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萱
(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20世紀90年代,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推出,可以說是“直播常態(tài)化”的一種有效實現(xiàn)方式。它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視媒體非重大事件才直播的傳統(tǒng)形態(tài)。正如,當時孫玉勝在其著作《十年》中所言,我們只是在遇見了特別事件時,才使用直播這種方式[1]。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和完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從最初探索“如何將電視新聞直播與民生新聞完美結合”,到經(jīng)歷了2004年“民生新聞”概念的正式提出,再到今天,民生新聞直播欄目已表現(xiàn)出一種相對成熟的綜合發(fā)展態(tài)勢,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欄目品牌熟知度形成。從2003年開始,民生新聞電視直播欄目井噴式地興起,今天,這類地方新聞欄目已經(jīng)進入到欄目品牌建立,并形成了地方性影響的格局。以“南京零距離”為龍頭的南京民生新聞于2002年1月1日正式開播之后,各地電視臺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民生新聞欄目[2]。第二,欄目表現(xiàn)形式多元化實現(xiàn)。欄目充分利用了電視媒介的表現(xiàn)特征,如紀實、追蹤、聯(lián)系報道、系列報道、互動、反饋、情景再現(xiàn)等,同時,與觀眾的互動已成為欄目必不可少的“標準配置”。如,通過熱線電話、發(fā)短信息、網(wǎng)上提問等方式建立欄目與觀眾的實時互動與交流。近幾年,新聞評論員被引入欄目中,則是在滿足了當代受眾對信息獲取需求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新產生的一種呈現(xiàn)新聞觀點新形式?!吧虡I(yè)化時代,先做一個大眾欄目,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接著,再說一些有深度的話”。民生新聞直播欄目的興起和發(fā)展,可以說很好的詮釋了這樣的一個電視理念。第三,欄目直播模式的穩(wěn)定發(fā)展。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直分為兩類:“新聞欄目直播”和“新聞事件直播”,目前為止,第二種類型,在欄目中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而第一種類型“在新聞合成和演播室播報,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上實現(xiàn)直播”的“1+1”模式,已相對穩(wěn)定。那么,在這樣的一個平臺和基礎之上,未來的民生新聞直播欄目該何去何從?這些困惑已經(jīng)將民生新聞推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在欄目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同時,問題也是并行而至的。概括起來,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各地方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熟知度較高,但是彼此之間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競爭趨同,指競爭對手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通過市場相互吸納競爭對手的特點,而逐漸形成市場行為相似的競爭手段。電視欄目競爭的趨同,可界定為:在同一市場體系和競爭關系中,后進欄目在領跑欄目通過創(chuàng)新獲得的優(yōu)先利潤和市場優(yōu)勢的刺激和壓力下,為了改變自身的不利地位而開始模仿和追蹤領跑欄目的運作模式,導致欄目之間的風格定位、內容設置、讀者圈定和廣告模式都無限一致,最終形成民生新聞欄目千人一面的市場格局。追逐模仿,意味著競爭的逼近和市場替代性的形成,但是模仿一味延續(xù)和單向跟進就意味著片面“趨同”了。趨同所導致的結構性缺陷,弱化了電視新聞欄目對市場變動的反應能力及反應速度,欄目的競爭空間也會相應縮小,最終的結果就是喪失其品牌的影響力。
民生新聞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民生問題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內容層面,欄目做足了貼近民生的概念。但目前民生新聞中存在的問題也相對集中,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民生新聞也被戲稱為“三雞新聞”,即雞毛蒜皮、雞飛狗跳、雞零狗碎。這一說法也暗示了民生新聞欄目的內容多是有關瑣碎的家長里短、消費糾紛、環(huán)境問題等。雖然,這些內容也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作為一檔新聞欄目,難免流于淺顯低俗,長此以往,受眾也會產生觀感厭倦。
另一方面,負面新聞較多,是目前民生新聞欄目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觀眾每天都浸染在本市、本地區(qū)的車禍、搶劫、盜竊、販毒、賣淫、停電、停水等社會問題中,難免會產生提心吊膽的不安全感,對我們所處于的真實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也是片面的。
在這樣的一個普遍情況下,民生新聞直播欄目如何抵制民生內容的低俗和平庸,媒體人如何把握民生新聞的平民化與媚俗化的界限?如何平衡社會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度?如何正確地反映個別真實和整體真實之間的關系?在目前看來,民生新聞的內容走向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節(jié)點,直接反映出了欄目的后勁不足和對新增長空間的模糊判斷。
隨著民生新聞直播欄目的興起和發(fā)展,“民生新聞”這個概念在受到了業(yè)界和學界重視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爭論。目前,對“民生新聞”的界定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民生新聞直播欄目是一種大眾視角的新聞。它是從最廣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發(fā),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播報和評說新聞。第二種觀點認為,民生新聞是由經(jīng)濟新聞、社會新聞兩大類中各有一部分組合而成,是把民生新聞作為一個欄目的目標來著意追求的。持第三種觀點的學者,堅持民生新聞并不是一個關乎新聞體裁樣式的概念,它更多的體現(xiàn)為一種價值取向,即民生情懷、民生視角、民生態(tài)度。
“價值,是人類對于自我發(fā)展的本質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要素個體”。當價值,成為一種理念存在時,它所反映的是人類對“自我發(fā)展”本質的正確認識。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民生新聞不僅概括了媒介對報道內容的選擇標準,它還包含了報道者的立場態(tài)度和出發(fā)點,即大眾媒介對自身社會功能的一種認知。然而,不少的媒介人對民生新聞的認識和理解,依然停留在第一種和第二種觀點上。這就在認識的理念層面上出現(xiàn)了偏差。一方面,當我們將民生新聞視同為一種大眾視角的新聞體裁時,我們就會以滿足大眾需求為唯一目標,重視新聞的選材和播報形式等技術問題。盡管,滿足大眾需求是指導民生新聞的重要標準,但同時,也會制約媒介人對民生新聞引導性層面的疏忽和媒介社會責任的不作為;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僅僅將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欄目來追求,那么,同類欄目之間從相互學習到相互借鑒,乃至相互趨同,最終走向了同質化的局面,其原因不言而喻。盡管欄目之間彼此效仿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這種“欄目觀”的認識會將媒介人的思維禁錮在欄目本身,而缺乏跳出欄目的勇氣??偠灾?,對民生新聞理解的兩種傳統(tǒng)觀點的共同性,就在于對民生新聞的本質認識缺乏高度和廣度,以一種短期效應的眼界取代了長遠的發(fā)展視野,這自然成為欄目發(fā)展后勁不足的主要原因,而這種認識理念上的誤區(qū)直接導致了欄目在具體操作層面上的種種缺憾。
關于“人類自我發(fā)展本質認識”的“價值理念”與作為“一種價值取向”的“民生新聞”,兩者在內涵上有著本質上的共通性和發(fā)展中的趨同性。其共通性在于,兩種觀念的核心都立足于“人”的本體,都指向了“人的發(fā)展”本質。所不同的是,“價值理念”指向的是一個抽象且宏觀的概念[3]106;而“民生新聞”指向一種具象的新聞表現(xiàn)方式,但正是由于兩者在本質上的共通性、形式上的差異化決定了兩者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了一定的趨同性?!懊裆侣劇敝阅軌蜃鳛椤耙环N價值理念”,其合理性就在于,在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對新聞領域中的“價值觀”,即“新聞價值”的認識是一個由客體逐漸回歸到了主體的認識過程;同時,我們對“民生新聞”的認識,從概念的提出到如今觀念的形成,也是一個逐漸從形式回歸于本質的過程。
因此,作為“一種價值理念的民生新聞”,其民生情懷、民生視角和民生態(tài)度的內涵,與新聞“價值理念”中所包含的“人”的主體性,是在不同維度中遵循著相同的邏輯關系。由此,我們也更加清晰了在價值理念的作用下,民生新聞應該如何實踐和發(fā)展的具體方向。
“民生情懷”的電視形態(tài)表達,過去一直強調的是貼近人,這是對價值取向基本層面的一種實現(xiàn)和體現(xiàn)。而現(xiàn)在,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提出“感人”,它包含感染人和感動人兩個層面的意義。
“感染人”,意味著新聞內容要能夠碰撞到受眾心里某個地方,能夠引發(fā)共鳴;“感動人”,是在感染的基礎上,進而喚起受眾強烈的心理反映。作為電視新聞欄目,只有感人了,才能留住人;同時,也只有感人的新聞報道,才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視野上,關照和吸引到新的受眾群體,欄目的品牌效果才能有所放大。
如,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欄目,其中一期的一條新聞通過“換客以物易物”的方式傳達了一種提倡“環(huán)保生活方式”的新聞主題。新聞內容上,以老人在社區(qū)里彼此交換生活用品為主要畫面,既提倡了環(huán)保又促進了小區(qū)里的人際交流和溝通。新聞效果明顯,觀眾也不禁會有想?yún)⑴c的愿望。因此,一檔好的民生新聞直播欄目,對于觀眾,首先一定是被感動,接著才會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不一定是正在參與,而是指能夠喚起這種參與的想法,那么就能夠很好地發(fā)揮民生新聞欄目的初衷——貼近百姓。
再者,就目前來說,普通百姓,包括城市中工薪階層、農民工以及地方農民群體是民生新聞的主要受眾群體。民生新聞欄目如何保持和守護這類目標受眾?在感染人和感動人的理念導向下,一方面,在內容層面上,為群眾排憂解難的信息更應該是民生新聞真正關注的重點;另一方面,在內容策劃上,打破欄目與受眾的隔閡,才有可能真正消除兩者之間的距離感。如,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其中一期的主題為“為農民工子女送歡樂”,攝像機拍攝下了欄目兩位主持人帶著農民工子女們在游樂場游玩一天的影像記錄,在節(jié)目中整合播出時,既體現(xiàn)出欄目對城市中農民工子女們的關注,也令欄目的目標受眾獲得了對欄目的心理認同感,更主要的是樹立了欄目的精準定位。
與此同時,欄目還需要抓住和培養(yǎng)年輕的受眾。作為網(wǎng)絡媒體的主要受眾,年輕人是民生新聞直播欄目網(wǎng)絡同步播出時的潛在受眾群體。因為,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網(wǎng)絡上瀏覽和觀看新聞,并且他們對社會和城市問題的關心、思考的愿望更為強烈。如,深圳電視臺有針對性地推出了一檔年輕氣息更強的民生新聞直播欄目——“城市發(fā)現(xiàn)”,其中,從主持人的形象到播報新聞的語氣、語態(tài);從新聞內容的選擇到新聞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等,無不透露出其目標受眾的針對性。再如,老牌民生直播欄目“南京零距離”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零距離秀”,其中有一期為南師大的學生團體組成的“白話團”,使用老南京話,以說唱的方式來描述今天的新南京。這條新聞以方言為線索,喚起了老南京人的集體回憶,同時吸引了年輕一代南京人的注意力,極大地關照了年輕觀眾的互動心理。
“民生視角”一直以來的價值理念都是著眼于百姓,但民生視角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一種對象選擇的角度問題,它更應體現(xiàn)為欄目立足于民生,同時能夠引導民生話題的宏觀視野。電視人楊瀾說過“面對現(xiàn)在這樣一個頻道資源非常豐富的市場,沒有特色就沒法生存”。她的電視傳播理念是“電視媒體不能完全圖一時的熱鬧和搞笑,最終的贏家肯定還是優(yōu)秀節(jié)目的擁有者”。民生新聞欄目發(fā)展至今,優(yōu)秀的主題策劃和具有影響力的主持人,已經(jīng)成為建立欄目基調立場和提高欄目整體形象的雙品牌戰(zhàn)略了。
第一,在當下民生新聞直播欄目中,主題策劃的作用和意義更為重要,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推出獨家新聞。主題策劃能夠重新整合過于同質化的新聞信息,對相同的新聞素材提供耳目一新的新聞視角,同時,還能起到解疑釋惑,體現(xiàn)觀點的作用。例如,湖北公共頻道“新聞全天候”欄目針對部分年輕人社會道德認知水平不足的現(xiàn)狀,主題策劃了一期關于“代孕女”事件的新聞。欄目組通過請一位“代孕女”來到節(jié)目,由她親自講述其代孕的心酸過程,揭開了“代孕”這個黑色產業(yè)鏈中的神秘面紗,對觀眾理解其行業(yè)利用年輕女性急于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心理原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在欄目進行過程中,設置觀眾熱線和網(wǎng)絡互動平臺,讓觀眾參與這一期新聞報道的全過程中,及時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并且,在欄目中設置評論員的分析,剖析“代孕女”的心理特征,整體上體現(xiàn)出了欄目的觀點和立場。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出觀念,引導社會風尚,彰顯宣傳效果。民生新聞欄目中的主題策劃,可以幫助民生新聞直播欄目更好的踐行其社會責任和使命。正如在剛剛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一個突出亮點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最終目標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那么,如何將“文化強國”這樣一個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傳遞給普通百姓,并且使其樂于接受和理解?在民生新聞欄目的表述方式和形態(tài)下,這一概念通過主題策劃可以達到一種有效的傳遞。如,“新聞全天候”借“第六屆中國京劇節(jié)”的機會,在欄目中相繼推出“京劇進社區(qū)”、“京劇進高?!钡认盗谢顒樱尵﹦∵@一傳統(tǒng)藝術走下廟堂、走進民間。同時,通過欄目的現(xiàn)場連線和直播方式,有效地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向民間文化的轉化,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正確的文化觀念,有助于引導觀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觸和再認識。
第二,通過欄目主持人或評論員的個人魅力來強化欄目品牌影響力。“符號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取決于其意義被閱讀與理解的語言環(huán)境”。在民生新聞直播電視欄目中,主持人就是一個置身于欄目語境中的特殊符號,由于主持人以串聯(lián)和評點新聞為特色,因此個人魅力與節(jié)目內容相互呼應,這本身就構成了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一個特色。目前對欄目主持人和評論員的品牌打造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通過欄目本身,策劃主持人的相關專題。如,欄目片頭的宣傳片是提升欄目品味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它以主持人為主線,通過將人物與背景的關系處理,表達出一種欄目定位和新聞觀念,這是對新聞美學和符號學的綜合考量,更是打造主持人品牌效應的第一幕。再如,主動策劃主持人與熱心觀眾見面會,并將其作為民生新聞的內容在欄目中播出,也是一種打造品牌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要跳出欄目本身的內容,策劃主持人走出欄目。如,“新聞全天候”最近推出的主持人走進家庭的現(xiàn)場連線活動,就是由一名主持人在欄目播出時間段內,走進某個家庭中和家庭成員一起看節(jié)目,并對節(jié)目正在播出的內容進行點評和意見表達,同時進行現(xiàn)場3G連線,成為節(jié)目中的一個部分。總而言之,以主持人、評論員的個人魅力來擴大他們在潛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其宗旨都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受眾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最終促進欄目的品牌形成。
態(tài)度,是一種糅合了價值觀、情感和意向的綜合體,因此,一檔電視新聞欄目的態(tài)度與百姓對這檔欄目的態(tài)度,本是一種具有互動性的關系。民生新聞的宗旨是強調平等,即欄目與觀眾之間的平等關系,但平等顯然不是簡單的我關注你、我報道你,它應該具有一種“對話”的關系形態(tài)。民生態(tài)度,是媒介機構作為一個整體在新聞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民生問題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民生新聞欄目,即是這種態(tài)度呈現(xiàn)的直接載體和平臺。因此,民生新聞欄目如何與觀眾之間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可以從欄目現(xiàn)有的特點出發(fā),挖掘其優(yōu)勢所在,實現(xiàn)民生新聞欄目與觀眾特有的“對話”關系。
第一,交流,是一種尊重,一種平等。這一點,在民生新聞直播欄目中,既有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同時也是這類欄目責無旁貸的責任。傳統(tǒng)的“1+1”的直播模式效果固然好,但是時間久了,對于受眾來說,難免會產生觀看疲勞。在演播室+衛(wèi)星連線的模式基礎上,我們可以改變的還有很多。一方面,如演播室內的加法。通常,在演播室里,播報和串聯(lián)新聞的一個主持人,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增加為兩個主持人。當然這不是做簡單的加法。主持人人數(shù)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在于,觀眾真正需要的是“交流”。一個主持人的形式,傳遞的是主持人和觀眾在交流,觀眾因此產生一種參與感;但是時間久了,這種形態(tài)的參與感,就不是那么強烈了。我們可以添加新的“參與”形態(tài),即兩位主持人的交流和討論,這樣對于觀眾而言,就不僅僅是一種“聆聽”的體驗了,還增加了一種“參與討論”的愿望。如,“城市發(fā)現(xiàn)”中關于“想坐飛機,你有健康證嗎?”這樣一個新聞話題,就是由兩位主持人從即將到來的長假出游的話題開始,自然而言地將話題引到了這條新聞內容——出行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上,從而吸引大量觀眾打電話、發(fā)短信近欄目組參與討論。另一方面,如“走進來”和“走出去”的交流?!白哌M來”是指,讓觀眾走進演播室,也可以增加觀眾提供信息的曝光率。如,“新聞全天候”中設置的“尋找發(fā)現(xiàn)武漢最美的風景”部分,就是鼓勵觀眾自己拍攝和提供素材;欄目中“現(xiàn)場連線”的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電話連線方式,以QQ視頻方式與觀眾連線的改進,則最大程度上地放大了觀眾的參與感,同時也增強了電視媒體的畫面感,更加符合電視媒體的表現(xiàn)形式?!白叱鋈ァ卑酥鞒秩俗哌M觀眾中的多種方式,同時,也包含了電視媒體要主動與其他媒體的合作。與廣播合作,將其受眾和覆蓋率擴大到駕車一族中;與土豆網(wǎng)等視頻網(wǎng)站合作,通過某一檔或者某一條新聞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廣泛傳播,起到擴大影響力的作用??傊?,所有的變化都需要考慮是否突出和強化了“交流”的需求,從而改良和創(chuàng)新傳播的途徑和方式。
第二,直播,強調的就是一種當下、一種現(xiàn)場。但是,目前的新聞直播,在實際情況下缺乏部分的現(xiàn)場感。如民生新聞直播欄目通常在傍晚和夜間時段,而欄目中的大多數(shù)新聞都是白天或者前期拍攝錄制的,那么,當觀眾在夜晚的家中看新聞的時候,心中對于“直播”,是有困惑的,但也能夠理解。畢竟一檔長達60分鐘以上的新聞欄目,完全依靠實時連線是不現(xiàn)實、也不能達到對全天新聞梳理和整合的效果。但是,作為欄目策劃人,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一些小小的細節(jié),來強化觀眾對欄目的理解度和信任感。比如,“第一時間”在非衛(wèi)星連線畫面的右上方,都會打上“前期拍攝”的字樣。這樣做的積極意義在于,雖然畫面本身是對“直播”概念的一種弱化,但是由于這種坦言,從另一個側面上,則體現(xiàn)出媒體對新聞真實的尊重、對受眾的尊重,這更是欄目態(tài)度的一種表達。
直播,也意味著不確定性。而這恰恰是觀眾心理對未知新聞事件發(fā)展進程的期待和興趣所在。目前,在突發(fā)新聞事件中,“直播”的效果通常比較好,如通過3G直播,在欄目內容播出的過程中,隨時穿插事件進程的直播畫面,或者是從不同角度穿插直播內容來跟事件發(fā)展。如,在南京動車事故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全天候”作為除了東方衛(wèi)視之外,第一家報道這條新聞的一檔民生欄目,在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兩次穿插了與東方衛(wèi)視記者的時事連線。在最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民生新聞直播欄目的意義所在。但是,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在于,這種“直播”是具有隨機性的,也就是非常態(tài)的。目前我們更需要建立的是一種直播體系,也就是將直播的流程、方式等每一個操作環(huán)節(jié)都以規(guī)范化的程式確立下來,以此提供更加規(guī)范的常態(tài)播出。
民生新聞是服務于市民的一種新聞理念,在服務當下的同時,作為媒介人,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通過這類貼近民生的新聞欄目,加強對市民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市民的主體認識、政治參與感,最終促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的這一理念,應該成為我們對民生新聞欄目存在與發(fā)展的一種理念、一種守望。
[1]景志剛.我們改變了什么?——《南京零距離》及其民生新聞[J].視聽界,2004,(1).
[2]高鑫.中國電視文化理念的嬗變和取向[J].現(xiàn)代傳播,2001,(5).
[3]司馬賀.人類的認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