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志剛陳 淳黃拓蔭黃瑞聰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2 南方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515)
肺魄理論在針刺臨床中的應用初探
丘志剛1陳 淳2黃拓蔭1黃瑞聰1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2 南方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515)
肺魄為五神之一,本文從肺魄的含義、生理病理功能等方面論述肺魄理論,肺魄功能失常可引起神志和形體上的病癥,針刺過程中重視肺魄理論指導,在治療肺魄相關疾病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肺魄;針刺;臨床
中醫(yī)肺魄理論是《內經(jīng)》中“五神”學說的重要內容,雖早有記載,但因其抽象難懂,后世醫(yī)家并未充分重視,在臨床中未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本文從肺魄理論的含義、功能及臨床應用特點方面探析,以期肺魄理論在針刺臨床實踐中發(fā)揮更好的指導意義,提高針刺臨床療效。
魄是神的一部分,屬于“五神”之一,魄神歸屬于肺?!鹅`樞·本神》中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之說,可見魄是先天之精、神形成后所表現(xiàn)的生命現(xiàn)象,并且魄為陰精所化,具有屬“陰”的特點?!墩f文解字》云:“魄,陰神也?!捌恰睘槿梭w中的陰神,無“魄”不生?!妒?jīng)注疏·左傳·昭公十年》孔穎達曾提到:“附形之靈為魄”,有學者[1]提出“魄神”還可以表示依附形體而產(chǎn)生的一種本能,其在精神活動中是一種較為低級的精神活動,相當于非條件反射?!捌恰辈赜诜?,《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狈沃鳉?,外合皮毛,與魄的本能感知相關。故肺與魄關系密切,常以肺魄并稱。
2.1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氣,司呼吸。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肺主氣的功能主要通過呼吸作用來實現(xiàn)。《靈樞·邪客》:“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是由人吸入外界的清氣,與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之氣相結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宗氣的生成關系著一身之氣的盛衰,肺的呼吸正常與否必將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與分布,也影響著肺對全身氣機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影響其“貫心脈”,行氣血的功能。氣血的盛衰影響著魄的功能[2]。若氣血不足,不能正常濡養(yǎng)神氣,魄神亦將虛衰。即氣血旺則魄神旺,氣血虛則魄神怯。
2.2 魄的生理功能
孔穎達在《十三經(jīng)注疏·左傳·昭公十年》認為魄 為“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指的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張景岳解釋道“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覺也”,更進一步揭示出“魄”不但與視、聞、哭、記憶等本能密切聯(lián)系,更是人體感知外物,感受外物刺激的基礎。
2.3 肺與魄功能關系
《靈樞·本神》說:“肺藏氣,氣舍魄?!狈沃鳉猓竞粑δ苷?,宗氣推動血脈運行有力,氣血旺盛,化生濡養(yǎng)精氣,精足則魄強。如此,魄才能反應靈,敏,耳聽鼻嗅口嚼功能如常。肺合皮毛、司衛(wèi)氣、主一身之表,魄反應最敏感的部位在體表位于毛發(fā)和皮膚,肺主一身之氣功能正常方能知痛癢,抵御外邪侵襲。故肺與魄在功能上密切聯(lián)系。
3.1 神志改變
魄為五神之一,《靈樞·本神》:“肺志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笨梢娖强墒艿狡咔榇碳ざl(fā)生神志改變,引起魄神受擾不安,輕者則失眠、煩躁、善太息;重者魄傷則魄散不安而發(fā)狂,旁若無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亦有”陰氣衰者為狂,陽氣衰者為癲”之說。《靈樞·本神》中有:“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庇衷唬骸爸疽庹撸杂?,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因而,魂充魄足,情志調和,則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反之則影響魄神。
3.2 形體改變
肺主氣藏魄,外合皮毛,故肺魄發(fā)生病變可引起呼吸不利,皮革焦,毛悴色夭等改變。肺魄功能正常發(fā)揮需要靠氣血濡養(yǎng),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靈樞·天年》曰:“八十歲,肺氣虛,魄離,故言善誤”。過度勞神,可導致肺魄虛衰,神衰日久及形,形體亦弱。又“魄”既屬沉降之濁陰,因此又常以之指稱糟粕(其義后來另造“粕”字表示)。中醫(yī)謂肛門為“魄門”,如《素問·五藏別論》:“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蓖醣⒃唬骸埃ㄆ情T)謂肛之門也?!眱韧ㄓ诜危试黄情T??梢姡瑲庋ト?,耗神及形,均可導致形體病變及與肺臟相關疾病。
肺魄異??梢砸鹑松裰旧虾托误w上的改變,形質神用,形神關系密切。針刺之要效,在于能夠調和人體的氣血,安定五臟。氣血充足、五臟安定,則肺魄功能正常,臨床可用針刺治療由肺魄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疾病。以下幾種雖為常見病癥,但有肺魄功能異常的特點,如:①因肺魄不安于體舍,感知過激,而引起的失眠,其表現(xiàn)以以夜寐輕淺、易寤或頻寤為特征;②因肺魄離于外,不能固攝體表,表現(xiàn)為體弱多汗、易感冒;③以多憂為特點情志改變,肺宣發(fā)肅降失常引起的肺系相關病癥。此外,還可用于治療耳聾[3]、便秘等。針灸治療以上疾病的過程中,從肺魄理論出發(fā),拓寬臨床思路,指導臨床選穴,在常規(guī)穴位處方的基礎上加以與肺魄相關的腧穴,如中府、肺俞等穴往往能夠起到較好療效。《靈樞·本神》曰:“凡刺之本,必先本于神”,神乃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神缺一不可,可從整體調人體的氣血五臟,調和五神神氣,從而達到安定肺魄的功效。
[1] 滕晶.中醫(yī)五神之魂魄要素探論[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12): 1924-1927.
[2] 王德煌.試論中醫(yī)魂魄學說的臨床意義[J].福建中醫(yī)藥,2003,34 (4):41-42.
[3] 趙晶晶,陳小寧.治聾不忘宣肺淺析[J].新中醫(yī),2009,41(3):114-115.
R245.31
A
1671-8194(2013)21-02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