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楚廷 彭道林
德國人講教學論,美國講課程論。留學德國歸來的李秉德先生講教學論,留學美國歸來的張敷榮先生講課程論,年輕一代學人黃甫全講教學論,靳玉樂講課程論;顧明遠先生、劉佛年先生干脆把這一學科稱之為課程與教學論。
實際上,課程與教學的關系還是值得進一步推敲的。不同的觀點都能給人一些啟示。
把課程理解為教學的內(nèi)容,這就是以課程為上位概念的一種理解。此時,教學是下位的。
把教學理解為或定義為課程的實施,這就是以教學為上位而以課程為下位概念的一種理解。
在這里,還有一個前提性問題:我們對教學本身怎樣理解?我們對課程本身又如何理解?
如果按狹義的理解,課程就很難成為教學的上位概念;反之,若作廣義的理解,教學就成了課程的下位概念。
而對課程確有從狹義到廣義的不同理解。以下就是8個不同層次的定義或界說:
1.課程即學科科目,或課程即學科課程。
2.課程是個體修習的科目(這就把課程與其相關主體聯(lián)系起來了)。
3.課程是學校就某項專業(yè)作出的計劃或進程(這里,主體成了學校,且加上了專業(yè)、計劃等限制詞,雖然說到了進程,但基本上還是靜態(tài)的描述)。
4.課程是學校就某個學科提供的科目(這必屬于學科課程的理解,只不過加上了作為主體的學校)。
5.課程是學校就某體系作出的學院安排(這是把課程僅理解為“安排”了)。
6.課程是學校提供的某種科目體系(科目體系亦即科目的某種集合,課程作為科目的組合來理解了)。
7.課程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一切文化(這里,文化成了課程的上位概念)。
8.課程是學生在學??闪暤玫囊磺形幕ㄟ@種文化是否學校有意識提供的,不在考慮之列;而且,所謂“可習得”也必然是指學生個體,不同個體面對同樣的文化,習得的狀況可能不相同)。
把課程理解為學生在學??闪暤玫囊磺形幕偤?,這是對課程作了十分廣泛的界說。這里,文化成了屬概念(即上位概念),而課程成了種概念。
當我們把課程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文化的廣泛性也賦予了課程的廣泛性。
由此,課程作為文化的廣泛含義,也使得所有與學校文化相關的人和事,都和課程有了關聯(lián)?;蛘哒f,都置于課程之中了。學校里的人,誰還能與學校文化無關呢?因而,相應的問題便是:誰還能與課程無關呢?
這樣,學校的文化建設,就幾乎等同于課程建設了。如果說,在學校的各項建設之中,文化建設是根本的話,那么,課程建設也成了學校建設的根本。
在狹義的課程概念之下,課程建設似乎只是教師的事。然而,對于廣義的課程及其建設而言,職員們(或干部們)、員工們,不也在其中并負有責任嗎?
并且,那些傳統(tǒng)的管理部門,如總務處、財務處、人事處、學工處以及其他眾多部門,不也有各自的文化且構成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嗎?人、財、物的管理部門,社會上其他領域也有,但學校里的這類部門就有所不同了。這些部門的人員,他們的態(tài)度、觀念以及由此而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信念、也成了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將通過不同的形式與途徑影響學生的成長。
在廣義的課程概念下,甚至學生也是課程建設的參與者。他們不只是受惠者,也是建設者;他們不是旁觀者,他們也是課程的主人。他們對于課程,既擁有權利,也承擔義務。
在師生員工之中,校長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特殊責任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校長對于課程建設的首席責任也就是不容忽略的。校長的文化自覺就表現(xiàn)為課程自覺。
著名的校長,通常有著名的課程觀念。哈佛大學校長博克的核心課程觀念,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由名著運動[1]派生出來的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觀念,都是經(jīng)典的案例。
校長不僅應有自己獨到的課程理念,而且亦應是課程建設的親歷者、實踐者。
一般所指皆屬顯性課程,又稱為形式課程。然而,隱性課程事實上存在。
顧名思義,隱性課程,是隱含著的,并非計劃的,更非課程表早已安排好的。它存在著,卻是看不見的;它可以被感悟,卻是被感悟者的靈動。
實際上,與隱性課程同在的必有隱性文化。唯有學校內(nèi)的隱性文化才具有課程的意義。優(yōu)良的隱性文化才可能是優(yōu)良的隱性課程。
教師所進行的似是顯性文化,教師把天地人間存在的事實和原理明明白白地傳授給學生。書本當然也起這種作用,但教師能讓書本的作用變得更為生動有力,讓“死”的書本變活,讓無聲變?yōu)橛新?,讓無情變?yōu)橛星椋屨n程成為活生生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交往。
其實,教師所傳遞的遠不只是顯性課程,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教師的聲音、語調(diào),教師的風度、派頭,教師的情感、意念,教師的信仰與追求,所有這些都可以構成文化意義上的內(nèi)容,只是多以隱性的特點存在,因而,在教師那里還存在著隱性課程。
而且,教室里的墻壁也可以成為教師,學校里的操場和其他建筑物也可以成為教師,學校里的樹木和草地也可以成為教師。那些刻意關注、建設和優(yōu)化著自己文化的學校多了很多很多的“教師”。
學校里的文化尚可分為物性文化與神性文化,后者主要是觀念文化,前者則是附著于物上的觀念文化。這種文化,是一面面無形的旗幟。從那里,學生可認感受到,應當崇尚什么、追尋什么、珍惜什么。
一方面,需要可被感受的豐富、神奇;另一方面也需要便于感悟,同時,也需要學生有著優(yōu)秀的感悟品質(zhì)和能力。這都是可以發(fā)展的,從而是可以種植和栽培的。
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對土地的耕耘和對植物的栽培[2]。其后,引伸為對人的培育和開發(fā)。這讓我們進一步看到文化與教育的聯(lián)系,看到將課程理解為文化的恰當性、合理性;人為開發(fā)是依托于文化的,并讓人稱為文化人。
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在學校里都是課程。一般來說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隱性文化上。我們可以把哈佛大學的課程計劃搬來,把他們的教科書翻譯過來,但哈佛大學的隱性文化無法搬運過來,無法將它經(jīng)過漫長歲月積淀起來的傳統(tǒng)文化搬運過來。并且,哈佛就是哈佛,耶魯就是耶魯。
課程當然與知識有關,教學就是傳承知識。但課程不只是知識,還有情意在其中。當我們把課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觀念來看待時,教學便都在其中了。
說到知識,也有種種不同的觀念,相應地,就有對知識不同種類的劃分。例如,有所謂自由知識,與之相對的便是實用知識。古希臘哲學家把知識與自由聯(lián)系起來,認為有一類知識可以叫做自由知識,而它與培養(yǎng)自由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構成了自由教育的觀念。
又比如,許多知識由語句或命題來表達,而命題就可以劃分為實然性命題、應然性命題和或然性命題。各種不同的命題有著各自不同的意義。課程應當運用什么語句或命題,這也成了基本的教學思想之一。實然命題與或然命題及相應的知識,實際上可歸屬于自由知識。
關于教育的系統(tǒng)理論,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年)被公認為開山之作。至于教育哲學,1848年德國人邏遜克蘭茲的《教育體系論》則是首創(chuàng)之作,美國人在將其翻譯成英文時,就命名為《教育哲學》。
人們對宏觀事物的認識,并不能替代對微觀事物的認識,正如,我們知道了地球的起源,并不等于立即知道了人及其意識的起源。
知道了教育理論和教育哲學的起源,也不等于知道了課程理論和課程哲學的起源。
關于課程的第一部著作屬于美國人博比特(1918年)。從哲學上去思考課程,則與美國人布魯納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20世紀60年代,他提出了結構主義課程觀。
哲學的基本性格是批判和質(zhì)疑。在結構主義課程觀出現(xiàn)后就有了對其之質(zhì)疑,由此而產(chǎn)生了后結構主義。
也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泰勒提出了他的課程理論。他認為,課程就在于確定目標,選擇經(jīng)驗,組織經(jīng)驗,最后還反饋,檢驗當初確定的目標是否實現(xiàn)。
另一位美國課程專家多爾,稱泰勒的原理是現(xiàn)代主義的。他對其提出了質(zhì)疑,并稱自己的理論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3]。
多爾在批判或質(zhì)疑基礎上提出了“四R”原理,即所謂豐富性(Richness)、關聯(lián)性(Relations)、回歸性(Recursion)和嚴謹性(Rigor)。
其實,多爾與泰勒相比,并沒有走多遠。倒是他提出的“三S”思想很有意思,但對“三S”,他只是在《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中譯本的序言里一帶而過,未予充分闡釋。
中國學者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泰勒理論,也不同于“三S”、“四R”的課程理論。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哲學》[4]一書中提出了“五I”課程觀。
在這種課程觀之下,把信息與知識、興趣與意志、直覺與邏輯、質(zhì)疑與聆聽、智慧與聰明,作為一些哲學范疇來討論它們的辯證關系。
信息(Informafion)寬于知識,興趣(Interest)先于毅力,直覺(Intuition)重于邏輯,質(zhì)疑(Inquiry)貴于聆聽,智慧(Intelligence)高于聰明。
這個“五I”觀念,實際上有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
知識似乎只限于書本,只限于看的、讀的、聽的。其實,知識是信息,但信息不一定都是知識形態(tài)的東西。教育所傳遞的是知情意,而知情意的統(tǒng)一與和諧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課程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人的健全發(fā)展和自由成長。因而,課程應當是人的課程。
“五I”課程觀所體現(xiàn)的正是這一理念。
[1][美]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9.
[2]馮契.哲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269.
[3][美]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中文版序.
[4]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