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外成,張承安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114)
2010年3月17日《中關村在線》轉述:網絡興起對宗教界或許是個福音,特別很少進教堂的新一代年輕人,網絡宗教信仰的興起,讓年輕人既能信仰,又不用早起到教堂做禮拜,從而創(chuàng)造出“教堂2.0世代”。網絡宗教在大學生群體中備受青睞。教堂2.0世代大學生宗教活動是對教堂1.0世代傳統的宗教生活方式的一種突破。宗教在網絡上的傳播,使宗教活動虛擬化,也使在校大學生更快捷、高效地參與宗教活動。傳統的寺院宗教知識,也能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經互聯網進行傳播,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一特點,達到提升個人宗教認知的目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個人空閑時間有限,前往教堂或寺院的時間較少,互聯網宗教生活便為其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提供了可能,使大學生既能保證不耽誤學習生活,又能進行宗教活動。
在現今的大學生群體中,大學生跟隨著社會生活的節(jié)拍也漸漸走進宗教文化的殿堂之中。十字架項鏈、圣誕節(jié)賀卡、觀音護身符、教堂贊美詩、開光紀念品、命運占卜簽、廟會文化節(jié)、圣地旅游熱已屢見不鮮。不知不覺中,他們或因欣賞而追隨,或因困頓而疏離,但不可否認大學生信仰宗教已成為身邊不爭的事實,關注大學生宗教信仰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直面的重要問題[1]。
教堂2.0世代大學生與宗教發(fā)生“親密接觸”的渠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學校園里民族文化的交融漸漸貫通了不同宗教習俗間的邊界。家庭是游子心中最溫暖的港灣,大學生涉世未深,因此家人的宗教信仰很容易轉渡過來;中國高等教育偏好英語語言文化的傳播導向,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走進了西方宗教文化的語境;網絡平臺簡化了現實交往環(huán)節(jié)的繁多中介,青年學生徜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更容易與宗教思想不期而遇;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在尋求人生終極意義的思索中也會間或選擇宗教信仰作為自己對宇宙人生的一種解讀方式,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信教平臺。
馬克思說:“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2]孫正聿先生在《超越意識》一書中寫道:“意識到神圣形象的存在,會感受到人的全部思想和行為都被一種洞察一切的力量監(jiān)視,因此生活變?yōu)椴豢叭淌苤?意識到神圣形象的消逝,會感受到人的一切思想與行為都只不過是自己在思想和行為,因此生活變?yōu)椴荒艹惺苤p。這就是人在宗教世界中所感受的和承受的不可解脫的矛盾?!盵3]可見,宗教問題內蘊藏著非常深刻的悖論性特質,而部分大學生選擇負載“生活之重”的宗教意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但社會生活中“身不由己”的特殊處境又壓抑了這種自我實現的訴求,于是一些處在矛盾交匯點上“煎熬”的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宗教。當然,這種選擇多少帶有逆反、逃避、茫然、沖動、隱諱等成分,一旦面對真正的現實和鮮活的人生,遭遇社會生活的艱苦錘煉,就會有所松動以至瓦解消逝。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網上信教這種隱蔽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不滿。
據新華網海外媒體2001年12月報道所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四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互聯網用戶,利用互聯網搜尋與宗教相關的信息。另外,每天都有超過300萬的美國成年人上網查找宗教信息,較前一年(2000年)的200萬人增加了50%。調查發(fā)現,25%的美國互聯網用戶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上網尋找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宗教信息,41%的用戶表示他們曾經發(fā)送或是接收過宗教祈禱的電子郵件,還有7%的人表示他們在網上向慈善機構捐過款。調查報告說,對于美國成年互聯網用戶而言,上網進行宗教研究活動較之電子商務、網上賭博或在線炒股更受歡迎[4]。
《洛杉磯時報》報道說,網絡興起后,外界擔憂大學生沉迷網絡,也將逐漸失去對宗教的信仰,但結果似乎不然。相較于每個周日上午乖乖地上教堂做禮拜、熟讀圣經故事、堅貞信奉宗教的所謂“教堂1.0世代”來說,2.0世代大學生更為輕松自在地面對宗教。由此可見,教堂2.0世代對大學生信教有一定的影響且有利于宗教的發(fā)展,宗教對網絡也呈接受的態(tài)度。
然而,在網絡管理方面,我國的制度、政策基本屬于空白狀態(tài),對于教堂2.0世代大學生網絡宗教信仰,更是缺乏相關的方針政策作為指導或者對其進行保障,這便需要大學生自身提高警惕性,防止網絡虛假信息誤導及詐騙。
互聯網從一出現就被應用于宗教領域,這種在網絡里存在的宗教形態(tài)被稱為網絡宗教,有時也被稱為在線宗教、數字化宗教。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網絡宗教的明確定義,一般把它區(qū)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說,網絡宗教就是指網絡上的宗教,既可以指宗教在網上的弘布,也可以包括僅存于網上而無實體的虛擬宗教;狹義上說,網絡宗教是以網絡為載體,建立網上教團、網上寺廟,倡導網上修行、網上崇拜,通過版主與網民互動而建立起來的宗教形式。
如今的世界,科技發(fā)達,技術高超,變幻莫測,宗教這種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文化現象正在適應著時代的腳步,信仰和科技結合,上帝與國際互聯網聯姻。近年來,傳統的宗教刊物、媒體也呈現出電子化、網絡化的趨勢。如果我們在網絡搜索軟件中輸入“宗教網”的詞條,在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內便可以得到數百萬個索引。這些網站上到國家的宗教網站、民族宗教網,下至各地的宗教事務管理網以及各宗教教會的主頁。
教堂2.0世代大學生網絡宗教信仰主要表現為以下5類:新聞信息類,即大學生通過網絡傳播了解有關宗教的新聞和信息,加大對宗教或自身宗派及個人的領悟;網絡出版類,即大學生通過宗教經典電子版的在線閱讀及下載進行宗教內部資料的復制、傳播;傳經布道類,即大學生通過視頻音頻的下載或點播、網上在線講堂等進行傳經布道等傳教活動;法事法會類,即大學生通過虛擬的網上寺觀教堂、社區(qū)、論壇等開展燒香、集會、討論等活動;捐贈流通類,即大學生通過在線捐贈和虛擬商城接受宗教性捐贈和從事宗教產品流通經營[4]。
此外,戴傳江在《網絡宗教分析》一文中,從當前網絡宗教的緣起、形式、內容等要素出發(fā),把網絡宗教概括為“網絡工具”、“網絡資源”、“個人感悟”、“網絡本位”4種類型。這4種類型網絡宗教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連接的[5]。其中“網絡工具”型宗教多把網絡當作大眾傳媒工具,認為教堂2.0世代的宗教與1.0世代的宗教都是“宗教”的一部分,內容和形式上沒有什么不同,只是載體換成網絡而已。“網絡資源”型網絡宗教重在為大學生提供查詢服務。“個人感悟”型網絡宗教的建立者為個人,但是個人所依托的資源仍是1.0世代的宗教,而非十分突出自己的地位,卻奉獻出自己個性化的宗教感悟與宗教理解?!熬W絡本位”型網絡宗教接近純粹意義上的教堂2.0世代的宗教,它不是現實生活中宗教團體的窗口,沒有現實中網絡宗教團體及宗教活動場所,它本身就是一個網絡教會。
網絡雖然興起之際就被應用于宗教的傳播中,但是相對于1.0世代的宗教,網絡宗教仍屬于新興事物。而且,國內外學界對它的認識和研究還明顯處于起步階段。國外學者的關注雖相對較早,但那也是在1990年代末的事情,至今不到20年的時間。此處所討論的教堂2.0世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特點,只是相對于1.0世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而言。
1.傳播的全球性
這是網絡傳播最顯著的特點,宗教在網絡上的傳播也不例外。網絡是跨越國界、跨越時空的傳播媒體,它不同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單項的傳播媒介,不會受傳播時間和介質的影響。在網絡上,沒有時間的間隔和空間的距離,網絡可以把宗教快捷傳到全球的各個角落。大學生可以隨時上網查詢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和各個地區(qū)的同學共同探討、參加宗教活動。教會總會與各地教會之間也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形成了系統性的網絡教會。教堂2.0世代使宗教信仰突破了國家、地區(qū)、民族、政治、文化的局限,為需要的大學生帶來了福音。
2.角色的虛擬性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在教堂2.0世代,作為活動主體的教職人員、信教大學生、一般網民、宗教團體以及宗教行為場所、社區(qū)論壇等有著虛擬的身份,宗教沒有了紙質媒體傳播的確定性、權威性和可信任性。此外,宗教本身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幻想的產物”,宗教活動中所崇拜的神也不過是人虛構出來的。宗教本身的虛擬性,加上網絡宗教行為繼承了網絡的虛擬性,虛擬的主體在虛擬的空間進行虛擬的活動,構成了網絡宗教傳播的3重虛擬性,使得宗教的神秘色彩更加濃重。
3.行為的開放性
從傳播方式來看,網絡宗教集大眾、個人、群體(組織)傳播方式于一體,網絡宗教行為可以借助任何一種方式進行。從宗教行為主體和內容來看,網絡上所有宗教網頁對所有的大學生開放,不論信教大學生還是不信教大學生都可以瀏覽所有的宗教內容,下載有關宗教內部資料,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宗教活動。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網絡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時間的無間隔性和空間的無距性。在這里沒有空間距離,沒有時間間隔,也沒有人為障礙,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即時共同論說和參加宗教活動。教堂2.0世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開放性也常常表現為隨意性,包括網絡宗教信息傳遞方式的隨意性,宗教信息傳播者與受眾即傳播主客體的隨意性,宗教信息傳播內容的隨意性等。這些都與網絡宗教行為的開放性有密切關系??梢哉f,信教大學生在互聯網絡上追求開放的宗教信息傳遞比通過傳統媒體更容易得到滿足。
4.參與的平等性
由于網絡的低門檻,每個大學生都可以成為網絡上的一員,分享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自由地發(fā)布言論,闡述觀點,發(fā)表文章,甚至是布道授法。網絡宗教活動的虛擬性、廣泛性的特點使得教堂2.0世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平等性,只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無論信教大學生還是不信教大學生均可成為網絡生活的參與者。其話語權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平等的。同時,宗教在網絡中的傳播不存在權威的機構和中心,這也是教堂2.0世代宗教參與者的平等性的體現。
5.信徒的互動性
互聯網是一個廣泛的互動平臺,網絡宗教借助互聯網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廣泛的互動性。主要體現為大學生信教者彼此之間的交流,如國際間的、一國內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教派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等,這有利于網絡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實現。網絡宗教借助發(fā)達的網絡傳媒,通過各種不同的傳播渠道,使得不同的網絡宗教參與者之間產生互動,從而實現傳播與交流。教堂2.0世代大學生宗教信仰互動性這一特點既有利于不同宗教之間的互補,也有助于教堂2.0世代信教大學生的自身宗教觀念完善。
近年來,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漸漸成為學術界乃至教育界持續(xù)關注的焦點話題。大學生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生宗教信仰自然就會更加引人注目。好在身處如今的開放社會之中,簡單的情緒宣泄?jié)u漸被淡定的理性分析所疏引,幾乎沒人把大學生信仰宗教視如洪水猛獸,也鮮見對大學生信教聽之任之的說辭,在比較成熟的評價方式背后,凝結著社會心態(tài)的從容與尊重、理智與客觀[6]。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進行哲學解析,無疑是對其進行理性評價進而科學應對的正確思維理路。哲學解析主要包括邏輯解析、歷史解析、實踐解析等解讀視角,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進行全面梳理,以求取得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信仰是人對某種主義或宗教信服、崇拜從而形成的觀念或行為取向,大學生群體的信仰狀況攸關著民族和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我們應該從態(tài)度方法、法律政策、隊伍機制等方面探索相關應對策略。
要客觀準備地評價宗教信仰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擴展態(tài)勢,既不驚慌失措,如臨大敵,也不視若無睹,聽之任之。面對教堂2.0世代大學生網絡宗教生活,應當持“脫敏”的態(tài)度。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就是要切實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證正常宗教活動的有序進行,保護宗教團體的合法利益。這里要注意“正?!?、“有序”、“合法”等限定性用語的意義所指。近些年來境外勢力對我國高校進行的宗教滲透活動十分活躍,他們利用公開講學、私人交友、心理輔導、資料宣傳等形式接觸高校大學生,以期達到其別有用心的政治企圖,我們必須用法律武器堅決回應[7]。
在高校宗教工作中應建立5個機制:領導機制、協調機制、反饋機制、應急機制和管理機制。領導機制強調黨委和團委的職責,協調機制凸顯團委、學生處與其他各部門間的協作與配合,反饋機制、應急機制、管理機制則提升了團委、學生處、教務處、外事處、保衛(wèi)處等部門及普通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速率、應急干預能力以及日常管理效率。
[1]陳東英.論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及其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zhàn)[J].學術論壇,2008(8):191-194.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3]孫正聿.超越意識[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45.
[4]姚南強.新媒體網絡宗教:挑戰(zhàn)還是機遇[J/OL].http://www.ebaifo.com/fojiao-20565.html.
[5]戴傳江.網絡宗教分析[J/OL].http://www.ebaifo.com/fojiao-20565.html.
[6]牟鐘鑒.研究宗教應持何種態(tài)度[J].佛教文化,1996(5):5-7.
[7]左鵬.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6(1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