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普寧》的后現(xiàn)代主義解讀
劉 娜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主要從后現(xiàn)代的宏大敘述的消亡,消費社會以及不確定性分析《普寧》。小說以斷裂富于變化的語言,講述了俄國普通流亡知識分子普寧在物質至上的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里的漂泊人生,反映了后現(xiàn)代社會身心俱疲的人們似乎徹底迷失了方向,任憑命運的車輪把人們載向未知的旅程,對社會對人生充滿了懷疑﹑悲觀和失望。
后現(xiàn)代;宏大敘述;消費社會;不確定性;普寧
弗拉吉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于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961年納博科夫移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于洛桑病逝?!镀諏帯肥羌{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小說。小說共有七章,分別講述了俄國流亡者普寧在美國溫代爾大學教授俄語謀生的不同生活片段。批評家們一向熱衷于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微暗的火》等富于后現(xiàn)代文字游戲,互文性,戲仿等技巧的小說,忽略這部《普寧》??晒P者認為,這部小說同樣體現(xiàn)了納博科夫對后現(xiàn)代寫作的探索與思考,對它的研究,有助于對納氏其它變幻莫測的小說的理解。
后現(xiàn)代主義范圍廣泛,包括后現(xiàn)代美學,建筑,哲學,文學等領域。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哲學家讓- 弗·利奧塔﹑弗·詹姆遜等。利奧塔的主要貢獻在于他提出的元敘述懷疑論,他在“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中將“后現(xiàn)代定義為針對元敘事的懷疑態(tài)度。這種不信任態(tài)度無疑是科學進步的產物,而科學反過來又預設了這種懷疑態(tài)度?!?敘事功能正在失去它的運轉部件包括它偉岸的英雄主角,巨大的險情,壯闊的航程及其遠大目標。它逐漸消散在各種敘事語言因素的迷亂星云里,其中摻雜著敘事,指示命令描述等等成分,而每一星云又依照它自身獨有的語用學規(guī)律進行旋轉?!盵1]在他看來“后現(xiàn)代知識并非僅僅是權威手中的工具;它增強我們對于差異的敏感,促進我們對不同通約事物的寬容能力。它的原則不是專家的統(tǒng)一推理,而是發(fā)明家的謬誤推理?!盵1]
1. 宏偉敘事的消亡。
正如利奧塔所說的,后現(xiàn)代敘事正在失去它的英雄主角,巨大險情,壯闊航程及其遠大目標。在這部小說里,敘述者以平實,戲謔富于變化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叫普寧的日常生活﹑教學;展示了他的可愛﹑滑稽﹑悲傷﹑痛苦﹑執(zhí)著。讓人感覺普寧似乎觸手可及﹑很真實﹑有血有肉就在那兒。小說共有七章,第一章開頭“我”就不懷好意地指出我們的普寧坐錯車了,而且還不止一次地這么強調,普寧坐錯車了,大有隔岸觀火的感覺。除此以外普寧是以這樣的長相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
“他頭禿得挺像個樣兒,皮膚嗮得黧黑,臉蛋也刮得蠻干凈,首先讓人印像深刻的是他那個褐色的大腦袋,那副(遮住開始脫落的眉毛的)玳瑁邊眼鏡,猿猴那樣厚實的上嘴唇,滾粗的脖頸和那穿著繃得挺緊的花呢上衣的﹑結實的身子骨兒;但臨了叫人多少有點失望的是他那(眼下穿著法蘭絨褲子﹑交叉著的)兩條腿卻挺瘦,腳也顯得纖弱無比,幾乎跟娘兒們的腳一模一樣”。[2]
所以怎么看我們的主人公也不是宏大史詩里的英雄。相反,他絞盡腦汁想早點輕松到達克萊蒙納去作報告,事前又是看時間表,又是看地圖目錄,但還是坐錯了車,耽誤了整整兩個鐘頭。而且他甚至連作報告的講稿都弄不清會不會落下,最后把三份報告都帶著,以“數(shù)理必然性挫敗任何失誤”,[2]怎么看都有些孩子氣,與英雄相差甚遠。
后現(xiàn)代哲學家利奧塔同樣認為后現(xiàn)代的社會語言是游戲,沒有元敘述強調的連貫性;相反日常語言﹑科技語言是不連貫的斷裂的。小說里也不乏這樣的不連貫斷裂敘述。
首先這種斷裂就體現(xiàn)在小說的各個章節(jié)間,每章除了主角沒變外,其他人物地點事件都是變換的,講述的內容前后是割裂的,只是普寧生活里的片段。比如第一章寫普寧作報告,搭錯了車,根本沒有連貫的故事或情節(jié)。第二章似乎就撇了前面的,跳入他與克萊門茨一家的相處了。從后現(xiàn)代角度看,這就是宏大敘述的消亡。
其次這部小說同納博科夫的其它作品類似的特點就是他寫了很多注釋,即在小說文本里以括號﹑破折號給出的附加說明,這些注釋性描述已成為他的作品的有機構成了。這種附加注釋也是對原敘述的跳躍,是敘述斷裂的表現(xiàn),會打斷讀者閱讀的連貫性。同時也時刻提醒讀者,第三方敘述者的存在。
“她要求鐵莫非每月攢點錢留給那男孩用——因為她現(xiàn)在沒法張嘴向貝納德·梅烏德要——她沒準會死掉咧——出了什么事,埃里克都不管——至少應該有人時不時給孩子寄點錢去,就好像是他媽寄給他的——你知道,零用錢什么的——他就要跟闊人家的孩子一塊兒念書啦。她會寫信給鐵莫非的,把地址和其他一些細節(jié)告訴他。是啊——鐵莫非是個寶貝兒,這一點她可從來沒懷疑過(“Nu kakoy zhe ti dushka”)。還有,哦,洗澡間在哪兒?可不可以請他這就打電話叫輛出租車?”[2]
這一段描述了麗莎,在她與普寧離婚后好久再度聯(lián)系他,卻是開口向他要錢給她和前夫埃里克的孩子花,她雖荒唐地做了這事卻也覺得這事尷尬。寫她說要錢時,文字較含糊難懂,在她說完這事后,她又多余地夸普寧,然后以輕松連貫的語氣讓普寧叫車,她就結束了這次拜訪。這段事并沒有以第一人稱在小說里被說出來,而是以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相摻雜的口吻寫成的散文體,摻雜了七個破折號一個括號,以并不算清晰的文字清晰地表達了這事的荒唐、不可思議和麗莎的殘酷。這也從側面描寫了普寧受到的心理傷害,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利奧塔認為“后現(xiàn)代知識并非僅僅是權威手中的工具;它增強我們對于差異的敏感,促進我們對不同通約事物的寬容能力。它的原則不是專家的統(tǒng)一推理,而是發(fā)明家的謬誤推理”。[1]
最能體現(xiàn)他這句話的,無非就是“我”這個角色了。讀者看這部小說怎么也不能擺脫小說文本本身,我們還是得相信這些文本,才能使閱讀繼續(xù)。可是最后我們居然發(fā)現(xiàn)根據“我”的敘述似乎沒有理由去相信“我”的敘述。普寧曾說 “他捏造事實。有一次他居然編謊話,說我和他在俄國是中學同學,還在考試時共同作弊。他是個可怕的說謊家?!盵2]因此我們似乎沒理由也沒有辦法去辨別真假是非,除非真有普寧版的“普寧”。這部小說也就是納博科夫以 “我”的口吻創(chuàng)作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謬誤推理’的杰作了。這或許也映證了納博科夫一向主張的小說藝術的審美價值重要性遠遠超越其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道德,歷史等功利價值。它確實也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的對于差異敏感的關注重視,及對不同通約事物的寬容,從而理解接納“發(fā)明家的謬誤推理”。
2.消費社會。
后現(xiàn)代主義同樣是社會經濟的產物,詹姆遜指出這種新的資本主義時期即后工業(yè)社會通常就叫消費社會。消費社會里的人,是以追求物質為中心的,人們覺得可以通過金錢買到物質和非物質的商品。本篇小說里也到處在看似不經意間描寫了這樣的消費社會。普寧一開始就是去克萊蒙納俱樂部作報告賺錢的,“這次邀請意味著五十元額外收入咧”。[2]廣告,消費社會的典型標志,也重復出現(xiàn)在這本小說里。
普寧有看俄國流亡人士辦的報紙的習慣,而每次他都會
“照例仔細掃一眼廣告欄。波波夫醫(yī)師,穿著嶄新的白大褂照相,向老年人保證可以恢復青春和快樂。一家唱片公司列出一張出售的俄語唱片目錄,像《破滅的生活,一只圓舞曲》和《前線司機之歌》什么的。一位承辦喪葬者多少有點像果戈理小說中的人物,夸耀他那豪華的柩車,而且說它們也適用于郊游野餐乘坐。另一位也像果戈理小說中的人物,在邁阿密出租’一套兩間屋子的公寓給無酒癖者(dyla trezvih),院內有果樹和花卉’,與此同時,哈蒙德有‘一個安靜的小家庭’渴望出租家中一間屋子……”[2]
從這段報紙的廣告描述里,不難發(fā)現(xiàn)商品已經席卷了人們生活,也告訴讀者這是個消費社會。
再看這些大學里的教授們,雖說可能很多都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可提到獎金,研究資金,還是非常敏感和謹慎的, “一如既往,拿不出成果的教員靠寫點文章評論他們比較豐產的同事們的著作成功地作為‘生產’;一如既往,一幫鴻運高照的教員正在享受或者打算享受年初榮獲的花色繁多的獎金。由此,一筆挺有意思的﹑數(shù)目不大的獎金提供給多才多藝的斯塔爾夫婦……使這對少俊極了的夫婦有個難得的機會,不知怎地獲得了許可滲入東德去記錄戰(zhàn)后的民歌?!盵2]
由此可見教授們間的明爭暗斗不可能和金錢撇清關系。其中法語系主任倫納德·布勞倫吉最具諷刺意味。他
“一不喜歡文學,二不喜歡法語??蛇@并沒有妨礙他到處旅行,出席‘現(xiàn)代語言會議’,他會在會上炫耀自己的無知……他又是一位很會弄錢的能手,最近就說服一位過去有三所了不起的大學奉承過而都沒有說動心的老富翁,捐贈一大筆可觀的款子來促進一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他講授一門叫做‘偉大的法國人’的課程,內容全是讓他秘書從他在一間閣樓里發(fā)現(xiàn)的而學院圖書館沒人收藏的一套一八八二年至一八九四年的《黑斯廷斯歷史和哲學雜志》上抄下來的”。[2]
這段字數(shù)不多但針針見血的描寫,為讀者逼真地呈現(xiàn)了學院里典型的厚臉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偽學術分子,既無知又滑稽可鄙。
還有維克多的到訪,普寧買的禮物,這也是消費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就像廣告所提倡的,往往會把物質和精神文化相對接,正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所闡述的:物質已變?yōu)槲幕?,象征。物質可以代表友情,并使友情得以延續(xù),這就是后來維克多送給普寧的花碗。還有人們?yōu)楸硎居押?,參加普寧的喬遷聚會時,也都帶了禮物。
消費文化還體現(xiàn)在美國大學生的讓普寧頗感困惑的觀點上:讀大學就是為了以后找個好工作。他們的價值觀是物化社會的直接反映,也體現(xiàn)了物質與文化的沖突。普寧在小說里受到的釜底抽薪的打擊還是他丟了工作,失去了經濟來源了。這些是直接的消費社會物質至上的描述。消費社會里,離開錢寸步難行。
3.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不確定性——海上的浮萍,流浪的普寧。
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不確定性,而普寧飽經滄桑的流亡生活正體現(xiàn)了后工業(yè)社會的人們身心的游蕩,找不到安定的棲息地。
普寧是個俄國流亡者,兒童時代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的小少爺,過著安逸快樂的生活。但是俄國爆發(fā)革命后,一切就都改變了:失去親人,失去愛情(米拉的慘死),失去祖國。他也曾想保住這一切,參加過鄧尼金部隊,抵抗蘇維埃政權,結果以失敗告終,只得流亡海外。他雖沒以落難英雄的鴻篇大論描述這段流亡的艱辛與痛苦,但是從他對米拉的回憶中,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他自己都已經難以直接面對,只是回避與沉默,更別說以語言去向他者描述了。
“過去十年里,為了理智地生存下去,普寧一直克制自己,只有永遠別再懷念米拉·別勞什金——那倒不是因為害怕自己對青年時代的一段平淡而短暫的戀愛的回憶會擾亂思想上的平靜……而是因為在一個連米拉之死這種事都可能發(fā)生的世界里,一個人要是對自己還真誠的話,就不可能指望還有什么良心,更談不上什么感覺會繼續(xù)存在。人不得不忘卻過去——因為你沒法想著這樣的事情活下去……由于沒有正式記錄說明米拉到底到底是怎么死的,她在您的腦海里便一次一次地死去,又一次又一次地復活,只不過為了再一次又一次地死去……”。[2]
戰(zhàn)爭導致普寧為生存而流亡,戰(zhàn)爭過后普寧依然在流浪,是為什么呢?是精神的流亡。他失去了祖國,要努力適應新環(huán)境——他以驚人的毅力學習英語,學習駕駛技術,努力工作,甚至想在溫代爾定居,努力做一名地道的美國人,但是一切還是不能如愿。他的語言永遠帶有俄國腔,美國同事覺得他言行怪異,暗地里嘲笑模仿他;他的駕駛還需鍛煉,去趟庫克松邸可費勁了;他想繼續(xù)開些有意思的俄語課,可學校換人手了,他被遺棄了;他懷念自己的童年,俄國的語言﹑文學,他研讀普希金﹑托爾斯泰﹑俄羅斯的文化﹑民俗,可是卻永遠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快樂童年,也不可能回到祖國,似乎他想得到的都得不到,就如同離開他的麗莎,所以注定了他的靈魂漂浮不定。
就像普寧喬遷宴客的那個星空——那個美好的秋夜“大地猶如絲絨,蒼穹宛如鋼鐵”。[2]然而這個宇宙“也許是可怕的亂七八糟的一團。我(克萊門茨,溫代爾教授)懷疑宇宙原本是個發(fā)熒光的尸體,而我們就在那里面。”[2]
從人到景,到物,乍一看似乎是好的,美的,可誰也不能確定這美好,反而相當懷疑,似乎丑陋才是更可信的。就像 “我”曾說過,“有些人——我也算在內——不喜歡圓滿的結局。我們感到上當受騙。傷害才是準則。厄運不該給堵住。雪崩滾滾而來,卻在抖抖縮縮的鄉(xiāng)鎮(zhèn)上方幾英尺之處突然停住,這種情況不僅反常,而且不盡情理?!盵2]
人的命運如此不可捉摸,出乎意料,在后現(xiàn)代的消費社會里還有什么是可以牢牢握緊的呢?
本文主要從利奧塔的關于后現(xiàn)代的宏大敘述的消亡,消費社會以及后現(xiàn)代的不確定性分析了《普寧》。小說以后現(xiàn)代的斷裂、富于變化的語言,講述了普通俄國流亡知識分子普寧在物質至上的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里的漂泊人生,反映了后現(xiàn)代社會身心俱疲的人們似乎徹底迷失了方向,任憑命運的車輪把人們載向未知的旅程,對社會對人生充滿了懷疑﹑悲觀和失望。
[1][法]讓-弗·利奧塔,等.后現(xiàn)代主義[M].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3,4.
[2]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普寧[M].梅紹武,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1:3-238.
[3]賀旭輝.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思想述評[J].棗莊學院學報,2006 年6 月第23 卷第3 期.
[4]蒙柱環(huán).“文化流浪者、精神創(chuàng)傷與時空交錯”— 從《洛莉塔》和《普寧》看納博科夫的文學主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3)2.
[5]譚少茹.納博科夫文學思想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0.
[6]王青松.“論《普寧》的內在有機結構”[J].外國文學評論,2004(2):60-69.
ClassNo.:I712.074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StudyofPninFromthePerspectiveofPostmodernist
Liu 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0,China)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ovel ‘Pnin’ written by Nabokov from the postmodern aspects……the fall of grand narration, consumer society and instability. This novel applies the split and changeable language, displaying the drifting life of the common diaspora Russian, Pnin, in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Besides, the novel reveals postmodern people, who seem to have totally lost the direction, full of doubt, pessimistic and disappointed, leave life alone to lead them wherever.
postmodern; grand narration; consumer society; instability; Pnin
劉娜,在讀碩士,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1672-6758(2013)11-0124-3
I712.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