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英,郭妍妍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關于現(xiàn)代漢語中“轉眼”的詞性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1]解釋:動詞,表示極短的時間。《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2]解釋:名詞,轉瞬,~又是一年?!稇脻h語詞典》[3]解釋:副詞,一眨眼;轉瞬(極言時間之短)。
文章認為“轉眼”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名詞、副詞三種詞性并存,并從語里意義、語表形式、語用價值三個方面來討論與“轉眼”相關的問題。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空間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4]“轉眼”產(chǎn)生之初,性質(zhì)為動賓結構,受漢語雙音化規(guī)律的影響,發(fā)展為動賓式復合詞,是“眼珠”在空間位置上的微妙變化,由空間域投射到時間域,使“轉眼”由原來的動作空間特性,即三維性,轉而描述動作的時間特性,即一維性。通過隱喻引申,“轉眼”用于指極短的時間,是為名詞。同時,“轉眼”常位于句首,這與漢語表時間概念的副詞常位于小句句首的規(guī)律一致,適宜的句法環(huán)境為“轉眼”的進一步虛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轉眼”的副詞性得以不斷強化,并成為該詞的主要語義形式。例如:
(1)她不由在門邊站住了,以為自己來得不是時候,轉眼才看見趙院長斜身坐在皮轉椅上。(諶容《人到中年》)
(2)轉眼又要放寒假了。(倪立青《奶奶的牙齒》)
(3)轉眼,郭鳳蓮長成了待嫁的姑娘。(張茂龍、楊宜中《郭鳳蓮的風雨人生》)
以上三例中,“轉眼”的詞性各不相同,例(1)中“轉眼”為動詞,展現(xiàn)主語“她”的動作行為,例(2)中“轉眼”用于小句的主語位置,義同“轉瞬”,當為名詞,而例(3)中的“轉眼”則為副詞,表示極短的時間。這三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存在,只是使用頻率差別較大,這是“轉眼”的歷時演變在共時平面上同現(xiàn)的結果。
關于該詞的語義,上述三種工具書趨于認為“轉眼”只含“時間短暫”一義。然而,結合語料,仔細推究,筆者發(fā)現(xiàn)“轉眼”的語義不止于此,下面分條闡釋。
1.“轉眼”即指轉動眼珠。該語義僅限于“轉眼工夫”“目不轉眼”這兩種語境。轉動眼珠,是個瞬間即能完成的動作,轉眼工夫,即指極短的時間?!澳坎晦D眼”相當于“目不轉睛”。例如:
(4)轉眼工夫,照夜白在射場中兜了一圈,奔到紅娘子的面前。(姚雪垠《李自成》)
(5)我走進十號病房,一眼就看到黑妮坐在一張病床的床頭邊。她目不轉眼地看著躺著的傷員,說著話兒。(葉楠《祝你運氣好》)
2.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轉喻是一種認知機制,指在兩個相關認知域之間用一個凸顯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5]。眼睛位于頭部,二者處于同一認知框架內(nèi),眼珠轉動,頭也隨之而動,以“轉眼”來轉喻“轉頭”。例如:
(6)他轉眼看小老頭兒,小老頭兒正低著頭,用蒲扇遮住 睛。(徐光耀《小兵張嘎》)
(7)轉眼看見地下的綠綢,順手撿起來,撂在盤內(nèi)。(濮思溫、劉振丞《南方汽笛》)
3.轉動眼珠,一方面,突出了主體眼珠的“轉”;另一方面,還是新思想、新觀點產(chǎn)生的生理預示。因此,“轉眼”引申指轉換思考角度或思考方式,相當于“轉念”。例如:
(8)可是我轉眼一想:“哼,這小伙子,一定是瞎說?!?肖建亨《釣魚愛好者的唱片》)
(9)我暗自尋思著,本打算前去探個究竟,轉眼一想,“如今這年頭,人心不古,好人難當,有時好心反被當作驢肝肺?!?陸步軒《屠夫看世界》)
4.“轉眼”暗含“動作迅速”義,語義指向動作的施事。例如:
(10)老鷹振起雙翅,轉眼沒了蹤影。(張冬青《十分鐘考試》)
(11)吃了閉門羹,明白了大半,他轉而恬著臉說:“早聽說南方人聰明哩,瞧,老鱉轉眼逮到手了,這東西可比豬肉還好吃?!?劉振華《女兒悲》)
例(10)中,“轉眼”語義指向“老鷹”;例(11)中,“轉眼”語義指向南方人。
5.“轉眼”強調(diào)事物在短促時間內(nèi)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之前的情狀形成對比?!稗D眼”往往在客觀上蘊含較長的時間段,只是敘述者主觀上感覺時間短促。
(12)轉眼春去秋來,小鴨漸漸長大了。(彭榮生《正是為了愛》)
(13)轉眼,就過去好幾年了,東北解放的兩年后,根澤已經(jīng)十七歲,他剛剛從初中畢業(yè),在一九四九年六月,海蘭村公開建團的時候,他已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張志明《一條寬闊的道路》)
本節(jié)主要依據(jù)“轉眼”在語篇中出現(xiàn)的位置,探討其語表形式。
“轉眼”作為時間副詞,常用于句首,引出句子,書面上用逗號隔開,逗號也可省略。分為兩種情況:
1.“轉眼”+陳述性事件,指某一時間段之后的情形。
(14)轉眼,女兒的生日來臨。(王薇華《她走了……》)
(15)轉眼就讓眼淚泡得像河漂子似的啦,出嫁啦,手把住門框不肯走。(韓靜霆《大出殯》)
2.“轉眼”+時間概念,表示截止到某一時間主體所處的情狀。
(16)轉眼半年過去了,月娟寫了十來封信卻是石沉大海。(彭榮生《正是為了愛》)
(17)流光如水,轉眼便到了1955年春天,這時,戚家山已建立了初級農(nóng)業(yè)社。(郭味農(nóng)《李定國傳》)
1.承接前一動作,引出后一動作,表示前后動作時間間隔短,主語往往承前省略。
(18)只見他口吐白沫,轉眼停止了呼吸!(李樹喜《燒不掉的故事》)
(19)我緊跟著它,轉眼來到一個交叉路口中間的圓形街心花園里。(忻趵《長翅膀的貓》)
2.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短時間內(nèi)主體在外貌、品行等方面的變化。
(20)好端端的一個壯漢子轉眼變得臉色蠟黃,四肢虛軟。(馬繼紅、王宗仁《征途上的愛情》)
(21)親切的朋友幾年的工夫會變成莫不相干的陌生人;眼看著一個誠實努力的少年轉眼就成為欺詐而貪污的官吏。(馮至《伍子胥》)
“轉眼”前后一般不出現(xiàn)其他修飾語,但存在一些固定表達形式,如:一轉眼、轉眼間、轉眼即逝、轉眼工夫等。
“轉眼”在句間和語篇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用價值。
第一,從句間的語義關系來看,“轉眼”用于連接前后兩項語義相反的內(nèi)容,旨在說明情況朝著與預期相反或相對的方向發(fā)展,隱含轉折意味。
(22)妖媚作態(tài)的白骨精搖身一變,成了皺紋滿臉的老太婆;衣著飄逸的仙女轉眼又變成了一個樸實忠厚的村姑。(《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23)早晨還是風和日麗,建站突擊隊正準備登島,轉眼暴風雪鋪天蓋地而來。(《解放軍報》1985年5月7日)
第二,從語篇結構來看,“轉眼”用于總括前文所述時間,有“轉”與“合”的作用,并飽含敘述者的某種情感因素。
(24)他坐在地上,用鉛筆在一種廢紙上不停地畫著、計算著……一天,兩天……一星期,兩星期……轉眼,博士已在牢房里度過了四個多月了。(廖公弦《晚秋》)
(25)廣英說,這幾天她老想念她媽,想得睡不著覺,“我打十歲離開媽,到徐州上學,轉眼六七年了”。(劉振華《女兒悲》)
“轉眼”在現(xiàn)代漢語共時平面表現(xiàn)為動詞、名詞、副詞三種詞性。
從語里看,“轉眼”的語義均引申自“轉動眼珠”,通過轉喻機制,“轉眼”轉喻“轉頭”;轉動眼珠,是人類動腦思考的反映,“轉眼”又含“轉念”一義;轉動眼珠,是一個耗時極短的動作,“轉眼”一方面暗指動作迅速,一方面預示短時間內(nèi)事物的發(fā)展狀況。
從語表看,“轉眼”通常位于句首或句中。位于句首時,引導敘事義語句或時間義語句;位于句中時,既可用于表現(xiàn)前后動作的快速承接,又可在主謂之間體現(xiàn)主語在特定時間內(nèi)所發(fā)生的變化。
從語值看,“轉眼”在句間和語篇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用價值。從句間的語義關系來看,“轉眼”用于連接前后兩項語義相反的內(nèi)容;從語篇結構來看,“轉眼”用于總括前文所述時間,有“轉”與“合”的作用。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K].6 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 李行?。F(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K].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應用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 張海霞.“跟”的詞義變化及語法化過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4):67 -68.
[5] 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