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香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語言文學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
燕趙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她既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又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一支。燕趙文化研究,是一項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化事業(yè)。說她古老,是因為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司馬遷、班固就注意到了曾經作為獨立王國存在的趙、燕、中山等地民風民俗,甚至連王國中的某個區(qū)域如代地也進入了他們的關照和研究視野。說她年輕,是因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燕趙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化熱,“文化尋根”使得區(qū)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燕趙文化研究亦即由此拉開帷幕。
30多年來,燕趙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研究視角幾乎涉及到燕趙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時間角度看,自先秦至當代都有涉獵;從空間看,燕趙區(qū)域內的燕、趙、中山無有遺漏;從研究方向看,無論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還是歷史人物、成語典故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有研究成果出現(xiàn),但研究程度深淺不一。在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學者們對燕趙文化相當多的問題還存在爭議,各持己見,這也是特定研究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但對于燕趙的區(qū)域、燕趙文化的傳統(tǒng)內涵及形成原因、當前社會背景下的燕趙文化新質等問題,學者們已基本達成共識。
厘清燕趙的區(qū)劃是概括總結燕趙文化的內涵或者說區(qū)別燕趙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特征的前導問題,所以,研究燕趙文化內涵的學者均對燕趙的區(qū)劃作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判斷。
對于古燕趙地域的界定,學者們大致取得了共識,認為,古燕趙地域以燕山山脈為北界,南至黃河,西起太行山脈,東至渤海,包括現(xiàn)在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山西、山東、遼寧、內蒙古的部分地區(qū)。如,王心、焦振文以為:“燕趙,泛指今黃河以北,太行山以西,燕山山脈以南的廣大地區(qū)。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燕趙文化就是建構在地域文化這個概念上的。”[1]無獨有偶,方偉也在其文章中寫道:“古燕趙在地理區(qū)位上是北起燕山一帶、南近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東臨渤海,涵蓋平原、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多種地貌類型的一個區(qū)域?!保?]關于古燕趙的區(qū)劃問題,袁樹平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燕趙’往往是河北省的別稱。其實,古代的‘燕趙’之地,還包括現(xiàn)在的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區(qū)。燕趙大地北連長城,南界黃河,西倚太行,東臨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多彩?!保?]
古燕趙區(qū)域也可以叫做廣義的燕趙,與之相對的則是狹義的燕趙概念,專指今河北省?!昂颖薄弊鳛橐粋€行政區(qū)域的名稱,一般認為出現(xiàn)在唐代,但孫繼民在《盛唐光環(huán)下的河北道》①中否定了這一觀點,并詳細考證了“河北”名稱的由來及唐代以前“河北”行政區(qū)劃的變化。該文認為,“河北”作為地名的使用首先是用于自然區(qū),其次是大軍區(qū),最后才是大政區(qū)。作為自然區(qū),河北一名的含義非常淺顯易明,因為位于黃河之北而得名。然而“河北”作為區(qū)域名稱出現(xiàn)的時間相對較晚,而與其涵義相同的河內一名則出現(xiàn)較早?!洞呵铩泛汀蹲髠鳌肪灰姾颖币辉~,卻有河內一名,《左傳》定公十三年即有“銳師伐河內”一語?!昂颖薄弊鳛榇筌妳^(qū)的名稱則始于東漢末年,至遲在北魏末年孝莊帝時期開始作為行臺區(qū)的名稱。隋代也曾設置河北道行臺區(qū),稱“河北道行臺尚書省”,時間自開皇二年(582)至開皇九年(589)。不過此時的河北道行臺尚書省轄區(qū)非常大,不僅包括今河北省大部,還包括今山西省。時光行進到唐代,河北道的名稱和地理范圍才趨于穩(wěn)定。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采訪使”,諸道開始具有了政區(qū)的性質。河北采訪使駐治于魏州(今河北大名),河北道也成了真正的政區(qū)。唐代的河北道盡管不是最早冠以“河北”之稱的一級政區(qū),但從此以后這一區(qū)域的名稱和地理范圍基本趨于穩(wěn)定,維持了幾百年的時間。今日的河北省一稱即直接來源于此。
對于傳統(tǒng)燕趙文化內涵的總結和概括,大多學者都是以古燕趙區(qū)域為依托來進行的。如周文夫等人指出,“什么是燕趙文化?簡單地說,燕趙文化就是發(fā)生、蘊積、傳流和發(fā)展在古燕趙區(qū)域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4]
對燕趙文化傳統(tǒng)內涵和特征的表述,則以司馬遷首開緒端。他最先給燕趙區(qū)域冠以“悲歌忼慨”的標簽,不過,司馬遷的主要用意還在于用“悲歌忼慨”說明燕趙區(qū)域的風俗特征,《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中說道:
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shù)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剽悍,而武靈王愈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猩降乇∪吮姡q有沙丘紂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yōu)。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后宮,徧諸侯?!蜓嘁嗖?、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shù)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
之后,班固在《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中基本延續(xù)了司馬遷的見解:“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此“悲歌慷慨”依然側重指燕趙之地的民俗民風。
后世文人學者大都贊同并采用了司馬遷和班固對燕趙之地民風民俗的判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悲歌慷慨”不僅僅被用來概括燕趙區(qū)域的風俗人情了,更多的卻是用其來形容燕趙之地的文風和文化特征,并逐漸成為了燕趙文化的代名詞,如:南朝梁劉勰稱建安時期鄴下文人集團的作品“慷慨以任氣”(《文心雕龍·明詩》);韋應物詩云:“禮樂儒家子,英豪燕趙風”(《送崔押衙相州(頃任內黃令)》);錢起詩云:“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逢俠者》);宋蘇東坡亦曾贊嘆:“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圖書者往往而是”;清初黃宗羲在《馬雪航詩序》中說:“彼知性者則吳楚之色澤,中原之風骨,燕趙之悲歌慷慨”;清人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五《后市》云:“燕之山石塊壘,危峰雄特,水洌土厚,風高氣寒”,故其人“文雅沉鷙而不狃于俗,感時觸事則悲歌慷慨之念生焉”;曾國藩對燕趙之文化特征人格精神亦頗有體悟,他說:“前史稱燕趙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難,蓋有豪俠之風。余觀直隸先正,……所詣各殊,其初皆于豪俠為近。即今日士林,亦多剛而不搖,質而好義,猶有豪俠之遺?!保?]
先賢學者們對傳統(tǒng)燕趙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總括,當下學人亦多贊同認可。袁樹平說,燕趙區(qū)域在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氣任俠,具有既不同于中原、關隴,又不同于齊魯、江南的特點[3]。王心、焦振文也以為,經過歷史的積淀,燕趙區(qū)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便是慷慨悲歌、好氣任俠。韓成武等人亦認為,經過歷代名人的反復陳述,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終于確定下來,并逐漸形成了該地區(qū)的人文傳統(tǒng),燕趙之士遂以慷慨悲歌、好氣任俠者自許[6]。所以,燕趙區(qū)域的文化特征非“慷慨悲歌、好氣任俠”無他。
至于燕趙文化“慷慨悲歌、任氣好俠”內涵的形成原因,則不外環(huán)境與風俗二者。
首先,燕趙之地“慷慨悲歌、好氣任俠”文化特征的形成與其地理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下》中引用了朱贛《風俗》論證各地民風不同的形成原因,說“凡民函五常之情,而去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班固強調了一個地域的地理環(huán)境與作為該地文化表征的文化特征、社會風俗的密切關系。中國當代的文化學家們同樣也注意到了一個地域的地理環(huán)境對當?shù)氐赜蛭幕e足輕重的作用,如馮天瑜等學者即認為“各類文化類型因而都若明若暗地熏染了地理環(huán)境提供的色調……地理環(huán)境也可以直接賦予某些文化產品以色彩”[7]。燕趙文化精神品格及傳統(tǒng)內涵的生成,受燕趙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最大。古燕趙北起燕山山脈,南至黃河,西起太行山脈,東至渤海,區(qū)域廣闊,域內平原、山地、丘陵和高原,各種地形地貌俱全。由于古燕趙大地的地形地貌高低起伏,復雜多樣,故而使得祖祖輩輩生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必須長期面對各種險峻的生存環(huán)境,更易形成慷慨不平之氣和豪邁磊落的胸襟。
其次,風俗習慣的影響。李學勤在《東周與秦代文明》一書中,將東周時代列國劃分為七個文化圈,其中中原文化圈:“以周為中心,北到晉國南部,南到鄭國、衛(wèi)國,也就是戰(zhàn)國時期周和三晉(不包括趙國北部)一帶。”北方文化圈:“包括趙國北部、中山國、燕國以及更北的方國部族。”根據(jù)這樣的劃分,趙國的南部屬于中原文化圈,趙國的北部和中山、燕國則屬于北方文化圈。史念?!墩搩芍軙r期農牧業(yè)地區(qū)的分界線》在《史記·貨殖列傳》的基礎上畫出一條自遼寧綏中縣海濱,向西南過北京和太原之北,至今山西河津縣龍門山的一條農牧業(yè)區(qū)分界線,指出此線之南的山西、山東、江南是農耕區(qū),龍門碣石以北是農畜牧區(qū)(《中國歷史地理論從》1987年第一輯)。趙國的西北高原地區(qū)亦稱作代地,多居于這條農牧業(yè)分界線之北,屬于畜牧區(qū)。由李學勤和史念海二位先生的劃分可知,燕趙之地不僅兼跨中原文化圈和北方文化圈,而且區(qū)域內還兼有農耕區(qū)和畜牧區(qū),所以燕趙文化就兼有中原文化和高原文化、內地文化和胡地文化、農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的多重文化因子。趙國北地民俗“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史記·貨殖列傳》);而燕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相對弱小,經濟相對落后,又受山高水寒的氣候環(huán)境制約,“民雕悍少慮”,豪俠輩出;中山實力更在七國之下,僅為“千乘之國”,長期在趙國、燕國和齊國的夾縫中求生存,“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如此,燕、趙、中山三者激蕩出的正是“慷慨悲歌、好氣任俠”的文化精神品格。
雖然“慷慨悲歌、好氣任俠”作為燕趙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品格,廣為古圣先賢及時人認同和接受,但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燕趙文化的內涵又非常豐富,尤其是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之后,在當前的歷史現(xiàn)狀下對傳承至今的燕趙文化作出邏輯嚴密的精確界定并非易事。進入新世紀以來,結合“新河北人文精神”討論,河北學術界掀起了一個燕趙文化研究的小高潮,對當下燕趙文化內涵的解讀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學者們已不滿足僅僅用“慷慨悲歌、好氣任俠”來言說燕趙文化,更多關注于燕趙文化“慷慨悲歌、好氣任俠”之外的內涵與品格。
張金明在《燕趙文化精神的現(xiàn)代傳承》中說道,“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慷慨悲歌、義無反顧、與時俱進、銳意改革、誠信然諾、英勇無畏……都可以納入其內涵范圍。可以說,相對于其他地方文化而言,燕趙文化精神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獲得了更高程度的泛化與弘揚”[8]。魏建震認為,在歷史的演進中,河北人慷慨悲歌的民風,逐步升華成大氣坦誠、重信守義的人文情結[9]。白玉民以為,燕趙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豐富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剛柔相濟、以剛為主的燕趙風骨,集中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勇武任俠,慷慨悲歌;變革進取,自強不息;追求和合,顧全大局;勤勞淳樸,虔誠禮讓[10]。方偉在其《人文關懷與構建“和諧河北”的價值取向——關于河北當代人文精神的社會化實踐問題》中對河北人文精神的總括比較全面,不但闡釋了燕趙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因子,也注意到了千百年來束縛燕趙人及燕趙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負面因素,他認為當下的河北人文精神是由傳統(tǒng)燕趙文化的英雄意識、悲情情結、變異情勢、兼納包容以及保守樸實五種意識和特質同構形成的[11]。
此外,陳旭霞在《燕趙人文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其價值》中,把燕趙人文精神的內涵闡釋為:慷慨悲歌、求實務實、艱苦奮斗、開放、開拓和顧全大局[12]。張平則認為,慷慨悲歌和經世致用才是燕趙文化的獨特精神品格[13]。王文錄和王立源認為,河北人最優(yōu)秀、最有積極性和普遍性的精神是:樸實勤勉、吃苦實干、恪守諾言的品質;吃苦節(jié)儉的文化精神;心直口快、和諧和睦、團結互助、顧全大局的精神;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慷慨悲歌精神[14]。朱文通和梁文以為,舍我其誰的豪邁精神、直面競爭的挑戰(zhàn)精神、立足當下的現(xiàn)實精神和團結協(xié)作的發(fā)展精神是新河北人文精神的主要特質[15]。禪文化自創(chuàng)立之時就與燕趙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也逐漸滲透到河北人的生活思想觀念中,成為了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梁世和撰文認為,禪文化也是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且極具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禪宗的心性之學是對燕趙經世之學的重要補充。在構建當代河北文化精神的過程中,不斷吸納和融合禪文化的心性之學,建立新的價值體系,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16]。
在對燕趙文化優(yōu)秀品質深入剖析總結的同時,專家學者們也注意到了傳統(tǒng)燕趙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及某些品格的缺失和不足,如:人的主體思想淡薄、缺乏平等觀念、缺乏人的權利意識[10];墨守成規(guī)、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唯上是從、缺乏自立、自主、自強精神[13]。這些缺失和不足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對河北社會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經過一批專家學者關于河北人文精神的集中研究和探討,河北省委采納了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對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的闡述和提煉——堅韌質樸、重信尚義、寬厚包容、求實創(chuàng)新,并于河北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正式提出?!靶潞颖比宋木瘛奔群霌P了傳統(tǒng)燕趙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又是當下河北經濟發(fā)展及構建和諧河北的精神指引,是對悠久的燕趙文化歷史積累的當下解讀,也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地方文化價值體系的轉換。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是對傳統(tǒng)燕趙文化激濁揚清的產物,是在傳統(tǒng)文化根基上的創(chuàng)新,是河北發(fā)展進程中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覺[4]。
燕、趙、中山古國雖已成為遙遠的歷史印記,但它們孕育、塑造出來的人文品格卻已成為世代燕趙大地的文化底色和文化血脈。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梳理燕趙文化根脈,探求燕趙文化的內涵,總括前賢及時下燕趙文化研究成果,目的是傳承燕趙文化“堅韌質樸、重信尚義、寬厚包容、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培養(yǎng)河北人的文化自豪感,凝聚民族力量,獲得引領河北經濟文化社會全面快速發(fā)展的靈魂和力量,提升河北的文化品牌,為河北的文化經濟強省建設服務。
[1]王心,焦振文.論河北梆子藝術的燕趙文化內質[J].河北學刊,2011(3):215.
[2]方偉.當代河北人文精神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價值維度與社會實踐[J].河北學刊,2008(6):207.
[3]袁樹平.發(fā)揚燕趙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提升河北文化統(tǒng)戰(zhàn)軟實力[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46-47.
[4]周文夫,孫繼民,方偉,等.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在我省和諧文化及經濟建設中的現(xiàn)實意義[N].河北日報,2007-01-24.
[5]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雜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811-1812.
[6]韓成武、趙林濤,李新.盛唐河北詩人群與“燕趙文化精神”[J].河北學刊,2006(4):208.
[7]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29-31.
[8]張金明.燕趙文化精神的現(xiàn)代傳承[J].河北學刊,2007(4):232.
[9]魏建震.由慷慨悲歌的民風到大氣坦誠、重信守義的精神——論河北人文情結的形成[J].河北學刊,2006(2):179.
[10]白玉民.燕趙文化及其現(xiàn)代文明意義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20-22.
[11]方偉.人文關懷與構建“和諧河北”的價值取向——關于河北當代人文精神的社會化實踐問題[J].河北學刊,2006(3):189.
[12]陳旭霞.燕趙人文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其價值[J].社會科學論壇,2005(12).
[13]張平.文化自覺:河北新人文精神的理性祈向[J].河北學刊,2006(1):202-203.
[14]王文錄,王立源.河北人文精神之國內橫向比較[J].河北學刊,2006(2):186-187.
[15]朱文通,梁文.新河北人文精神的內涵界定與實踐意義[J].河北學刊,2006(2):176.
[16]梁世和.禪文化與當代河北文化建設[J].河北學刊,2009(6):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