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任何
從十八大到今年全國“兩會”以來,新一屆領導人特別是習近平和李克強,展現(xiàn)了耳目一新的領導風格,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
領導力,究其本質而言,是領導者對被領導者,或從寬泛的政治角度說就是民眾,所能施加的影響力,它只能在雙方的互動溝通中才能實現(xiàn),是一種雙向作用的結果。領導風格,就是領導者在與被領導者互動溝通過程中,施加影響力的總體性特征。習李這種新型的領導風格,可以稱之為“平民領導風格”,它的形成與中國當前發(fā)生的政治轉型密切相關。
一部人類領導風格變遷的歷史,就是一部領導人適應時代變遷要求,為最大限度贏取民眾支持、提升領導力,而不斷形成新的領導特征的歷史。
中國是一個封建文化傳統(tǒng)影響久遠的國家,往往習慣性地通過神化領袖、把領導人和普通人割裂開來,以加強政治權威、提升領導力。根據(jù)吉林大學周光輝教授的總結,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一種明顯的平民化政治發(fā)展轉變。這一轉變,正是平民領導風格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
自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來,解放思想和打破禁區(qū)一直是這個時期的社會主流。一些禁忌相繼被破除。尤其是在學術界開展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在社會上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的,對大搞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做法的揭露和批判,徹底破除了籠罩在領袖身上的神圣光環(huán)。
人們認識到,領導者是人,不是“神”;領導者不僅要過世俗生活,而且也會犯錯誤。既然領導者不是神而是人,其言行就不是絕對的、完美的,對其行為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就成為制度安排時的一種必然選擇。社會成員對領導者看法上的這種轉變,意義是深遠的。對這種意義的理解,不應僅局限于如何看待領導者及制度如何安排上,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喚醒了民眾長期被壓抑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加深了人們對自己判斷力和能力的確信。
當民眾突然意識到領導者失去了神圣的意義,發(fā)現(xiàn)了領導者也是人,政治以及決策過程也自然失去了神秘性,人們在解嘲過去幼稚的同時,最渴望的是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民主觀念與封建觀念的最大區(qū)別恰恰在于,民主政治被看作是普通人的政治,而不是“圣賢”政治。領導者是人不是神的轉變,奠定了平民領導風格的心理基礎。
從制度層面來看,改革開放前,中國對領導人的神化,與歐洲中世紀神化王權的方式不同,它是通過將個人的某些稟賦神化來建立權威的。這種權威與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個人魅力型”權威相類似,屬于一種人格化權威,民眾對這種權威的信仰和服從也完全是個人化的,是一種典型的個人崇拜。這種關系是建立在民眾對領袖個人的忠誠關系上,而不是一種制度安排上。
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認為,徹底擺脫人格化的權威影響,是發(fā)展中國家政治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要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從根本上實現(xiàn)從人格化權威向制度化權威的轉變,也就是從人治走向法治。
領導者的魅力,首先在于能否滿足民眾對平民化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過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措施,來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等。這些改革對促進由人格化權威向制度化權威的轉變,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一轉變奠定了平民領導風格的制度基礎。
從領導行為來看,傳統(tǒng)的作法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解釋、功能和神化領導者個人來樹立權威,為其建立合法性基礎。隨著市場化取向改革的發(fā)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與平民化生活的日益相融。而平民化所引起的人們消費欲求的增長,以及功利意識、個人意識的增強,都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人們對實用、實效和實際利益的看重,也改變著對領導者的評判標準。
領導者的魅力,已不僅僅在于提供一種主義、一種感召和一種理想,而是首先在于能否滿足民眾對平民化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需要。這一轉變奠定了平民領導風格的利益基礎。
領導力的強弱高低,既取決于領導者所施加于被領導者的影響力,更取決于被領導者對于領導者所施加的影響力,因為被領導者對于領導者的服從與追隨,是領導力和權力得以實際高效運作的根本所在。
為了最大限度獲取被領導者的支持,領導者必須最大限度地贏取被領導者的忠誠、認可以及服從和追隨。因此,平民化領導風格的主體雖然是領導者,但卻是順應作為被領導者中的大多數(shù)人,亦即平民、普通民眾的需要而產生的,它要求領導者最好能是平民出身(但不是必須),其行為方式必須是親民,為平民所能接受的,最好是喜聞樂見的。
最好是平民家庭出身。民主具有世俗和平民化的政治特征,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如果領導者出身平民家庭,將十分有利于其贏得民眾的支持。
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巴馬的平民家庭出身,對于其獲得大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諸多國家大選中勝出的領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出身普通家庭。相當多中國高層領導人的普通家庭出身,很自然地拉近了其與群眾的距離,成為黨的宗旨最鮮活有力的注解,也為我們在國際舞臺增加不少得分。
語言樸實貼近大眾。美國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現(xiàn)任國務卿克里曾在與小布什的競爭中敗北,其中很重要一個失分項目是,他的語言表述過于嚴謹、復雜、空洞,與美國普通民眾的日常語言相去甚遠。一次辯論比賽中,甚至有人當面要求克里,用簡單的語言再說一遍剛才說的話,因為聽不懂。而小布什簡單甚至不時帶有語法瑕疵的表述,為他贏得很多中下層社會民眾的支持,而這些人一般都是傾向于支持民主黨的。
習近平、李克強等新一任中國領導人,在作報告、接受采訪、視察的時候,甚至能把嚴肅的政治話題用非??谡Z化的方式表達。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美國克萊蒙頓研究所研究員林長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覺得習總書記講話真有點黃土地的風格,非常坦率,非常讓一般老百姓聽得很懂?!?/p>
生活公開透明告別神秘。告別神圣化,走向透明公開和“普通”。新華社對黨和國家高層領導人的人生和從政經歷,以及個人生活情況都進行了比較詳盡的披露,通過官方媒體向公眾展示國家領導人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生活,為中國政壇吹來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風。
無論是習近平的扎實苦干,還是李克強的挑燈夜讀,都是一種人生經驗的慷慨分享,這不僅能給民眾帶來強烈的感情共鳴,同時也為高層領導人增添了更多的人格魅力,拉近了領導人和民眾的距離。
關心大眾福利支持弱勢群體。領導者要尊重大眾的切身利益,切忌用空洞抽象的道德要求,阻礙大眾合法正當利益的獲取。在施政中平衡好發(fā)展與公平的關系,尤其要關注社會公平正義,關心弱勢群體,體現(xiàn)出人性化關懷。
習近平在《求是》雜志發(fā)表文章,標題是《前進路上要多解民生之憂》,視察時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李克強表態(tài)“用改革的最大紅利讓廣大人民受益”,“?;久裆?,天大的困難也要做?!弊鹬睾蜐M足大眾的利益,領導者才能贏取民心;關心和支持相對弱勢群體,領導者才能占領社會公正的道德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