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蕭瞳
春色與殺氣
文_蕭瞳
早春二月,醒來即感。同去游春的幾個少年人,名字、面貌都清新,已覺春意滿滿。也不必去什么特別的地點,只是駕車穿過廢墟般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看天地逐漸明亮起來,四下熱鬧地涌出片片油菜花,中間夾雜些桃紅李白和農(nóng)舍——大家就一齊“哇”地叫出來……
讀胡蘭成的書,最宜也是春天。讀罷,更覺“人世悠悠”。但《中國的禮樂風(fēng)景》略不同,初讀都是吃驚。他談中國的所有,無論祭祀、音樂、書法,到一支竹笛的造成,都是最好。比希臘、羅馬好,也比印度、波斯好,比基督教和佛教的都好。這樣一路好下來,直到讀者起了疑,遂云:“將信將疑的才是好,因為這疑乃是信心的搖曳生姿?!?/p>
他是早知讀者心思?!抖U是一枝花》里就有“太新鮮了,反而叫人難以相信”的話。所以朱天文在書序中暗指他是“抵抗常識”,“抵抗地心引力”——前些日我還曾與友人戲言“真正的暴政其實是地心引力”,讀到這里不免又是一驚。不過百余年,船堅炮利和背后的民主科學(xué)都成常識,地心引力更是常識之上的鐵律。胡蘭成有的,不過眼中一片風(fēng)景,和走向那風(fēng)景的道路。
那風(fēng)景就是禮樂,本如漢字一樣并不新鮮,但它在國人的血脈中沉睡,等待一個詩意的喚醒。為何必是詩意的?因為新鮮不在禮樂而在詩意,這就是《大學(xué)》里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能因循。胡蘭成描述的禮樂風(fēng)景,也因之有別于單純的周禮,胡強調(diào)它的開放(不似基督教的“閉鎖性”)和動態(tài)。靜態(tài)的,必進入邏輯和科學(xué),必有彼岸;動態(tài)的,則是人世的悟識與修行,趨于道。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教育觀,胡稱為“感而知之”,是整體教育:“無論學(xué)哪一行,都是一個完全”,少師教而多體悟。反面,即當(dāng)代教育出的學(xué)生“于道德只知一個強情,于知識只有一個專門。他們只能在這社會構(gòu)造中生存,幾時遇到了集團的危機或這社會構(gòu)造崩壞了,他們就一齊死滅”——現(xiàn)在,這簡直被每天的種種離奇新聞坐實。
難怪唐君毅稱胡蘭成為“先知”。先知一詞轉(zhuǎn)譯自希伯來文,意為“傳神諭的人”,以稱胡蘭成,似不若中國文化故有之“巫”。胡蘭成自己就說:馬太福音讀完了,對耶穌發(fā)生很大的敬意……但我還是更喜歡屈原的“離騷”。當(dāng)年梁漱溟論儒、釋、道為人類未來文明的早熟品,多從學(xué)理;胡蘭成則以非宗教的禮樂為唯一正道,直言唯中國文明要王天下(比“大國崛起”好),核心依據(jù)只是一個“興”,為其他文化未曾悟到或過猶不及。興的基礎(chǔ)和方法則是“感”——這正是巫文化的特征。
以此方法,中國固有的一切,平常的也即是最好、最新的。重讀此書,唯見滿篇的春色:春陽、春風(fēng)、春晴、春光……,春的新氣、喜氣和貴氣。其實這春色中也自有殺氣,正如有禮樂風(fēng)景亦自有禮崩樂壞,所謂生殺同時。即如我游春歸來在陽臺上望見的滿目塵霾——其形乎?象也!易也!
無端想起特拉斯特羅姆的兩句詩:
我觸到雪地里鹿蹄的痕跡
是語言而不是詞。
我回到二十年多前,面對秋日帝都無邊的蕭蕭落葉,出家前的明海法師心緒平靜。他說:“這是對話,很漫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