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磊
(河南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河南 開封 475001)
在廣泛開展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在需求理論、產出最大化理論和博弈論指導下,課題組從區(qū)域優(yōu)化、從教育資源區(qū)域優(yōu)化、師資平級交流、管理層面“榮譽+利益”驅動、學生層面教育硬件設施資源共享等方面,探求出了切實可行的“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模型”.詳而述之,即以社會、學校、學生需求為中心,從社會/教育管理機構、學校、學生三個層面,從區(qū)域優(yōu)化、基金管理、考核體系構建、硬件設施共享、局域網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校際一卡通使用、網上學習、學生評教等九個方面,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綜合改革.
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自實踐,正確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推動作用”的唯物辨證法思想,為了驗證該模型對解決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難題的適用度與實用性,提高該模型的指導針對性與科學性,本文通過對比實驗,從社會、學校、學生的需求滿足程度,對新模型進行實踐檢驗.
本人率課題組成員,在參與問卷調查的學校中,選取各個教育階段重點/普通學校各1所(由于幼兒園階段的英語學習以“樂”為主,且情況不一,因此不參與此次對比實驗),共8所,從每個學校隨機選取2個班級,共16個教學班,以英語學科為對比實驗切入點,在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開展為期一學期的對比實驗,其中各個學校參與對比實驗的教師采取公布參與實驗優(yōu)惠政策、自愿報名的形式產生;問卷調查部分的對比實驗主要對研究第一階段參與問卷調查的家長、教師及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回訪的形式,收集反饋意見及數據,接著對數據橫向和縱向對比分析,探求出數據背后隱藏的客觀教育規(guī)律.
本項目設定課題組所在市區(qū)為對比實驗開展范圍,在高等教育階段,選取了省部共建大學和地方大學各一所,在高中、初中、小學階段選取重點、普通學校各一所,開展對比實驗.
本課題組選取該城市作為對比實驗實證研究范圍的原因在于,該市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門類較齊全;各級政府極其重視對教育的投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各級教育管理機構率先實施教育改革,目前已進入攻堅階段,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指導;課題組與本市各級學校教師有較多的聯系,方便溝通協(xié)調.
本對比實驗包括教育模型應用對比實驗和問卷調查數據對比分析.
模型應用對比實驗的具體形式為設置實驗組和對比組,一組采用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新模式(實驗組),另一組采用現行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對比組),由年齡相仿,教學閱歷相似,教學效果相差無幾的教師分別擔任實驗組和對比組的教學任務.采取單組前測和后測比較、異組比較的方法,對兩組實驗對象的各項能力進行前測,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對兩組受試對象的各項能力進行后測.然后利用統(tǒng)計軟件SPSS和Excel對兩組前測和后測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數理數據研究視角論證“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模型”的理論指導性、現實針對性與可操作性.
在對比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實驗之前參與問卷調查的家長、教師和學生,以問卷回訪的形式,再次收集他們的意見及建議,原因有二:一是他們已經參加過一次問卷調查,對調查問卷的熟悉程度較高,因此更利于配合第二階段的問卷調查,便于課題組收集更真實可靠的第一手需求信息和實驗數據;二是選取同一批受試對象收集實驗前測數據和后測數據,更便于實驗數據的縱向對比,得出更加科學的實驗結論.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25份,收回613份,其中無效問卷10份,各項問卷數目符合問卷調查與科學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調研數據客觀、有效.
對比實驗包括兩個部分、三個群體、六種數據:兩個部分即分為教育教學質量對比實驗和問卷調查滿意度對比實驗,后者須在前者完成的基礎上開展;三個群體即對比實驗和問卷調查必須由社會(家長)、學校(教師)和學生參與;六種數據包括對比實驗部分的實驗組前測數據、對比組前測數據、實驗組后測數據、對比組后測數據和問卷調查部分的問卷調查前測數據和問卷調查后測數據.本對比實驗主要通過設置數據觀測點的形式收集數據:教育教學質量對比實驗共設置十四個數據觀測點,依次為重點高校二年級學生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六級通過率、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地方高校二年級學生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六級通過率、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重點高中高二學生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普通高中高二學生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重點初中初二學生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普通初中初二學生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重點小學四年級學生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普通小學四年級學生及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問卷調查部分的對比實驗共設置12個滿意度觀測點,依次為:家長對孩子接受優(yōu)質教育、學校布局、收費標準的滿意度;教師對自身業(yè)務提升形式、學校生源、學校發(fā)展、“志愿支教”、課時費的滿意度;學生對授課師資隊伍的穩(wěn)定程度、名師授課、學校遠近、家庭作業(yè)量的滿意度,為下一步數據分析打下堅實基礎.
在數據分析階段,課題組運用專業(yè)統(tǒng)計軟件SPSS和Excel,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整理與分析,具體方法如下:
筆者將數據收集之后,首先根據概率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的要求,對各組前測、后測數據賦值,將問卷調查初次數據中教師對課時費這一敏感問題滿意度和實驗組前測數據地方大學良好率設置為對比基點(0.00),然后展開前測數據的橫向換算,得出問卷調查及對比實驗的前測數據集,然后以此為基礎,根據權重,依次換算出標準差基礎上的相應后測對比數據,以便下一步分析.
采用該數字統(tǒng)計方法的原因為:該數據統(tǒng)計方法能夠更直觀地反映數據的變化,尤其是能夠更直觀地反映出前測與后測數據縱向對比的變化;運用該軟件的原因為:該軟件是針對數理統(tǒng)計過程的特點特意設計的.能夠客觀地反映數字背后隱藏的規(guī)律;
對比實驗結果主要從數據的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中得出.先看教育教學對比實驗情況:
對比實驗部分數據
實驗組/對比組前測數據:
重點大學:0.17、0.11、0.35、0.12、0.10;0.14、0.13、0.32、0.11、0.09;
地方大學:0.11、0.07、0.18、0.07、0.00;0.08、0.02、0.19、0.05、0.02;
重點高中:0.34、0.16、0.10;0.30、0.13、0.09;
普通高中:0.20、0.09、0.02;0.21、0.08、0.04;
重點初中:0.34、0.19、0.08;0.29、0.22、0.05;
普通初中:0.24、0.12、0.03;0.20、0.11、0.02;
重點小學:0.27、0.13、0.09;0.25、0.12、0.06;
普通小學:0.18、0.08、0.02;0.17、0.07、0.03;
實驗組/對比組后測數據:
重點大學:0.15、0.09、0.28、0.11、0.09;0.12、0.10、0.29、0.10、0.08;
地 方 大 學:0.17、0.10、0.25、0.11、0.10;0.07、0.03、0.18、0.02、0.01;
重點高中:0.29、0.13、0.08;0.31、0.14、0.07;
普通高中:0.28、0.15、0.09;0.20、0.07、0.03;
重點初中:0.27、0.16、0.05;0.28、0.18、0.06;
普通初中:0.29、0.18、0.06;0.19、0.09、0.03;
重點小學:0.22、0.11、0.07;0.24、0.15、0.07;
普通小學:0.25、0.13、0.10;0.16、0.09、0.02;
實驗組和對比組數據的縱向比較顯示:兩組受試對象的成績均有提高,這符合教育教學正常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更符合馬克思主義“事物發(fā)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這一辨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實驗組和對比組數據的橫向比較顯示:對比實驗之前,兩組數據基本無差別,這也符合對比實驗受試選取的基本要求;對比實驗之后,與對比組數據比較可知,實驗組普通學校學生成績提高非常大,形勢喜人,充分肯定了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廣泛問卷調查基礎上誕生的教育資源統(tǒng)籌模型的科學性與現實針對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對比實驗后測數據的橫向比較中,重點學校實驗組個別班級成績稍微受到影響,有幾組成績數據呈稍微下降情況,但從教育質量整體優(yōu)化提升的全局來看,屬臨時現象;隨著區(qū)域優(yōu)化整體教育質量的逐步推進,區(qū)域整體教學質量將會大幅度提升.
再看問卷調查部分數據:
問卷調查中家長、教師、學生對優(yōu)質教育滿意度數據:
初次數據:0.23、0.19、0.17;0.36、0.24、0.17、0.13、0.00;0.44、0.56、0.37、0.16;
追蹤數據:0.35、0.21、0.32;0.40、0.33、0.26、0.25、0.10;0.41、0.53、0.67、0.50;
數據的縱向對比顯示,家長、教師、學生對數據觀測點的滿意度,除重點學校學生對師資優(yōu)化有稍微不適之外,所有數據基本均呈大幅上升的情況,全方位有力支撐了教育資源統(tǒng)籌優(yōu)化模型的現實指導優(yōu)越性與可操作性.
簡言之,參照數據對比組況,得知實驗組重點學校班級和普通學校班級成績均超過了對比組前測各項數據;問卷調查三方需求(滿意度)數據均明顯提高.統(tǒng)計結果符合統(tǒng)計學的基本原則與規(guī)律,數據真實可信.
本文為“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研究”第二階段對比實驗研究成果,從實驗數據可知,雖然參與對比實驗的實驗組個別班級成績稍微受到影響,但從博弈論整體視角和長遠視角來看,該模型的使用,僅僅在一個學期的時間里,便大面積地迅速提高了普通學校受試學生多個級別的考試成績,提高了廣大學校(包括重點及普通學校)教師的教學熱情:參與對比實驗的學校普遍反映,由于該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模型提供了一個重點學校老師積累晉升職稱條件、普通學校老師提升自身業(yè)務能力的平臺,調動了廣大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他們的教學熱情空前高漲.相信在該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統(tǒng)籌優(yōu)化理論的指導下,城鄉(xiāng)教育改革的常態(tài)化踏實開展,定會取得各個省份、各個地區(qū)教育軟實力的迅速提升,徹底解決圍繞“優(yōu)質教育”而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助力建構和諧社會,因此該模型的理論指導性與實用性不言而喻.
在對比實驗的過程中,得到如下啟示: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改革應該逐步推進,不可走極端“一刀切”;應扎實推進,不可只走形式;應保證區(qū)域統(tǒng)籌改革學校教師的編制、原有待遇等根本利益;同時通過設置專項資金與考評機制,采用“名譽與利益”驅動的方式,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在同級學校之間硬件資源共享方面加強監(jiān)督、對專項資金加強監(jiān)管,提高學校國有資產的利用率,追求國有資產的最低損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嚴格落實,加強監(jiān)督,確保區(qū)域及整體教育軟實力的逐步取得.
〔1〕王麗娜,卞啟蘭.農村中學教師流失現狀及其激勵機制的研究[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2(1):173-174.
〔2〕王賢.博弈論視角下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中的效率與公平關系[J].現代教育管理,2009(2):22-24.
〔3〕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2-90.
〔5〕趙平.新微觀經濟學——基于投入-產出比效率最大化的微觀經濟學基礎重構/高校社科文庫[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6〕周燕.高校英語教師發(fā)展需求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