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少博
(哈爾濱工程大學 思政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論日本江戶時期的朱子學
史少博
(哈爾濱工程大學 思政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朱子學正式流傳日本的時期,在一般的日本思想史中被認為始于江戶時代;然其實際上遠在江戶時代之前,就已經傳入日本。而江戶時代初期的儒學特色體現(xiàn)在,在處于繁盛狀態(tài)的佛教已經作為前提存在的情況下,為使儒學成為獨立于佛教之外的存在,試圖在強調三綱五常的同時確立起新的修養(yǎng)論。江戶時代,朱子學的批判者并非在朱子學廣為流傳后方始登場,而是與朱子學的理解實踐成平行發(fā)展之樣態(tài)。朱子學在其學說本身的傳播之外,還給與一種新的問題意識與思想作為表現(xiàn)手段。朱子學對江戶時代的貢獻在于朱子學之學說本身的流布之上,各種新的問題意識及思想表現(xiàn)之手段,皆源自于朱子學這一關鍵。
江戶時代;朱子學;貢獻
朱子學自江戶時代起就一直對日本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日本學者對東洋哲學的研究也千絲萬縷地和朱子學聯(lián)系起來,至今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東洋哲學研究,還一直把對朱子學的研究作為很重要內容研究,這都與江戶時代對朱子學的重視有關。下面我就具體分析早稻田大學土田健次郎教授深入研究的江戶時期的朱子學。
朱子學正式流傳日本的時期,在一般的日本思想史中被認為始于江戶時代。然而江戶時代前,博士家已將朱子學的注釋納入了經書注解中,室町時代的禪僧中也已出現(xiàn)對朱子學的“理”的理解。問題在于江戶時代之前和江戶時代接受朱子學的范圍不同。在鐮倉時代,朱子學的經書注釋本傳入日本,其內容為相當一部分的日本學者及僧侶所引用。室町時代的禪僧門對朱子學的理解更是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這從桃源瑞仙《百衲奧》及柏舟宗趙《周易抄》等的“抄物(以日語假名撰寫的經書注解書)”中即可看出。
但《百衲奧》等著作對于朱子學的接受僅限于朱子學之理,而朱子學修養(yǎng)論的實踐則不見于其中。[1](P120)
進入江戶時代后,使儒學獨立于佛教外的呼聲逐漸高漲。一般作為最初只儒者被提起的基石藤原惺窩。惺窩原本為僧侶,雖被稱為朱子學者,但其很難被認定為純粹的朱子學者,從其思想乃朱子學與其他思想之交匯融合處,可見明末林兆恩的三教一致論的影響。惺窩的弟子林羅山出仕于德川幕府并使儒學的權威得到提高,但羅山亦是以豐富的學識為將軍提供綜合性的學術啟蒙而稱著。[2](P10)
林羅山依當時的慣例削發(fā)為僧,而對此持激烈反對態(tài)度的則是中江藤樹。藤樹雖被認為是日本最初的陽明學者,但亦很難稱其為純粹的陽明學者。如已有研究指出,藤樹接觸王守仁著作前已受王畿的影響般,與惺窩等相同,江戶時代的儒者們直接或間接的受到時代相近的明代中后期各種思想的影響。藤樹以自創(chuàng)的“太虛”理論為基礎提倡“孝”的實踐,其思想中雖也可見佛教的影響,但其乃儒學實際運用在修養(yǎng)論、實踐論等領域上的早期人物之一,故于江戶儒學史中占有重要席位。同樣對羅山削發(fā)為僧表現(xiàn)出極大反感的還有山崎暗斎。暗斎本為佛教僧侶,其后還俗,成為朱子學者。暗斎在為僧侶時,曾接受以佛教為中軸的三教一致論,但最終從中脫離,轉而成為激進的佛教批判者。暗斎對朱子學“敬”之修養(yǎng)法極為重視,被認為受到明代朱子學及朝鮮朱子學的影響。然暗斎對朱子學諸文獻進行了重新檢討,他并非尊崇朱子后學,而是試圖回歸朱子學本身。相較于提出了包含明代后期思想傾向的以心為共同基礎的諸思想一致論的惺窩等人,暗斎則是直接追溯于朱熹。江戶時代對宋明儒學的理解,有著并非隨著時代漸進式地由宋至明、相反乃由明末逆向追溯至朱子學及陽明學的傾向。
與暗斎同一時期的古義學創(chuàng)始人伊藤仁斎最初亦為朱子學者,其后變?yōu)榧ち业闹熳訉W批判者。仁斎否定朱子學的“敬”,倡導對《論語》、《孟子》中日常性的德行進行實踐才是修養(yǎng)的學說。歷來的注意點在于仁斎將“性”與“道”分離,但仁斎自身的關懷則是如何從佛教及受到佛教影響的后世儒學(即朱子學及陽明學)中蛻變而出、貫徹回歸儒學原本的修養(yǎng)論與實踐論這點上。仁斎否定拘泥于難解的教理而提倡在日常中進行德目的實踐,但此并非是對無教養(yǎng)的人群進行道德啟蒙,而是在通過對佛教及其認為受到佛教影響的儒學(朱子學等)進行思索的基礎上,試圖構筑出不介入宗教中非日常性的部分、僅靠日常道德的實踐來完成修養(yǎng)的理論。從仁斎雖主張平易之道、但其所撰皆為漢文體而無假名著作來看,其對道德議論所針對的對象乃對佛教及朱子學等亦抱有興趣的文化人。仁斎對當時儒者多兼務醫(yī)學持否定態(tài)度,同時與其他儒者不同,絕口不談神道,僅以儒學來貫徹自己的思想與生活。與他們同一時代、同樣從朱子學者出發(fā)、最終走向反朱子學立場的尚有山鹿素行,素行同時主張武士威儀(禮)的實踐。藤樹、暗斎、仁斎、素行的共通之處在于,皆試圖以儒學來貫徹自己的修養(yǎng)論。江戶時代初期的儒學特色體現(xiàn)在,在處于繁盛狀態(tài)的佛教已經作為前提存在的情況下,為使儒學成為獨立于佛教之外的存在,試圖在強調三綱五常的同時確立起新的修養(yǎng)論。
江戶時代的儒學與博士家之間不存在連續(xù)性、是從與佛教的關系中登場一事極為重要。因此在構筑自身之修養(yǎng)論時,朱子學者對“敬”的修養(yǎng)論無疑受到佛教的極大影響。如此,造成江戶時代儒學隆盛的契機,便在于修養(yǎng)論之得以提示、并因之造成得以根植于一般社會的機緣。至下一階段的荻生徂徠,并非從個人修養(yǎng)而是從整個社會的制度來審視儒學本質,即是儒學修養(yǎng)論已成為自明性存在的結果。所以,哲學家杜維明說:
第二期儒學的發(fā)展,也就是中國的宋明、朝鮮的李朝到后來日本的德川,儒學成為地道的東亞文明的體現(xiàn)。以后這個傳統(tǒng)在越南也有相當?shù)陌l(fā)展。越南在法國殖民主義征服以前受到儒學的很大的影響。就是在今天,在許多地方,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的行為,都受到儒家的影響。所以,(日本)島田虔次指出:儒學是東亞文明的體現(xiàn)。這就是說,儒學不完全是中國的,也是日本的、朝鮮的、越南的。這是儒學第二期的發(fā)展,有八百年的歷史?!r的李朝大概從1398年或1392年開始建朝,直到1910年日本侵略朝鮮滅亡,跨越中國明清兩代,是東亞大王朝,這個朝代的指導思想就是儒學,其中非常突出的思想家就是李退溪(即李滉)。從李退溪到他的學生李粟谷(李珥),儒學有非常大的發(fā)展,這個發(fā)展的基礎即是中國的朱學,也就是朱熹學統(tǒng)的發(fā)展。[1](P120)
值得注意的是,江戶時代,諸子學的批判者并非在朱子學廣為流傳后方始登場,而是與朱子學的理解實踐成平行發(fā)展之樣態(tài)。仁斎思想就是在與朱子學的對抗中形成的。換言之,對朱子學體系進行之批判,亦是對其自身理論體系之說明。仁斎思想的體系性之強在江戶前期儒學中十分突出,便是因其采取與朱子學這一體系性極強的儒學對抗的形勢所致。仁斎學派一直綿延至幕府末期。觀仁斎之子東涯、孫東所的著作,借與朱子學對抗的形式來突顯仁斎學的樣式并未改變,他們甚至制作出關于《論語》的朱子學解釋與仁斎解釋的對照表。簡言之,仁斎學派通過對朱子學與仁斎學的同時學習來深入理解仁斎學。仁斎學雖為江戶時代反朱子學之儒學的代表,然其成立乃建立于朱子學的存在之上,廣義上說,亦是朱子學在日本所帶來的影響之一。
另,仁斎學又稱古義學,其理想目標是歸復古代孔子與孟子的儒學。仁斎認為,日常生活中十人持十樣理解并可付諸實施者即為道。此處之“日常生活”指江戶前期京都之日常生活,在這般日常中尋求直覺性理解的結果,導致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倫理在儒學的名分下呈自覺化與理論化趨勢,此前未被理論化的生活倫理獲得了明確的思想地位。仁斎在總結朱子學區(qū)分“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之議論的基礎上,否定了“本然之性”,認為“性”除“氣質之性”外別無他物。對于仁斎關于“性”的此一解釋,自朱子學出發(fā)最終走向反朱子學、并提倡向古代儒學復歸的山鹿素行亦認同。問題在于,這是一種在“性”二元說已存在的基礎上僅承認“氣質之性”為“性”之意義的定義方式。亦即:仁斎和素行的立論,是在總結朱子學關于人之本性中道德與欲望的議論之上的議論,并非原始本性論。仁斎與素行將“道”定義為可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之物的結果,從而對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倫理加以肯定。這樣,在標榜復古的同時,實際上則帶有使來自中國的外來思想在日本札根之意義。利用朱子學的問題設定及思想表現(xiàn)將之前未能定式化的日本人的生活倫理自覺化、理論化,即為古學派的貢獻。
同時,暗斎學派對仁斎思想進行了駁斥。如,暗斎弟子淺見絅斎撰《語孟字義辯批》,列舉仁斎批判朱子學之非日常性、呼倫對日常性的重視之說,提出朱子學亦重日常之反駁,并指責仁斎對日常的根本原理一無所知。以絅斎為首的暗斎學派編撰了大量用日語撰寫的講義錄,試圖使朱子學更接近日本人的日常感性。嘗試將朱子學用語植入日常感覺中,此一行為亦可視為外來之朱子學在日本的本土化。與對同時代儒者不予評置的仁斎不同,仁斎之子東涯等不時提及東京朱子學者中村惕斎等人的學說。而惕斎撰有《示蒙句解》等一系列日語經書,亦是用日語講義錄來解釋朱子學著作的學者,此類啟蒙嘗試在朱子學中十分顯著。另一方面,暗斎等還與神道接近,建立垂加神道,其先行者包括吉川神道等儒家神道,此亦可說是朱子儒學在日本本土化的一種嘗試。仁斎之后,構筑起獨特思想體系并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荻生俎徠登場。俎徠對朱子學與仁斎學兩者皆進行批判,其對仁斎的駁斥尤其強烈。針對仁斎對個人日常道德的提倡,俎徠提出儒學乃關注社會整體制度的學說。但必須注意的是,俎徠的登場建立在仁斎學存在的基礎上,仁斎體系的存在導致了與之對抗的俎徠體系的形成。而仁斎則利用朱子學的體系來完成自身的體系。如此可知,在其體系之獲得上,江戶儒學中反朱子學的儒學獲自朱子學的得益是何等之大。
一方面,仁斎及俎徠得以將自身的思想體系化,得益于將朱子學作為批判對象;另一方面,以仁斎、俎徠二人為首的江戶時代儒者們的問題意識及用語與范疇,也多來自朱子學。仁斎及俎徠之思想表現(xiàn)喚起了另一思想表現(xiàn),即,另一值得大書特書的正統(tǒng)論之影響。日本原有正統(tǒng)論中具有相當重要地位的是北畠親房的《神皇正統(tǒng)記》,此書在江戶時代廣為流傳。一般認為此書受朱子學正統(tǒng)論之影響,但實際上,朱子學對此書并無如此重大的影響,此書更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傳燈論的影響。至江戶時代,朱子學的正統(tǒng)論成為議題,此一議論與《神皇正統(tǒng)記》一書的內容多有重疊。江戶時代之政治體制,由幕府、藩、朝廷三種權威構成。然正統(tǒng)論之目的在于認定天下唯一的正統(tǒng)王朝,當《資治通鑒綱目凡例》中朱子學的正統(tǒng)論代入日本后,則朝廷當為正統(tǒng);于是朝廷才是正統(tǒng)之概念性理解開始擴大。正統(tǒng)論擴大的結果是造成忠誠對象之一元化,導致尊王(對朝廷的忠誠)思想開始被提倡。在此基礎上,當受到來自外國的威脅時,日本人的整體意識日益增長,眎朝廷為日本之中心,形成激進性對抗外國勢力的尊王攘夷運動。由此可見,在學說本身的傳播之外,朱子學還給日本學界一種新的問題意識與思想作為表現(xiàn)手段。
丸山真男以朱子學思維的解體過程來說明日本江戶時代之思想展開。在朱子學者看來,自然與規(guī)范為一體之物,但仁斎開始將兩者進行分離,到俎徠時,這項分離工作徹底完成。而因此所暴露出的規(guī)范之虛構性,導致規(guī)范自身的桎鋯開始被解放。對此,尾藤正英認為,朱子學正式成為幕府官學亦是在“寬政異學之禁”后,對首先將朱子學置于前提之模式的妥當性提出質疑。此觀點的重要之處在于,歷史的展開并非朱子學廣泛傳播→仁斎與其對抗→俎徠進一步與仁斎對抗般的圖式,而是仁斎在與朱子學的對抗關系中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俎徠在與仁斎的對抗關系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之順序的存在。仁斎等將朱子學作為形成自身思想的契機而進行利用,暗斎等試圖使朱子學根植于日本的努力則與之平行進行,另一方面朱子學者人數(shù)亦逐漸增長。丸山認為朱子學將自然與規(guī)范一體化,然朱子學者在將“所以然之故”與“所當然之則”兩者進行區(qū)分后提出兩者結合之論法,故而可以說,自然與規(guī)范之關系的問題意識是由朱子學而起,此亦是必須注意之處。然而仁斎及俎徠學說中淵源于朱子學之處決非少數(shù)。如以仁斎以例,其將《詩經》作者與讀者區(qū)分之議論及《易經》占筮之功利性問題等議論,皆于朱子學中可窺一斑。另外,俎徠將孟子的時代視為意識形態(tài)(ideology)門爭之時代,至此為止,涵蓋全體的儒教墮落為意識形態(tài)之一;租來的這一見解,亦可在朱子學中找到類似的議論??梢?,朱子學確實為反朱子學一方提供了大量的議論素材。
進入江戶時代中期,以朱子學、反朱子學為首的種類繁多的儒家思想呈現(xiàn)出對是是非非進行議論的趨勢。片山兼山、井上金蛾、善本北山等為代表的折中學派即為此中代表。相較激烈的主張意識形態(tài),在學問之精致上一較高低的風潮開始出現(xiàn)。與此同時江戶時代后期教育熱開始盛行,各地藩校相繼建立,城鎮(zhèn)中的寺子屋、村內的筆子中進入興盛。[3](P21)
雖受“寬政異學之禁”的影響,新設藩校采用朱子學者較多,但亦有采用其他學派的藩校。其間朱子學書籍的和刻本被大量出版,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其思想被后來者研究,故不論其教理是否被采納,但其擁有巨大影響力一事均毋庸置疑。日本雖未出現(xiàn)科舉制度,但朱子學作為教養(yǎng)的重要基礎廣為流布。另一方面,在朱子學影響下登場的非朱子學的著作執(zhí)筆及講義的盛行,使得日本的知識水準得到了提高。當時的書籍將各種學派對朱子儒學的解釋并列列舉,對之進行比較議論者不在少數(shù)。溯本求源,孕育出用語之共有化與議論之多樣性兩者的,乃在于上述朱子學使日本人的問題意識覺醒,并給予用語、范疇等種種思想表現(xiàn)手段之處。本居宣長等日本國學者雖刻意避開對儒學用語的使用,但對朱子學之問題意識卻十分重視,他們主張的“大和意”正因“漢意”的存在才襯托出其意義鮮明的構造。
江戶時代是日本的啟蒙時代,至室町時代為止的秘傳之物被陸續(xù)公開出版,神道及藝術等為其顯著事例。江戶時代的知識分子可說是身處能對各種學說進行比較檢討的幸運時代。朱子學之外的儒者自不遑論,朱子學者亦在旁閱種種學說之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議論。此般思考訓練對日本近代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如明治時代將英國啟蒙主義引入日本的中村正直,即為幕末求學于林家的朱子學者,同時亦是擔任幕府儒官之人(但其正直之學問帶有將朱子學與其他學派進行比較調停之傾向)。再如最早將德國文藝理論引入日本的內田周平,則是暗斎學派的朱子學者。可以說,朱子學的思考訓練成為他們咀嚼歐洲學術的基礎。另外,明治時代將西洋哲學引入日本的西周,于幕末先學習朱子學,后進修徂徠學,并曾在藩校執(zhí)鞭;明治時代提倡國民道德的西村茂樹,亦有在幕末對各種儒學學派的知識進行比較調停的經驗,后赴英留學后將此經驗活用,并嘗試調和東西兩方之思想。此類事例非常之多。
朱子學主張這個世界中“理”的存在。與折中學派般對諸多知識進行調和不同,追求諸多知識中存在的具普遍性之理。時值幕末,知識分子的情報來源擴展到可汲取西方知識的地步。朱子學者或有朱子學教養(yǎng)的學者在攝取這些情報的基礎上,試圖重新探求出具普遍性之理。無論接納抑或反對,對西歐思想及學術的理解欲求,皆受到此追求普遍原理志向的促發(fā)。朱子學對日本近代化的貢獻在于,朱子學思想本身的貢獻之外,朱子學的存在使日本人加強了對抽象問題的思考訓練,形成了將各種思想相對比后進行選擇與調整之訓練這一現(xiàn)狀。
按照土田健次郎教授的觀點, 江戶時代前朱子學雖已進入日本,但主要以經書注釋及宇宙構造論等為接納內容;而進入江戶時代后,對修養(yǎng)論的關懷受到重視,朱子學的具體實踐開始成為問題所在。而與之同時,反朱子學一方已產生重視修養(yǎng)論及實踐論之風潮。此為江戶時代儒學新格局之始。江戶時代并非最初便存在已確立的朱子學權威與朱子學內容之流布,而是朱子學的傳播與反朱子學之活性化呈平行發(fā)展之態(tài)。然而,反朱子學者對朱子學之問題意識、用語及范疇等種類思想表現(xiàn)之利用,反造成了朱子學的問題意識與思想表現(xiàn)之手段被一般化這一結果。朱子學對江戶時代的貢獻在于朱子學之學說本身的流布之上,各種新的問題意識及思想表現(xiàn)之手段,皆源自于朱子學這一關鍵。歷來認為,朱子學乃阻滯日本近代化之思想,但其對日本近代化做出的貢獻亦不容忽視。朱子學對日本近代化的貢獻在于,在朱子學思想本身的貢獻之外,日本人因朱子學的存在,被要求對抽象問題進行思考訓練,與將各種思想相對化后進行選擇與調整之訓練這一現(xiàn)狀, 朱子學對此起了重大作用。
[1] 杜維明. 儒家哲學與現(xiàn)代化[M]. 北京: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88.
[2] 土田健次郎. 朱子學對日本的貢獻[A]. 陳來, 朱杰人主編. 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C].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3] 尾藤正英. 日本封建思想史研究[M]. 日本: 青木書店, 1961.
責任編輯:潘文竹
Study of Zhu Xi in Japan's Edo Period
SHI Shao-bo
( D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Teach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
I 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study of Zhu Xi began in the Edo period. But in fact, it had begun far earlier. In the Edo period when Buddhism was already in prosperity in Japan, people tried to establish a new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while stressing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Criticism of the study of Zhu xi went along 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is study. It gave rise to various kinds of new problem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s of thoughts.
Edo period; study of Zhu Xi; contribution
B313.3
A
1005-7110(2013)01-0110-05
2012-11-28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重要哲學家著作編譯和研究”(項目編號:12BZX033)和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儒學經典中的道德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252404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史少博(1965-),女,山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思政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