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才炎
(作者系上海市仙霞高級中學教師)
人們常說“知識是客觀的”,又有不少人把“客觀”理解為“標準答案”,甚至是“死板的教條”。這些觀點或多或少影響著人對知識價值與知識美的感悟、發(fā)掘和提升,讓知識僅是知識,甚至成為羈絆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負,而不能內(nèi)化為智慧,成為滋養(yǎng)生命成長的甘露。
知識是人類活動的結(jié)晶,知識都有價值,知識的美就在于其價值得到充分張揚與生長。知識會有兩方面的價值,即顯性價值和潛在價值。顯性價值即本體價值,也可稱為客觀性價值,是陳述或解釋某個(或種或類)現(xiàn)象,可以是確定的、有條件的與局部的,能以多種形式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供人或接受、或認同、或質(zhì)疑、或加工、或創(chuàng)造;如地理學科中的地物名稱、地理概念、地球原理和地圖信息等。潛在價值即生長價值,也可稱為主觀性價值,是具體主體對知識的個性化接收、識記、理解、內(nèi)化、應(yīng)用、創(chuàng)生的過程,是非確定的、無條件的與彌散的,大多時候不能清晰地顯露出來,但能真切、實在地滋養(yǎng)著個體生命的美麗成長;如學習中,我們能感受到地理知識的整體綜合性、層次結(jié)構(gòu)性、生活實踐性和地域差異性,以及體悟到地理知識推進認知的深化、情感的充盈和思維的躍升。
知識本體價值的核心在于“是什么”,重點在于“解釋問題現(xiàn)象”;而生長價值的核心在于“影響什么”,重點在于“產(chǎn)生成長作用”。某種意義上講,知識對具體生命而言,其意義不在于本體價值,而在于生長價值,正如有專家學者說到的、我們也不難體驗到的“知識的真正價值不在于知識本身”論斷。
既然知識有兩種價值,那么教師教育教學的內(nèi)容與方式不能厚此薄彼;既然知識的“生長價值”重于“本體價值”,那么教師教育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就要重視過程、圍繞體驗和體現(xiàn)生長。學習的方法與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知識價值的最大化或真正實現(xiàn);方法或方式不當,容易使知識局限在狹隘的范圍之內(nèi),學生較難甚至無從獲得真知?;谶@種認識,我們就很容易接受“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也容易理解“教學和德育永遠是分不開,也永遠是不可能被阻隔”的觀點,從而讓教師心里與手下的教育返璞歸真,回歸到滋養(yǎng)生命成長的原點。
一般來說,人對知識價值的體悟有三個層次:一是正確的知識,二是美的知識,三是會生長的知識。教師重視傳授哪一層次的知識,大致會決定教師的教育教學境界位于哪一層次——即合格教師、優(yōu)秀教師與卓越教師。教師假如只致力于傳遞正確的知識,有時只需照本宣科,他充其量只會是一位合格的教師,隨時可以被人替代,甚至被網(wǎng)絡(luò)百科、文本書籍替代;教師假如想傳遞美的知識,那么他就需要不斷地給知識賦予主觀的、鮮明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的美,他很可能成為一位優(yōu)秀教師,不是隨便可以被替代;教師假如想傳遞會生長的知識,那么就需要他不斷給知識賦予背景、創(chuàng)設(shè)情境和裝上翅膀的智慧,讓知識激活個體生命的認知、理解、內(nèi)化,并推動整體生命智力的提升、情感的充盈和精神的豐滿,他完全可成為一位卓越的教師。
正確的知識需要教師不斷閱讀與學習,美的知識需要教師不斷思考與創(chuàng)造,而會生長的知識需要教師不斷等待與引導;這“三種知識”在學生學習上反映為接受式學習、體悟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我們不能確定知識在學生個體生命中何時會起作用,以及會起到什么作用,但為了知識的生長價值,教師只能帶著對生命成長的親切關(guān)懷耐心等待——等待知識對生命成長的充分滋養(yǎng),耐心引導——引導知識對生命成長的影響,努力把被忽視、被壓縮、被快餐化、被簡化了的知識的生長價值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