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
在健身氣功教學中,偶遇到有些學員說健身氣功·易筋經(jīng)前三勢(也即韋馱獻杵一、二、三勢)動作簡單,沒什么好學的!健身氣功也就是我們打太極拳前的預備操!然而,當他們聽我講解后,學習態(tài)度卻有了180度的改變!針對此現(xiàn)象,加強對健身氣功功法原理及動作要領的講解非常有必要。為此,本文擬就韋馱獻杵勢理法進行詳細介紹如下:
編排原理
韋馱梵文是Veda,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后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之一。韋馱的形象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威武將樣,體格魁偉,威武勇猛,面如童子,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拄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兩肘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手持寶杵的韋馱象征著剛強、忠誠的品質。韋馱獻杵勢就是韋馱持杖的三種姿勢,這三勢之間關系密切,是易筋經(jīng)功法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開始第一勢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nèi)景生理,經(jīng)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例如,通過十指連心,兩掌相合,十指相接,意守兩掌及中丹田處,可使心靜神定,起到氣定神斂、均衡身體左右氣機的作用。這就是古人所說“神住氣自回”的功法要旨。同時兩掌合于胸前并與“膻中穴”相對,這個姿勢可使肺臟上下左右的“位置”適中、升降開合與呼吸吐吶合乎標準,利于肺氣的調(diào)節(jié)。功法一開始便從這里下手,直接掌握了“肺主氣、司呼吸”的關鍵,控制了全身“氣”運行的總樞紐,從而達到“息調(diào)”、“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自然心境澄清、神意內(nèi)斂,從而達到三調(diào)的統(tǒng)一,這也體現(xiàn)了易筋經(jīng)古傳口訣中“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的深刻含義。第二勢通過腳趾抓地(尤其腳掌及腿部內(nèi)側較為用勁),中指領勁立掌,兩掌用暗勁外撐,力達掌根的動作導引,能有效地激發(fā)足三陰經(jīng)及手三陰經(jīng)連屬的臟腑的功能,達到改善氣血運行,暢通經(jīng)絡,強壯內(nèi)臟的作用。第三勢通過下肢提踵、腳掌及腿部外側用力,以及提肛等動作導引,能夠有效刺激足三陽經(jīng)、督脈等經(jīng)脈,對提高人的陽氣及全身血液循環(huán)有重要作用。這三勢動作從平心靜氣、斂神開始,接著通過腳掌和腿部內(nèi)外兩側至兩掌的運勁用力,引發(fā)全身氣機運行,對提升五臟六腑的運動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循序漸進習練健身氣功的重要法門,因此韋馱獻杵勢的編排非常全面、合理和科學。
調(diào)身規(guī)律
陰陽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理論,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本指物體對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運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等。用陰陽的原理分析韋馱獻杵勢,可發(fā)現(xiàn)每勢均有動中涵靜,且每勢過程均呈現(xiàn)出陰陽的運動規(guī)律。如第一勢動作先由兩肩胛骨向前上方領起,再往下沉,帶動兩肩兩臂向后向下劃半弧形,使勁力沉至腰部,隨之以腰帶臂(命門后突下沉與兩臂相應,形成前后、上下的陰陽對應運動關系),兩手拇指領勁帶動雙臂向前向上抬至前平舉,兩手腕距離與兩肩同寬,高度與肩平,掌心相對,指尖向前。接著兩肘下沉領勁帶雙手回收,但之前向前向上合力不丟,與兩肘下沉之力形成對拉的陰陽關系。兩掌合于胸前,掌根在膻中穴正前方10厘米處,掌指尖方向與水平約成30度;兩肘彎處處恰好可以放一根木杖;兩腋要虛。兩眼透過中指尖看在前下方1.5至2米處。此勢動作由動入靜。第二勢動作要領是兩肘抬起時,要注意沉肩,形成上下陰陽運動;同時重心略向前移。隨之兩掌向前伸展時,身體略向后靠,形成前后對拉的陰陽運動,此時重心略向后移。當兩臂向左右分開時,身體重心再緩緩向前移回。接著腳趾抓地,中指領勁立掌,兩掌用暗勁由小到大(陰陽消長規(guī)律),逐漸加力,意想力大無窮將兩座山逐漸推開。坐腕立掌時,腳趾抓地,呼吸自然,氣定神斂。這正如文獻中所述“足趾拄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的一種動中涵靜的景象。第三勢松腕又是一個陰陽運動的過程(這一松腕過程是逐漸慢慢的放松,而不是一下松完),其要求是先沉肩、沉肘,再向后挑肘劃半圓,然后慢慢松肩、松肘、松腕,伸直向前平舉,隨之屈肘內(nèi)收至胸前平屈才算松完。這充分體現(xiàn)了陰陽消長的規(guī)律。接著兩掌同時內(nèi)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對,當兩手向上托至頭頂上時,腳指抓地,兩腳掌外側及大小腿外側用力提腳跟,同時微收下頜,舌抵上腭,牙關緊咬,目視前下方;隨之兩手繼續(xù)用暗勁盡力上托,虎口相對,兩臂伸直。這個動作兩腳掌及腿部外側用力,兩腳前腳掌用力下踩,兩手用力上舉,形成上下陰陽對稱運動,使全身得到拉伸。同時用兩手上托也是一個陰陽消長的過程,用力要從小到大,逐漸增力。此外兩掌心向上為陽,眼向前下方看為陰,也形成上下的陰陽對稱關系,有利于身體的平衡。
調(diào)心方法
習練韋馱獻杵勢的調(diào)心基本要求是在精神放松,意識平靜條件下,以調(diào)身為主,通過意識引動形體,并隨動作的轉變而變化,以導引氣的運行,達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例如,第一勢意想通過兩肩胛骨先向后上方領起,再往下沉,帶動兩肩兩臂向后向下劃半弧形,使勁力沉至腰部,隨之以腰為動力,通過拇指向前向上引領拉伸,將兩臂向前向上舉至與肩平。接著兩肘下沉領勁帶雙手回收,兩掌合于胸前距膻中穴(兩乳連線中點,也稱中丹田,是宗氣產(chǎn)生的地方)10厘米之處,隨之意守兩掌及中丹田處。第二勢意想“肩井穴”部向下松沉,摧動兩肘自動向外向上抬起。隨之意想兩手中指領勁向前伸展,兩手猶如伸到無限遠的天邊,并沿著天邊左右分開至兩肩成一直線,心胸開闊自然。接著意想中指領勁立掌坐腕,指尖內(nèi)翹,掌心外撐,猶如將兩座山向左右推向無限遠處——力大無窮。第三勢意想隨動作要領而變,最后兩手上托時透過天門意注雙掌,意想兩手向上托至天空無限高處,與天相接;同時兩腳趾用力下踩入地,將身體各部肌肉盡力伸展,引動全身經(jīng)絡氣血運行,進而達到強身健體目的。
通過以上以意識引動形體的動作導引(調(diào)心)活動,容易讓學員掌握功法技術要領,以及更容易體驗到松靜自然及抻筋撥骨的本體感覺,提高學習興趣和鍛煉效果。韋馱獻杵勢主要目的是通過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息活動,達到端正身形,暢通經(jīng)絡,寧靜心神,內(nèi)安五臟的目的,因此定勢動作意識不能太強,要處于有意無意之間。
調(diào)息準則
韋馱獻杵勢的呼吸方法以自然舒適的呼吸為主,不可過分講求呼吸。也就是習練時,要求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氣和及身體的協(xié)調(diào)運動為準。但習練者隨著動作的熟練,也要主動配合動作及意念進行自然呼或自然吸。例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掌上托時自然吸氣,下落時自然呼氣。
綜上所述,可看出韋馱獻杵勢是一個非常全面、合理和科學的組合。學習韋馱獻杵勢,不僅能認識易筋經(jīng)的運動原理和方法,而且還能體會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真正內(nèi)涵。為此,在教授該功法動作時,詳細講解以上理法,無疑能給學員增加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這對增強學員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及功法鍛煉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