱乏、研究經費短缺和政府支持少,他們無法在中美兩國開展廣泛的實地調研,導致研究成果散亂而零碎,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因此中國有必要學習美國,大力支持民間智庫發(fā)揮作用,讓民間精英人士成為溝通兩國關系的重要紐帶。
3.“中國威脅論”阻礙兩國關系的發(fā)展。近幾年,隨著國際社會逐步接受中國的大國地位,以及中國政府采取的大國外交政策和“睦鄰政策”,使得“中國威脅論”有所降溫。但是我們仍然注意到,這一論調仍然存在,并且產生了諸如“中國風險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分裂論”等變種。自2011年以來,美國逐漸加大對亞太地區(qū)的重視程度,“重返亞太”的戰(zhàn)略調整,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中國發(fā)展的擔憂。美國宣揚“中國威脅論”是為了抑制中國的發(fā)展,維繼其一超獨霸的地位,近年來,“中國糧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等更是連續(xù)不斷,以期利用其話語霸權,影響國際輿情,給中國發(fā)展設置障礙。中國發(fā)展必然引起美國的擔憂,“中國威脅論”必然繼續(xù)影響美國的國際戰(zhàn)略,成為阻礙雙邊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4.文化認同的障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快,各國之間的交流往來日益增多,互聯網的興起又為不同國家的文化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工具。隨著人們對別國文化了解的增多,日益認識到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們提倡保護文化多樣性,尊重差異性,主張尊重各國人民自己的意愿和風俗習慣,和而不同。然而,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差異是切實存在的,不同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有所不同,在交往的過程中難免產生誤解和矛盾。對于文明的沖突,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理論”有明確解釋,著名政論家白修德更是在1967年就指出:“我們正陷于文明沖突,這種沖突也許會摧毀世界,其中干系最大的是兩種文明,即大西洋文明和亞洲文明,他們分別以美國和中國為代表”。文化差異造成了國際媒體與公眾誤讀中國的現象,然而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差異隱性障礙還未引起高度關注。
5.人權問題的阻礙。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人權領域的成果也是巨大的。200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紀念《世界人權宣言》通過6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主席發(fā)表賀信:“《世界人權宣言》表達了世界各國人民對推進世界人權事業(yè)的共同愿望,對世界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人民將一如既往地加強國際人權合作,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边@表明了中國對人權工作的重視。但是,由于政府宣傳不當、西方國家把持國際媒體話語權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人權現狀了解過少,并由此引發(fā)諸多誤解,西方國家慣把自己的“人權模式”強加于別國,特別是“人權高于主權”的理論更是成了它們對中國內政指手劃腳的重要武器。在國際媒體界,西方國家享有無可匹敵的話語權,中國自我辯解和自我宣傳的聲音總被他們批判聲所湮沒,誤導國際輿論,攻擊中國人權現狀。因此,人權問題仍然是中美關系的重要芥蒂。中國仍然需要進一步努力,通過公共外交,綜合利用政府、民間人士、社會精英和大眾媒體的作用,消除雙方的誤解,贏得美國民眾的支持和理解。
1.提升公共外交地位,增加重視程度。中國的公共外交起步較晚,和美日等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美國對華公共外交起步于20世紀40年代,鑒于美國國際大戰(zhàn)略和當時中國的國內環(huán)境,很早就把這一事業(yè)提升到很高地位。反觀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外交還不到十年。
有了美國政府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公共外交的發(fā)展形勢可謂豐富多彩,美國通過立法賦予了電視、報刊雜志、網絡、教育等開展相關工作的權利。例如,在中國學術界頗為有名的“富布賴特項目”,就有《富布賴特法案》的支持。而中國則比較薄弱,除了上文所述的孔子學院,中國目前總體上仍無其他行之有效的項目規(guī)劃,即使是孔子學院,也只是在備受爭議中發(fā)展。媒體方面,美國的CNN、美國之音在國際社會頗有影響,而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外語頻道在美國的影響力則非常低。而且,隨著網絡時代的進一步發(fā)展,由于美國在“信息高速路”計劃之后奠定了互聯網優(yōu)勢地位,推特、facebook問世之初,便成為美國發(fā)布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并迅速席卷全球,相比之下,中國網、新華網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則發(fā)展緩慢,雖然點擊率有所上升,但美國學者通過這些渠道獲取相關訊息的案例仍然很少。因此,中國亟需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提升公共外交的地位。
2.溝通渠道多元化,凸顯民間力量。公共外交的主體應該豐富多樣,在發(fā)揮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的同時,應當鼓勵民間力量的參與。這方面應當向美國學習,如前所述,美國對華公共外交起步早、內容精,具體來講,有這樣幾個特點,利用華裔面孔,開展親民外交,雖然族裔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但會讓中國人備感親切;利用共鳴開展情感外交,利用學生,開展青年外交。對于中國來說,若把海外華人華僑包括在內,華人可以說是遍布全天下,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華人華僑、跨國公司、普通民眾、民間智庫、學生交流等,豐富中國的公共外交內容,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3.利用新媒體,增強國際話語地位。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以互動、對話為顯著特征的新媒體發(fā)展迅速,并且成為人們日常獲取訊息、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推特和facebook以及中國新浪微博的迅速發(fā)展和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就是例證。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習慣使用傳統(tǒng)大眾媒介,誠然,傳統(tǒng)媒體在覆蓋面、權威性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是其單向傳播的方式,使得互動性、持續(xù)性和深入性較差,因此中國以往的海外宣傳效果并不明顯。2011年,在國務卿希拉里的領導下,美國通過了《網絡空間國際戰(zhàn)略》,重點強調了新媒體在美國信息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中國需要在保持傳統(tǒng)媒體宣傳的同時,利用新興媒體,提升中國的影響力,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中國公共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