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波,魯 勇(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人民醫(yī)院,貴州 安順 561000)
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下肢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上應用已較為廣泛[1]。小腿脛前,踝關節(jié)及足跟部的損傷或病變組織切除術后常伴有皮缺損、骨和肌腱等組織外露,此類損傷的修復比較困難。2008年5月~2011年10月用同側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下肢軟組織缺損患者11例,臨床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1例患者,男9例,女2例,年齡15~52歲。急診外傷9例,小腿損傷骨外露7例,跟腱與跟骨外露2例,其中合并脛腓骨骨折5例,均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慢性脛骨骨髓炎2例;皮瓣切取面積最大15 cm×8 cm,最小面積8 cm×6 cm。
1.2 手術方法
1.2.1 皮瓣設計:以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與腘窩中點連線為皮瓣的軸線,外踝與跟腱連線中點上5 cm為皮瓣的旋轉軸點[2]。根據受區(qū)的需要及皮瓣蒂的長度在皮瓣的軸線上小腿下2/3段設計皮瓣。
1.2.2 皮瓣切取及轉移:從皮瓣的旋轉點開始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在淺筋膜內顯露出腓腸神經及其伴行小隱靜脈,保留3 cm寬的筋膜蒂,深筋膜下分離,依皮瓣的設計切口切開皮膚至深筋膜下,在近端切斷腓腸神經,結扎伴行的小隱靜脈,深筋膜邊緣稍超過皮瓣設計線,切開深筋膜后將其皮緣縫合數針,防止血管網分離,深筋膜下分離掀起皮瓣,切記將腓腸神經與小隱靜脈保留在皮瓣內。皮瓣分離成功后可通過明道或皮下隧道轉移至受區(qū)創(chuàng)面,明道轉移蒂部需要切取皮膚,通過皮下隧道轉移蒂部不需切取皮膚,供區(qū)創(chuàng)面可直接縫合和皮片移植植皮覆蓋。
1.2.3 術后處理:將患肢抬高30°,常規(guī)抗凝、抗痙攣、抗感染治療10 d左右,適度保溫(35~40℃),絕對禁煙,密切觀察皮瓣溫度、顏色、腫脹情況,發(fā)現腫脹明顯時給予拆除部分縫合線。
11例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所有皮瓣成活良好,隨訪6個月,皮瓣血運良好,質地柔軟,彈性及耐磨程度同健側。
任何一條皮神經必然伴行一條皮動脈軸及相應靜脈,此伴行血管在營養(yǎng)神經的同時,也發(fā)出皮支供應相應區(qū)域皮膚,同時又通過許多穿支與深部血管相交通。由于在外踝上5 cm處有一穿出點,故皮瓣旋轉點應在5~7 cm處,同時,腓腸神經伴行靜脈無靜脈瓣,因此皮瓣可逆行切取,手術中保留足夠寬度之蒂部筋膜對皮瓣的存活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深筋膜中有豐富的血管網與皮瓣的血供和回流想通,而且還避免因寬度過窄所致腓腸神經周圍伴行血管的損傷和痙攣。
該皮瓣血管蒂恒定,變異極少,動脈供血可靠,靜脈回流充分,切取面積大,不犧牲主要動脈,切取快捷方便,手術操作簡單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且皮瓣厚度適中,修復后皮瓣不顯臃腫,耐磨壓,供區(qū)損傷小,功能無不良影響。
注意事項:①受區(qū)創(chuàng)面應徹底清創(chuàng),感染控制是皮瓣存活的重要條件;②取皮面積及筋膜蒂長度應按所測量的實際值放大15%,皮瓣轉移時,蒂的通道要足夠寬敞,必要時可明道轉移;③切取皮瓣行皮下游離時,應防止腓腸神經及其伴行動脈和小隱靜脈三者分離。
[1] 鐘世鎮(zhèn),徐達傳,丁自海.顯微外科臨床解剖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9.
[2] 侯春林.帶血管蒂組織瓣移位手術圖解[M].第3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