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_張輝誠
毓老傳奇
作者_張輝誠
毓鋆 ,原名愛新覺羅·金成,宣統(tǒng)皇帝賜名毓鋆 ,時人多以“毓老”尊之(自20歲起,人即以此稱之)。
以下這段小傳出自毓鋆的美國學生魏裴德(Frederic Wakeman,Jr.,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之手:
吾師姓愛新覺羅,名毓鋆 ,號安仁居士,清光緒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公之孫。幼承庭訓,及長,師事太傅陳公寶琛、鄭公孝胥、羅公振玉、柯公紹忞、王公國維、康公南海、梁公啟超、葉公玉麒諸大師,攻經(jīng)、史、子、集;英人教師約翰·斯通傳西學。獨學卅余年,以春秋公羊?qū)W之微言大義為用,以大易為歸,貫徹群經(jīng),成《愛新氏八經(jīng)微義》(易、書、詩、禮記、公羊春秋、論、孟、孝經(jīng)),并著《新清史》、《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前事)及《五無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后事)等稿。1948年1月來臺,隱于鄉(xiāng),以讀書自娛。褐衣布履,喜與村老游,知與不知,咸以老公公呼之而不名。先生善書畫,有求必與。自1958年10月開始指導外國基金會留華學生博士論文,迄今已十有一年,共四十一位,其通過博士學位者二十余人,均執(zhí)教于各大學(計美三十三、德二、英二、加一、越南一)。(《無隱錄——致敬劉毓鋆論文集》序,1970年)
依此傳看,毓鋆1948年1月來臺,毓鋆自己則說1947年底。當時蔣介石有計劃撤退黃金、國寶及人才,毓鋆在名單之列。來臺之初,毓鋆在臺東擔任“臺灣省立臺東農(nóng)?!苯虅罩魅?。毓鋆為拉近與原住民關系,融入當?shù)厣鐣?,曾穿著卑南族傳統(tǒng)服飾,戴頭圈,配短刀,綁布袋,身穿深色衣,腿扎卑南圖紋褲管,意態(tài)從容自得。此種作風早期尚屬罕見。
初至臺灣時,毓鋆身份證姓名為“劉柱林”。這里還有一段故事。偽滿時期,毓鋆從事地下抗日活動,被日軍搜捕,逃入劉柱林先生住處。劉先生一看神色,心知為抗日志士,馬上脫下一襲單薄藍長袍,讓老師喬裝成一般百姓,同時遞給其身份證,順利躲過盤查與搜捕。毓鋆為感念劉柱林救命之恩,終身不將身份證名字改回,并隨身攜帶此件藍色長袍。兩岸開放后,更找到劉氏后人,囑咐學生將來必要好好善待之,臨終前四五年,又特別交代義子張景興,成殮時必須將舊時藍色長袍穿在身上。
毓鋆于1954年回到臺北,1958年10月開始指導外國留學博士生,1967年至文化大學哲學系任教,隔年擔任半學期哲學系主任,1968年8月在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上課,1970年再到政治大學哲學系教課。
據(jù)毓鋆義子張景興回憶,1968年,他就讀高中,17歲,經(jīng)人介紹拜入毓鋆家中住讀,從此陪侍毓鋆40余年。當時老師家住內(nèi)湖洲美(舊稱洲尾),兩層樓公寓,外國學生都來家里上課。
不久,毓鋆遷居臺北市四維路,賃居丁姓將軍家,為一處日式三合院,住了一年。然后又搬遷至成功新村,向一立法委員租賃,房子較大,前庭有假山水造景,房子分前后兩棟,前棟是一戶平房,后棟有兩層樓,一樓是毓鋆住處,有會客室、臥室及盥洗室,二樓則全部提供給學生居住。1971年,因緣成熟,毓鋆在成功新村住所辦起書院,名“天德黌舍”,取義“上天有好生之德”。
后來黌舍遷移到新店寶元路,獨棟一層樓,在客廳上課。不久,又遷移到辛亥路與羅斯福路口一處大平房。1979年,所謂“臺美斷交”,黌舍又遷至溫州街現(xiàn)址。當時毓鋆養(yǎng)了兩條狐貍狗,一條叫阿美、一條叫阿蘇,藉以嘲弄美、蘇兩強權。所謂“臺美斷交”后,也影響美國博士生來臺,當時臺大哲學系有一學生龍靜國,經(jīng)常利用下課時間,在臺大校園宣傳毓鋆上課風采、情狀與學問,獲得極大回響,黌舍巔峰時間,曾有250人擠在小小地下室內(nèi)上課,每人僅坐一小圓鐵板凳,手拿一塊小硬木板以利做筆記,肩靠著肩,腳倚著前排同學的背,擁擠異常,熱汗直流,卻屏氣凝神安靜聽課,樂此不疲。
臺灣解嚴之后(1987),毓鋆將“天德黌舍”改名“奉元書院”,取意《易經(jīng)·文言》“元者,善之長也?!?/p>
奉元書院墻上還掛著“天德黌舍”舊課表,課表上寫著周一至周六晚上七點至九點皆有課,周一上“四書”,周二上“大易”,周三上“讀書禮”。周四上“大易”,周五上“春秋”,周六上“子書”(子書包含《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管子》等先秦諸子,并涉及《資治通鑒》及《人物志》)。當時還有選課規(guī)定,必須先選修四書一年,才能選讀其他課程。而進書院讀書必須有人介紹,經(jīng)同意后才可聽講,聽講后不久還必須寫一篇自傳給毓鋆看。
毓鋆日后想辦一所規(guī)模更大的“華夏學苑”,曾為之作一苑訓:“學由不遷怒不貳過臻圣王至德;苑育仁者相帝者師履一平要道?!鄙下?lián)指明學生為學之入門處及高遠目標,亦暗指書院所傳授之學為內(nèi)圣外王功夫;下聯(lián)則指書院所要栽培的學生,是可以實踐止于一、止于至善的仁相帝師,暗指毓鋆傳授的全是帝王之學。
毓鋆的字號與其一生志向相互呼應,后來亦與書院頗有關聯(lián)。40歲時自號“安仁居士”(仁者安仁),母親希望他改為“慰蒼”(慰撫蒼生);70歲自號“仁匃遯者”,80歲時自號“明不息翁”,90歲自號“奉元老人”、100歲時自號“仁匃遯叟”。
70歲自號“仁匃遯者”與100歲自號“仁匃遯叟”,僅一字之別?!皠鳌奔础柏ぁ?,求也;“遯”即“遁”,隱居也?!叭蕜鳌奔础盀槿识鴦鳌?,為天下人而匃,因此得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毓鋆一生謹守《易經(jīng)·乾卦》初九,爻辭為“潛龍無用”。孔子解釋為:“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薄逛]大隱隱于市,講學論道,六十年堅守,正是潛龍之德?!思催q世而無悶之“仁匃遯叟”。
奉元書院正式開課至2008年,毓鋆以103歲高齡猶登壇授課,在臺講學長達60余年。(本文據(jù)毓老弟子張輝誠《毓老真精神》一書整理,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