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芳
本研究中選取南平市婦幼保健院2010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53例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遠視足矯對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患者正視化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53例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隨訪時間均超過2年,其中男28例,女25例,共106只眼;年齡2~7歲,平均(3.5±1.5)歲。屈光不正程度: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及測試確診,均為遠視及復性遠視散光,屈光度≤+3 DS+的18眼,+3~+6 DS+的58眼,>+6 DS+的30眼(柱鏡按等效球鏡1/2計算);弱視程度:輕度30眼,中度68眼,重度8眼。
1.2 方法 應用角膜映光法、同視機檢查對所有患兒進行視力、屈光間質、眼底和眼球運動、眼位檢查,排除眼部器質性的病變。使用1%阿托品眼膏對53例患者進行涂眼治療,1次/d,持續(xù)涂藥一周進行檢影和電腦驗光,并即時配戴全矯正眼鏡。戴鏡30 d后對眼位進行復查,后每月對患者視力以及眼位進行一次復查。3~6個月重復一次散瞳驗光,根據驗光結果以不出現(xiàn)斜視且視力較為良好的原則對眼鏡度數進行調整。
1.3 診斷標準 弱視診斷以及其臨床療效判定以及斜視的分類標準,主要遵照1996年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制定的標準進行判定。
2.1 眼位變化 配戴矯正眼鏡100 d眼位完全矯正到正位的有29例,占54.7%,半年完全正位的42例,占79.2%,1年得到完全正位的有53例,達到100%。隨訪期間未發(fā)現(xiàn)眼位回退病例。
2.2 屈光度變化 53例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患者每年的屈光度下降1.0~0.5 DS,平均下降(0.75±0.5)DS。
2.3 弱視 經過對弱視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后,基本治愈的有38例,占71.7%,進步9例,占 17.0%,無效 6例 ,占 11.3%。
2.4 雙眼單視功能 使用同視機進行復查的有45例,結果顯示Ⅲ級視功能患者共有25例,占55.6%,43.6%的患者無立體視;Ⅱ級2例;Ⅰ級5例。異常視網膜對應的有5例,單眼抑制的8例。Ⅲ級視功能患者的兩眼視力平均相差2.12行;無Ⅲ級視功能患者的兩眼視力平均相差4.66行,且其中一眼視力≤0.4。
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在兒童中為較為常見的內斜視類型,在起病時極容易被發(fā)現(xiàn),所以就診患者年齡普遍較早。引起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的主要原因是遠視性的屈光不正和融合功能不足。隨著遠視逐年減少的生理性變化,部分遠視患者會在年長后有可能不通過戴眼鏡而達到保持正位的目的[1]。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患者年齡越小、異常視網膜對應者以及配戴完全矯正眼鏡時間越晚其眼位回退率就越高,故應該向患有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的患者家屬交代,需要既有患者長期配戴全矯正眼鏡,不要自行摘鏡,防止眼位回退進而導致非調節(jié)性內斜視而失去治療最佳治療時機,嚴重影響到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2]。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1年時間內均得到完全正位,患者每年的屈光度平均下降(0.75±0.5)DS,弱視治療有效率達88.7%,雙眼單視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的功能性治愈率,就要及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合理配戴全矯正眼鏡,積極治療弱視并在雙眼視力提高到0.6以上時指導患者進行雙眼單視功能訓練,以達到恢復和維持雙眼單視功能,防止眼位回退。
[1]郝淑琳,郭永紅,王寶鳳,等.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臨床觀察.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1,6(25):121-123.
[2]陳玉冰,朱敏,李國培,等.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的臨床診治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9(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