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榮,李 賢,覃 翠
(廣西玉林市中醫(yī)院腦病科,廣西 玉林 537000)
針藥結合治療風痰瘀阻型中風先兆臨床觀察
江小榮,李 賢,覃 翠
(廣西玉林市中醫(yī)院腦病科,廣西 玉林 537000)
目的:觀察針藥合用治療風痰瘀阻型中風先兆即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血脂的影響。方法: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口服中藥并用針刺治療,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血脂指標變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0%,對照組6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血脂、血液流變學改善,與對照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針藥結合治療中風先兆安全有效。
中風先兆;針藥結合;風痰瘀阻型;臨床觀察
近年來,我們用針藥結合方法治療中風先兆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和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齡43~73歲,病程5~13個月。對照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齡43~75歲,病程4~15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第2次會議通過的《中風病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1]。主癥為陣發(fā)性眩暈,發(fā)作性偏身麻木,短暫性語言謇澀,一過性偏身癱軟,一過性視歧昏瞀。兼癥為手足麻木、頭暈脹重,咯痰或痰多,舌質暗邊有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澀或沉澀。中年以上患者,具有主癥2項及以上,結合兼癥及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l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短暫性腦缺血(TIA)發(fā)作的診斷[2]。
納入標準:年齡40~75歲,符合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具有出血傾向及嚴重消化道潰瘍史,有藥物過敏史及伴有心肝腎嚴重疾患,新近手術,腫瘤患者,既往有中風病史,有精神疾患,依從性差者。
治療組用針藥結合方法。①針刺:取百會、風池、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豐隆、太沖,百會、風池、三陰交用補法,陰陵泉用平補平瀉,其余均為瀉法。加艾灸風池、足三里。得氣后留針30min,每日1次。②熄風化痰通絡方:天麻10g,鉤藤12g(后下),水蛭0.5g(分沖),丹參20g,僵蠶10g,山楂10g,何首烏12g。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期間停用西藥。
對照組用阿司匹林腸溶片0.1g,1日1次。
兩組治療3周為一療程。兩組原有基礎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予相應處理。治療前后各檢測血流變學、血脂1次。血、尿、便常規(guī)檢查,心、肝、腎功能檢查等。隨訪6 個月,記錄復發(fā)情況。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頒布的《中醫(yī)內科急癥診療規(guī)范》[3]?;救荷罨究勺岳?,可做簡單運動,語言功能恢復,肌力恢復至V級,神經系統(tǒng)體征與癥狀消失,復查顯示病灶明顯縮小或消失,密度明顯降低,邊界清晰。顯效:生活可部分自理,語言功能恢復良好,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肌力達到Ⅳ級,復查結果顯示病灶吸收良好明顯縮小,密度降低,邊界較清晰。有效:可自行翻身坐臥,意識較清晰,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肌力達到Ⅲ級,復查顯示病灶邊界略有模糊,吸收情況好轉。無效:語言未恢復,癥狀基本無好轉,肌力提高不到I級,CT復查結果與前片比較顯示,邊界模糊不清,密度略有降低。
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采用t檢驗,療效評定采用Ridit分析。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見表2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時間TCTG HDL-C LDL-C治療組 50 治療前6.31±1.02 1.93±0.53 1.07±0.32 4.20±1.13治療后4.84±0.96*△1.34±0.52*△1.53±0.57*△2.81±0.80*△對照組 50 治療前6.10±1.12 1.93±0.50 1.02±0.32 4.13±1.07治療后5.94±1.211.87±0.53 1.37±0.413.76±0.8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時間 全血黏度 紅細胞聚集 紅細胞變形低切 高切 血漿粘度 指數 指數治療組50 治療前15.30±3.80 5.92±2.011.98±0.47 11.52±4.50 1.53±0.67治療后10.06±3.30* 4.60±2.03* 1.67±0.51* 6.13±2.38* 0.83±0.38*對照組50 治療前15.25±4.36 5.89±3.00 2.12±0.67 11.57±3.19 1.49±0.64治療后12.84±3.30△5.54±1.91△1.98±0.87△1.13±0.68△8.48±2.59△
治療組有3例治療4周后出現厭食、惡心,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對照組有6例出現厭食、惡心,對癥處理后消失。兩組心、肝、腎功能及實驗室檢查治療前后均無明顯異常。
隨訪6個月。100例中隨訪97例,治療組48例病情復發(fā)或加重2例,復發(fā)率4.16 %。對照組49例病情復發(fā)或加重8例,復發(fā)率16.33 % 。兩組病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風先兆乃中風病之輕證,與中風病有大致相同的病因病機,不外“風、火、痰、氣、瘀、虛”六端,主要病機為氣血虧虛,內風挾痰濁瘀血,上擾清竅,橫竄四肢,致腦竅閉塞。百會為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為醒腦清神的常用穴,其位于巔頂,主治中風、頭痛、頭暈等各種腦部疾病。風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之會,具有醒腦開竅之功效。風府是督脈、陽維與足太陽之會,主治各種風證,其功用與風池類似,兩穴同用可加強療效,共奏祛風醒腦之功,主治各種腦病、頭痛、高血壓等疾患。合谷、太沖為四關穴,合谷為手陽明經原,而陽明經多氣多血,刺之可調理氣血。太沖為足厥陰經原穴,刺之可疏肝理氣,兩穴相配為一陰一陽,一上一下,共奏調理氣血、疏上導下之功,對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諸疾如中風、癔病、癲癇等均有調治作用。諸穴合用,可調氣機、降逆氣、升清陽、行氣血、和陰陽,達氣(陽)血(陰)雙調的目的。
藥理研究表明,天麻、鉤藤均有降血壓、抗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丹參含丹參酮原兒茶醛,能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促進纖維蛋白的降解.降低血凝度等。何首烏中有效成分能與膽固醇結合,阻止膽固醇在肝內沉積,減少類脂質在血清中的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膜,而起到降脂作用。山楂中山楂核醇提取物總黃酮可降低TC、LDL—C,降低主動脈壁膽固醇的含量,從而可減少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 。水蛭具有多種藥用功能(其起主要作用的是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從而抑制血栓的形成。諸藥合用,可透過血-腦屏障,解除腦血管痙攣、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顯著改善血流動力學及血液流變學,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起抗血栓形成防治中風先兆。針刺治療能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流量,改善腦供血供氧。
觀察顯示,針藥合用治療效果優(yōu)于阿司匹林。
[1]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學腦病專業(yè)委員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學報,1993,16(6):426.
[2]王新志、韓群英,陳賀華.中華實用中風病大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687-688,1059.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中醫(yī)內科急癥診療規(guī)范[S].1994:9-11.
R246.133
B
1004-2814(2013)04-243-02
廣西中醫(yī)藥管理局科研課題(gzzc0953)
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