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錢曉輝 (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 遼寧 沈陽 110168)
針對近幾年國內新建圖書館數量激增,大多數圖書館盲目追求面積大、外觀美的趨勢,筆者優(yōu)選了國內外幾所有代表性的圖書館,從建筑鑒賞、設計理念、功能實現等方面分析了圖書館建筑的內涵和品位,特別是這些設計給使用者帶來的舒適和便利。本文選取的7份作品包括:建筑師 Eun Young Yi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新圖書館(The New Stuttgart City Library,以下簡稱斯圖加特館)、建筑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美國西雅圖公共圖書館(The Seattle Public Library,Seattle,USA,以下簡稱西雅圖館)、建筑師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務所(Foster&Partners)設計的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圖書館(The Free University's Faculty of Philology Library,以下簡稱柏自大館)、Helen & Hard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挪威文內斯拉圖書館和文化中心(Vennesla Library and Culture House,以下簡稱文內斯拉館)、建筑師約·克嫩(Jo Coenen)設計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共圖書館(Openbare Bibliotheek Amsterdam,以下簡稱阿姆斯特丹館)、約翰尼斯·雷西(Johannes Reinsch)和他的設計團隊設計的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建筑師陳瑞憲設計的汕頭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汕大館)等。這些圖書館或異型,或簡約,或活潑,但都具備了內部空間開闊、功能多樣化、藝術感染力強、自然與人文結合、設計從讀者角度考慮等突出特點。
斯圖加特館和國圖采用了分層的螺旋式樓梯,讓讀者可以在上樓的同時,一覽整個圖書館的布局,感受建筑的宏大與空間的奇妙。國圖在最底層書架上放置了包裝精美、顏色明快的四庫全書套書,儼然一個文字的畫卷。斯圖加特館建筑外殼采用玻璃磚材料的雙層墻構造,步行空間位于兩層墻體之間,別具一格。西雅圖館在外部鋼架和內部玻璃幕墻之間留出了寬敞的通道,供自行車使用,該館無論是步行樓梯還是扶梯,都設計了醒目的指南,既有指引作用,又彌補了空間的單調感。
汕大館采用的是屋頂中間凸起、兩端引進光線的方法,既照亮室內環(huán)境,又使得光線不顯得刺眼,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源[1],并有效地防止了眩光。國圖設計了退臺形式的貫穿空間,保證了每層都有來自天窗的自然光。有研究表明,遠距離視野對消除讀者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十分重要[2]。讀者透過跨域達數層的玻璃窗可清晰地看到城市景觀,并知曉太陽的移動與天氣的變化。讓讀者知道晝夜與節(jié)氣的自然韻律是對讀者進行精神激勵的有效手段[2]。斯圖加特館全館無直接照明,管理工作區(qū)域采用無眩自然光。柏自大館各層都自然通風,閱覽座位由符合人體工學的鋁板構成,其室內半透明的玻璃燈光起到了聚光燈的作用,然而離散分布的開闊設計,可以讓眼睛疲憊的讀者透過頭頂的天窗看到外面的天空。無論陰雨天或是晴天,西雅圖館的各個角落都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然光,并且本地區(qū)常有的雨水也可沖刷玻璃幕墻外層的灰塵,利于保持清潔。
柏自大館在入口地面處設計了徽標,增強了文化的厚重感。西雅圖館將其館名——Seattle Public Library醒目地印在入口處。更有創(chuàng)意的是,西雅圖館文獻并沒有像傳統(tǒng)圖書館那樣按類別和樓層分隔,而是將所有文獻統(tǒng)一地放置在5層連續(xù)、整體的空間內,并將其類號寫在5層斜坡的地面上。讀者根據這些編號,能夠很快找到所需的文獻。而這些文獻的編號在專門的計算機查閱室能夠很容易找到[3],并且在各層的電子屏上也有顯示,以方便讀者到達目標層。最值得一提的是,西雅圖館將“文化”寫在墻體和地面上,在最下層的國際閱覽區(qū)中,使用了印有世界各種文字的木地板,每塊地板上所印的文字是其原版圖書中的第一句話,這種創(chuàng)意讓各國文字與文化的融合更加順暢。
文內斯拉館室內是由27個預先制造的層壓木肋骨結構組成,在蜿蜒起伏的木質結構下方,書架造型宛若壁龕,其中還有一些起伏的遮板折疊而成的長凳,為讀者提供了舒適的座椅。這些帶型木板由書架和閱覽桌巧妙組合,形成了一處處獨享空間,這種類似生物肋骨的結構設計為其室內創(chuàng)造了寬敞舒適的大空間[4]。
西雅圖館閱覽桌的正前方架有燈管,桌面有網絡接口及電源插座,便于讀者使用筆記本電腦和其他充電設備。國圖各層環(huán)廊的閱覽桌上均有電源和網絡插孔。阿姆斯特丹館把讀者檢索機放置在各層環(huán)廊上,節(jié)省了電子閱覽空間,同時,通體白色的電腦桌椅與黑色顯示器的搭配使整個環(huán)境顯得十分淡雅、靜謐。
汕大館在書架區(qū)采用米字型燈管,充分保證各個書架空間的采光,突破了以往圖書館燈管成排成列的設計慣例;在閱覽桌上設有可開關的學習燈,燈管嵌在閱覽桌上;大廳靠玻璃藍幕的觀景處放置了燈罩式的小臺燈,猶顯溫馨和浪漫。柏自大館的臺燈燈罩可隨意旋轉,方便讀者在座位上使用。文內斯拉館的燈光以帶狀形式出現,采光效果極好。阿姆斯特丹館在每層設計了巨大的燈箱,這些燈箱既有明顯的指引功能,又增加了空間秩序感。
汕大館的書架多為6層,呈上直下坡形,其設計理念是:有地震時書不會直接掉下來,書架不易傾倒;讀者取書時不用深蹲下去,館員上書時也不必跪在地上。柏自大館的書架背板采用對角張式鋼條設計,跨越各層書架擱板,既節(jié)省了背板的工程材料,又給人以通透的感覺,而且不失其擋板功能。阿姆斯特丹館在共享區(qū)中擺放了半圓形書架,在每個書架圍成的空間內放置了各種顏色的休閑沙發(fā),給讀者以無限的自由感。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該館為收藏光盤所設計的圓柱型書架(周長超過30米)儼然是一個圓周化的光盤庫。
在現代圖書館的閱覽桌椅設計中,環(huán)形、S形、U形等設計較為常用,這些閱覽桌連為一體,不再像傳統(tǒng)閱覽桌那樣采用幾人一桌的面對面式,而是每位讀者都可以自由地進出座位。另外,閱覽桌均是沿窗擺放,一抬頭看到的即是開放空間或景觀區(qū)域,告別了以往視線所及范圍均是閱覽桌椅或黑壓壓讀者的情形。閱覽桌大多數設有擋板,既能安裝相關插孔、燈管,也能滿足讀者的私密性和空間感,還可供讀者放置個人物品等。柏自大館的書架即設置在每層的中心,讀者座位圍繞其四周擺設。
西雅圖館的服務臺不僅寬敞簡約,還放置了黑色的高背椅,消除了咨詢時讀者與圖書館員的距離感,橙色工作臺更增加了咨詢臺的醒目感。柏自大館的咨詢臺置于該館1樓入口處,巨大的橢圓形咨詢臺與各層環(huán)形閱覽桌設計交相呼應,渾然一體。
汕大館的西面墻體為綠色,當陽光直射進來時,光線更加柔和。柏自大館一處走廊的墻面是極為亮麗的橙色,配以銀色的鋼制扶欄,深藍色的地板及柔和的燈光,使整個通道溫馨活潑,消除了長走廊的不安全感。同時,該館各層樓梯分別設計為藍色、灰色、米色等不同的顏色,但整個圖書館內部墻體大多使用了白色和灰色,以減少對讀者的干擾。西雅圖館的閱覽室用紅色、紫色地板自然地分割成了不同的區(qū)域,館內步行樓梯兩側是紅色,自動扶梯運用了耀眼明快的熒光黃色,在運動中增強了流線感。特別醒目的是,一個會議室的門廳處被紅色渲染得熱烈而生動,增強了建筑的跳躍感。
斯圖加特館樓宇內墻采用了白色和灰色,明亮的流線型給人以清新和安靜的感覺,顏色的單一被一排排、一列列有著歷史厚重感的圖書補充得恰到好處。由于圖書和圖書館的讀者本身已經使空間變得豐富多彩,因此建筑師們除了在鋼結構和兩個入口處使用明黃色之外,室內其余部分只采用了白色和灰色[5]。文內斯拉館的天棚、墻面、書架、地板、座椅的顏色都使用了木制的米色系,讓人感覺館舍自然安靜、舒適親密。汕大館的設計與此相近。
所調查的上述圖書館有如下共同點:休閑沙發(fā)大多使用了亮麗的顏色,且形狀各異,給人以輕松愜意之感;咨詢臺或服務臺寬敞舒適、位置明顯,給人以無限親和力;國外館單人閱覽座位大多是國內館的兩倍以上;內室顏色使用大膽活潑;分設公共區(qū)和私人區(qū);在圖書館建筑落成后,家具的顏色、形狀等均有設計師參與,實現了家具設計與圖書館建筑完美融合。正如現任斯圖加特市圖書館館長巴士曼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斯圖加特市新館很引人注目,外部設計以簡樸的知識堡壘出現,內部呈現的是壯觀的書籍王國[6]。新館不僅僅是磚和砂漿堆砌而成的建筑物,還將作為知識和文化的中心,起到對話和交流的作用[6]。
[1]劉文穎.汕頭大學圖書館[EB/OL].(2012-03-31) [2012-09-21].http://wenku.baidu.com/view/2164b7de6f1aff00bed51e7e.html.
[2]國家圖書館新館室內空間的記錄與分析[EB/OL]. (2012-06-20)[2012-09-23].http://wenku.baidu.com/view/ef3d4bc158f5 f61fb73666db.html.
[3]西雅圖圖書館[EB/OL].(2009-09-07)[2012-09-01].http://blog.idchina.com.cn/archive/92984.html
[4]Vennesla Library and Cultural Center[EB/OL].(2012-02-16) [2012-10-01].http://www.designboom.com/weblog/cat/9/view/19265/helenhard-vennesla-library-and-cultural-center.html.
[5]徐知蘭.自由建筑大學語言學圖書館[J]. 世界建筑,2008(4):82-89.
[6]書魔方:斯圖加特市新圖書館[EB/OL].(2012-02-20)[2012-10-0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a923b0100x4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