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福
“以景結情”是詩歌最富表現(xiàn)力的手法之一,是詩歌典型的空白藝術,這種手法變化無窮、含蓄蘊藉,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耙跃敖Y情”的“三美”體現(xiàn)如下:
一切藝術之美,貴在變化。
中國書法是東方特有的藝術,它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審美價值很高的藝術,主要是因為用毛筆寫出的字具有線條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特點,體現(xiàn)了典型的變化美。
國粹京劇何曾沒有變化?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
中國畫的筆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見其變化之豐富。
中國的詩歌,自然也不乏變化之美,有起承轉合的變化,有虛實的變化,有動靜的變化等等。
在中國詩歌中,即使簡單的一個“以景結情”的結句,也有無窮無盡的變化之美。下面淺析“以景結情”的變化之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也不例外,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才能體現(xiàn)出詩歌的變化之美。先看下面的例子。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起句寫軍中宴樂彈奏琵琶。宴樂中不停地轉換彈奏琵琶的曲調??墒牵脧椬嗟膬热莶]有多少變化,“總是關山舊別情”。那曲調無論什么時候,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
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結句詩人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使用了描寫手法。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幅優(yōu)美靜謐的畫面,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
正是因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寫,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讀者據此會產生出各種豐富的感情:也許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是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結句的描寫,是絕處生姿的一筆,使表達手法不顯得單調貧乏,讓詩歌具有了騰挪跌宕的變化之美,也使詩歌的意境也得到極大的拓展。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澳嗽娭剑槟嗽娭?,合而為詩。”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處:“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前兩句是精彩動人的動作描寫,是精彩的音樂演奏,當琵琶聲戛然而止,詩人沒有多說自己內心多么激蕩起伏,卻描寫了一個美麗空蒙的靜景,“唯見江心秋月白”,多么靜謐空靈的景色,多么寧靜。詩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將動靜的變化之美,彰顯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再看黃裳的《喜遷鶯·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p>
此詞上片先寫端午自然風光,接著使用動作描寫鋪敘種種風俗:嘗角黍、品香蒲、戲斗草、結彩絲,競龍舟。末尾寫景,以景結情。
此詞從表達方式上看,是最富變化的詩歌之一。全詞有點有面,有敘有議,聲與色齊作,景與情交融。前面的熱鬧場景和后面“以景結情”的“寂靜”場面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動靜對比”。此詞突出體現(xiàn)了變化之美,極大地豐富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視聽觸感等多種感覺的綜合運用,也會使詩歌富有變化之美。先看下面的這首詩。
瑤 瑟 怨
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這是一首閨怨詩,抒寫少婦別離的悲怨。起句“冰簟”點明時令是秋天,地點是閨房。著重從觸覺去寫?!般y床”形容床之精美,從視覺去寫,也表明了少婦的身份?!皦舨怀伞笔且驗橄嗨迹M趬糁泻途脛e的丈夫相會,但虛幻的夢境也成泡影,可見其悲苦哀怨之情。以上是敘事,次句寫夜空景色,也是從視覺角度寫的。因為夜長不寐,好夢難成,于是在窗前仰視青空,只見萬里長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輝似水,幾縷白云,飄浮空際,這是一幅秋空夜月圖。面對這良宵美景,這個獨守空閨的少婦,更加會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是從聽覺感受來寫景。在這月色朦朧的秋夜,雁聲凄厲,更能勾起少婦的無限惆悵。
結句描繪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樓”,表面看來純系寫景,實際上是“以景結情”。屬于描寫,是從視覺角度來寫的。此詞動用多種感覺,將少婦月夜的復雜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看趙彥端的《點絳唇途中逢管倅》: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作者久別重逢老朋友后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他聯(lián)想起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作者此時惆悵萬分,因為“我是行人“,卻“更送行人去”!
結句“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以景結情,將無邊無際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寒蟬鳴”寫聲音,是從聽覺方面寫的;“斜陽暮”是色彩,是從視覺方面寫的。如此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以景結情”的變化之美,遠不止這些,還有色彩的變化,空間的變化等等。
古人云:“言有不得至于盡意,書有不得至于盡言。”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潛發(fā)?!?/p>
南宋沈義父在 《樂府指迷》也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中也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p>
可見,古人為文做詩,多喜歡追求含蓄美。能夠起到含蓄效果的藝術手法可謂門類眾多,但“以景結情”卻倍受人們推重。因為它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意味深長、余味無窮的意境,使詩歌含蓄蘊藉,言淺意深,創(chuàng)造出無窮的藝術魅力,含蓄蘊藉讓讀者于“有盡”里見“無垠”,能夠拓展藝術空間,激發(fā)審美情趣。下面我們通過具體詩句來闡釋“以景結情”的蘊藉美。
并 州 路
李宣遠
秋日并州路,黃榆落故關。
孤城吹角罷,數騎射雕還。帳幕遙臨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淚,烽火起云間。
“烽火起云間”屬于“以景結情”。這末尾的詩句究竟包含多少豐富的意蘊?黃葉飄零,秋景令人感傷;孤城吹角,戍邊生活凄涼;牛羊下山,引發(fā)征人鄉(xiāng)思。垂淚之時,烽煙忽起,邊塞戰(zhàn)事殘酷。作者見到眼前此種情景,自然也會對征人產生無限同情。以景結情的含蓄蘊藉之美,可見一斑。
再看下面這首唐詩:
秋雨夜眠
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這首詩作于白居易任河南尹時,當時詩人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清閑,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謝世,心情特別寂寞冷淡。詩中多少反映了詩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懶、生活上孤寂閑散的狀況。
結句“霜葉滿階紅”以景物結情,照應首句,使詩歌渾然一體,并運用反襯手法,夜間風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還紅似二月花的樹葉,一夜之間就被秋風秋雨無情地掃得飄零滿階,這自然環(huán)境的冷酷無情正是為了反襯老翁的“安閑”,突出老翁的清凈淡泊?!八~”運用雙關手法,既指自然環(huán)境,又指政治風雨,詩人對政治風雨的毫不在意,政治上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寂閑散的狀況,全部包含在結局的景物描寫之中,可見此詩結句的含蓄蘊藉之美。
“含蓄蘊藉”是就詩歌“以景結情”這種表達方式作者提供的豐富意蘊而言的,空白藝術則是就在讀者提供的這種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上讀者產生的豐富想象和聯(lián)想而言的。
空白,是一切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稱“空白”為“含蓄”,書法家叫它為“飛白”,畫家稱它為“留白”,音樂家叫它為“煞聲”。
空白,是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候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運用空白手法,可使藝術品虛實相映,形神兼?zhèn)?,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
任何種類的藝術所能直接再現(xiàn)的生活范圍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么獨特的風貌、范式或技巧。因此,空白藝術就不可或缺,陸機在《文賦》中說“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就是這個意思。
“以景結情”是詩歌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典型的空白藝術,這種空白藝術給讀者有意或無意留下了廣闊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讀者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展開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詩的國度里自由翱翔,實現(xiàn)欣賞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美感。
“以景結情”,這種空白藝術借景抒情,使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詩歌產生了表達的空白,產生“此時無情勝有情”的作用,顯得意猶未盡,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下面,我們賞析一首唐詩的結尾,體會“以景結情”的空白藝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結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是清麗明快的詩句,借景寫情,是典型的“以景結情”式的空白藝術,給讀者留下了無限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
詩人的惜別之情,詩人送別友人時的無限依戀的感情,詩人的愉快之情,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孟浩然所去之地——揚州又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的地方,詩人的向往之情,面對未來的聚會,詩人產生的聚少散多的感慨,揚州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難道不會產生人生之無常,天地之悠悠遺憾?凡此種種不都盡包含在此結句之中?
這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多么豐富的意蘊,給讀者留下了多么廣闊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然而在詩句中卻只有簡單的白描式描寫。詩人巧妙地將豐富的意蘊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