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麗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EPIIO)是腹部手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由于腹部手術后早期(2周左右)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癥等臨床癥狀容易引發(fā)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機械性與動力性并存的粘連性腸梗阻[1]。該病發(fā)病急、發(fā)展快,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變,再次手術指征不易把握,處理不當易造成腹腔感染、腸瘺和短腸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2]。因此,為了更好的做好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工作,本文將筆者所在科2010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57例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齡5~83歲。發(fā)病前手術類型:腸道手術19例(33.33%),闌尾手術12例(21.05%),膽囊手術11例(19.30%),胃手術8例(14.04%),婦科手術2例(3.51%),腹部外傷5例(8.77%)。發(fā)生腸梗阻時間:5 d 24例(42.11%),1個月15例(26.32%),1年9例(15.79%),5年7例(12.28%),10年1例(1.75%),20~40年1例(1.75%)。
1.2 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 患者表現(xiàn)為腹脹不適,視腹部膨隆,聽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沒有排氣排便,X線檢查腹部小腸均有不同程度液氣平面,白細胞計數(shù)平均11×109個/L。嚴重病例除有上述癥狀外,還表現(xiàn)為腹部高度膨隆,腹肌緊張,患者自述憋悶,呼吸困難,不能平臥。
1.3 護理方法 本組所有患者術后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心理護理,并加強飲食及營養(yǎng)護理。
1.3.1 禁食、胃腸減壓 當患者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后立即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3]。胃腸減壓可吸出胃腸內積液積氣,降低胃腸壓力和膨脹程度,增加腸壁血液循環(huán),減少腸內細菌和毒素。胃腸減壓期間,妥善固定胃管,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
1.3.2 認真執(zhí)行醫(yī)囑 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適當補鉀,預防酸中毒,應用有效的抗生素加強抗感染治療,預防毒血癥。生長抑素抑制胃腸道激素和消化液的釋放,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炎癥反應。注意體溫變化,如持續(xù)超過38.5 ℃,伴腹肌緊張、腹痛、白細胞升高等,應即刻報告醫(yī)師[4]。
1.3.3 心理護理 EPIIO患者多有腹痛腹脹而產生焦慮恐懼情緒,抑制外周自主神經(jīng)對大腸的支配,腸蠕動出現(xiàn)減慢,出現(xiàn)腸梗阻劑量加大。另外部分患者為減少術后麻煩刻意抑制便意,排便反射抑制引發(fā)腸梗阻[5]。因此,護理人員應增加與患者及家屬交流,使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3.4 飲食及營養(yǎng)護理 術后禁食、胃腸減壓期間給予腸外營養(yǎng);腸功能恢復后,停止胃腸減壓,改為半量流質飲食,進食后無嘔吐及其他不適,3 d后可進半流質飲食,10 d后進軟食。以清淡、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為主,忌食豆?jié){、牛奶等產氣食物和辛辣或油炸食物等[6]。腸切除吻合術后,進食時間應適當推遲。按照“少食多餐,從少到多,從稀到稠”的原則做好飲食指導[7]。
1.3.5 注重病情觀察 一般情況下,腹部手術后的1~2 d為腸麻痹期,2~3 d為不規(guī)則腸蠕動期,3~4 d則腸蠕動恢復正常。在腸蠕動恢復正常之前,會出現(xiàn)輕微腹脹;如手術后4~5 d仍不能自肛門排氣,且腹脹腹痛明顯,或者手術后已經(jīng)出現(xiàn)肛門排氣,后又發(fā)生陣發(fā)性腹部絞痛和腹脹,就應警惕腸梗阻的發(fā)生,需立刻報告醫(yī)師檢查[8]。密切觀察患者腹腔引流物顏色、性質和量;觀察患者腹部情況,如腸鳴音恢復情況、肛門排氣時間、有無腹脹腹痛腹肌緊張等。通過有效的胃腸減壓、糾正水電紊亂和酸堿失衡、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手段,保守治療12~24 h后,若患者病情仍無明顯改善,或者患者出現(xiàn)劇烈腹痛、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消失、血壓下降、脈率加快、腹腔穿刺為血性液、肛門指診為血性、腹部X線檢查見腸腔充氣、腸袢增加、液平面增寬,此時應作好術前準備,進行急診手術治療。本組粘連性腸梗阻演變?yōu)槟c絞窄10例,腸壞死穿孔2例,經(jīng)手術治療痊愈。可見急性腸梗阻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因此,加強術后病情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腸梗阻的性質,可以為決定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jù),對腸梗阻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本組經(jīng)保守治療痊愈45例,占78.95%,手術治療痊愈12例,其中腸絞窄10例,壞死穿孔2例。無死亡病例。
腹部手術患者常因腹部創(chuàng)傷、術后炎癥、腹腔化療、異物刺激、缺血等均能誘發(fā)粘連性腸梗阻[9],尤其是術前伴有梗阻、穿孔、破裂者和術前伴梗阻或便秘,在術后引起EPIIO的可能性會大大增高。應采用必要措施減少術后腸粘連,并密切觀察,如出現(xiàn)征象,及時治療。
護理人員要結合病史,根據(jù)患者痛、吐、脹、閉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做好病情的動態(tài)觀察,為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10]。盡量采用保守方法治療該病,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切勿忽視患者的心理護理,本組病例中78.95%患者均經(jīng)保守治療治愈,但在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有無手術指征出現(xiàn),以便及時行手術治療,以免病情出現(xiàn)惡化,減少腸壞死的發(fā)生。在治療期間,醫(yī)護患三者緊密結合,圍術期采取有效措施對預防粘連性腸梗阻非常重要,耐心、仔細地觀察病情,細致全面地展開護理工作,加強病情觀察,有計劃、有目的地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減少粘連性腸梗阻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高志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J].中國當代醫(yī)學,2006,13(20):60-61.
[2]王利文.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yī)學,2011,32(36):7836.
[3]白志芳,褚靜茹,韓湘華,等.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1495-1496.
[4]程一霓,黃華蘭,邱惠玉,等.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1):4-5.
[5]張麗,李靜薇.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2,24(3):72-75.
[6]虞建明.腹部手術后合并早炎性腸梗阻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9):2507-2508.
[7]丁艷聰.腹部手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護理[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21):185.
[8]王秋春.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護理[J].護理學報,2009,16(1A):36-37.
[9]周花仙.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和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1):14-15.
[10]路桂英,劉萬軍,朱風杰,等.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