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予許
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在 《語文的詩意》一書中指出:“校園呼喚閱讀和人文教育的回歸!教育呼喚詩意和對人的終極關懷的回歸!把文學和童話帶給童年,把文學和詩歌帶給菁菁少年和莘莘學子,這是每一個有責任心、有使命感的教師的天職?!闭Z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它蘊含著深邃的思想,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和熏陶功能。而詩意,正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和生命,語文教學亟需詩意灌溉,這是新課改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新課程實施以來,把語文課堂看成是“師生詩意地棲居”已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是審視當下的語文課堂,卻缺失了詩意語文的真實意義。教師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學生的直覺感悟,使一篇篇美文味同嚼蠟,美感全無;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輸,使語文豐富的人文性和審美熏陶功能消失殆盡,原本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變得死水一潭。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與糾偏,追尋有效的詩意語文教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是要不斷積累,不斷探尋,尋找合適的教學模式、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操作策略,激發(fā)學生潛藏在心中的詩情,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態(tài)勢,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高效性。
在教學中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引領學生走進傳統(tǒng)文化的殿堂,認識到語文是一個美麗而奇妙的世界,徜徉其間,總會充滿感動和欣賞。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豐富廣博的知識,還要有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貫串以形象生動、飽含感情的詩性語言,往往能在學生心中呈現(xiàn)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深化他們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唐詩專題》之初,有這樣一段開場白:“那是一個仙樂飄飄的時代,那是一個才情橫溢的時代。我常想,若唐朝從中國歷史上消失,我們的文學不知會黯淡多少。如果沒有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疾,今日的三峽將會索然無味;如果沒有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渾,今夜的星空將不再璀璨;如果沒有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奇崛,也許我們的想象力早已枯竭。這就是那個時代給予我們的財富?!边@樣的開場白,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感染了他們,使他們很快進入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走進唐詩的國度。我在執(zhí)教李煜的《浪淘沙》時,整節(jié)課以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詩一般細膩的情感,引領學生完全沉浸在亡國之君一腔春水般純潔而真摯的故國之思中。
詩意的語文應該能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語言的魅力,使情感扎根在詩的土壤里,思維飛翔在詩的國度里。高中語文新課標在詩歌散文部分強調要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葉圣陶曾說過:“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就會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边@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所以一定要重視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詩意之美。在教學中我會采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或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或讓學生音讀、意讀、情讀、美讀等,或讓學生個人朗讀、男女分讀、小組朗讀、集體合作朗讀等。通過反復誦讀,學生的詩情被感染,思維被激發(fā),不但讀出了生機勃勃的蘊涵,還領會了文本語言的深層次含義。學生在詩的國度里暢游,語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文字中孕育的詩情感染了學生,學生在詩情的漣漪里徜徉、感悟、品味,并把自己深深地植根在詩的土壤中,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激情。
語文教學中的詩意,更要靠師生的互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才能得以最終的實現(xiàn)。追求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師首先要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全身心地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師生心靈融通。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主動性,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服務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詩意的課堂教學不是誰統(tǒng)治誰,誰主宰誰,應該是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詩意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由地閱讀,大膽地質疑,熱烈地辯論。詩意的語文課堂里,沒有思想的桎梏,沒有傳統(tǒng)的約束,有的只是直率、坦誠、碰撞、爭論、幽默,以及自由精神淋漓盡致的舒展。學生在詩意的語文課堂里,質疑問難大可針鋒相對,興之所至大可手舞足蹈。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學生可以思接千載,浮想聯(lián)翩,讓平等、自由、寬松、和諧譜寫出一支快樂的“課堂進行曲”。
詩意語文大師王崧舟先生曾言:“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對話中體驗人生的種種況味,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心靈雞湯、精神元素。這是詩意語文、詩意課堂的應有之義?!闭Z文課堂,一個煥發(fā)著生命活力與潛力的課堂,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心靈上的碰撞的課堂。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大膽放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潛力,放飛學生詩意的翅膀。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的疑問或感興趣的話題,鼓勵、組織學生探究質疑,合作解決,以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研究的能力。如學習了《將進酒》后,學生對古代文人與酒文化發(fā)生了興趣,于是在我的指導下開展了研究性學習。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古詩詞知識,而且還研究出我國古代文人與酒文化的淵源。他們不會飲酒,但是他們仿佛品到了酒的香醇;他們不是酒仙,但他們的確也有了“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觀,使語文貼近日常生活,把生活納入語文教學。要積極向課外延伸拓展,爭取學習時間、空間上的最大范圍,實現(xiàn)語文學習時空的開放性。為了拓寬學生視野,除了課本教學外,我們學校還開設了課外選修課程,開設了“陶淵明作品分析”、“蘇軾作品研究”、“中國古代文人與月”、“浪漫主義詩風簡介”等相關專題講座,通過對作品進行多元化開放性解讀,引導學生領略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多角度豐富學生視野。我在開設“蘇軾作品研究”專題講座時,首次發(fā)放比較全面地介紹蘇軾生平、思想和個性的資料,再介紹蘇軾著名的詩、詞、散文,并且推薦學生閱讀名人所寫有關蘇軾的書籍,如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等,通過這些,使學生走進蘇軾,了解蘇軾,進而喜歡蘇軾,欣賞他的坦然樂觀與曠達。通過課外拓展延伸,學生更深刻地全面了解了蘇軾,在這位接近十全十美的文學巨擘面前,幾乎沒有一個學生會無動于衷。
要讓語文教學的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詩意盎然的情境的天地,更新教學理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關鍵。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引領學生實現(xiàn)與作品的對話,讓學生成為詩詞鑒賞的真正主體。教師應作為首席閱讀者身份與學生一同走向經(jīng)典,一同品味詩詞構筑的美麗天地。這學期我倡議由學生來擔任老師,開展講解古詩詞活動。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由一位學生來擔任老師,負責講解古詩詞。先在黑板上抄寫古詩詞,再進行朗誦,接著進行鑒賞分析。臺下二位學生評委根據(jù)課上所學的詩歌鑒賞知識,給予講解者鼓勵與評價。通過“我來當老師,講解古詩詞”這種形式,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審美評判,這同時也是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的體現(xiàn)。這種互動式、民主化的課前活動在我所教的班級引起極大反響,學生踴躍參加,翻閱詩詞鑒賞辭典,上網(wǎng)查找資料,認真?zhèn)湔n,積極參加講課及評審。一時間,語文課堂詩情涌動,大家吟詩作對,不亦樂乎。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卑l(fā)動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開展詩歌朗誦比賽、組織學生成立詩社等,這些都是引導學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嘗清泉的做法。寫出來,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強弱等評獎,優(yōu)秀作品搞展覽或者出成詩歌專輯,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成就感,展示生活語文的多樣化。
詩詞鑒賞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寫讀后感,讀后感是詩詞鑒賞后學生的一種主觀體悟和情感抒發(fā),學生對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中,不僅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且也不停地敲擊自己的心靈和思想,追求著古詩詞人文精神的光茫。學習了蘇軾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面對著這些文質兼美、情理并茂的佳作,學生激情澎湃,寫出了《相約赤壁》、《掬一把赤壁的水》、《遙望那輪明月》等習作,感情真摯,感人肺腑。
文學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其中,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語文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充滿詩意的課堂氛圍,努力為學生營造出一片詩意的天空,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詩意的快樂,讓語文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讓課堂成為學生真正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