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祥春
(山東省即墨市市北醫(yī)院,266200)
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多由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jīng)炎以及面部受風或著涼引起。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痙攣,導致神經(jīng)缺血、水腫而致病,亦可能與面部的病毒感染有關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主要原因是因為“正氣”相對虛于內,頭面部受風寒之邪侵襲所致。正如《諸病源候論》中所言:“偏風口歪是體虛受風,令口歪僻也?!憋L寒之邪侵襲人體,引起經(jīng)絡阻滯,氣血痹阻于經(jīng)脈之中,導致筋脈失養(yǎng)而使本病發(fā)生。風寒之邪內侵則是本病發(fā)生的直接病因。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但以20~45歲最為常見。男性較女性多見。
65例病例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18歲以下4例,18~60歲50例,60歲以上11例;病程最長者5個月,最短者1d;患病部位:左側36例,右側29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男20例,女15例,用穴位注射、溫熱按摩加中藥治療;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用常規(guī)針灸加中藥治療。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穴位注射、溫熱按摩:治療方法:患者仰臥位,頭下置一小枕,常規(guī)皮膚消毒,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進行穴位注射。選取患側太陽、大迎、地倉、頰車、迎香、四白、陽白、攢竹和健側合谷穴。注射時,6號針頭垂直刺入大迎穴皮下后,針頭向上向內稍傾斜,進針約2~3cm時透太陽,抽吸無回血即可注入藥物。從頰車進針透地倉、從迎香進針透四白、從陽白進針透攢竹。健側合谷取穴時,6號針頭垂直刺下。藥液采取浸潤式注射,逐步抽出注射器,每穴注射0.4~0.5m l,注畢后按壓穿刺點1min左右。15min后按摩上述穴位,以點揉為主,溫熱即可。每周1~2次,5次為1個療程。
2.中藥治療:①風寒型:多為晨起時發(fā)現(xiàn)一側口眼歪斜,說笑時更為明顯;不能皺眉,病側額紋減弱或消失,閉目露眼,鼻唇溝變淺,口角下移,流淚流涎,頰部存食,味覺減弱,舌淡紅,苔薄白,脈緩。治法:祛風散寒、養(yǎng)血通絡。牽正散合桂枝湯加減:桂枝9g,生麻黃9g,羌活12g,防風10g,當歸9g,川芎12g,白芍12g,僵蠶6g,全蝎9g,蜈蚣3條,白附子6g。②風熱型:除上型的表現(xiàn)外,還有耳周疼痛,舌前味覺減退,可伴咽干咽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法:祛風清熱、活血通絡。牽正散合葛根湯加減:全蝎9g,蜈蚣3條,白附子6g,菊花9g,白芷9g,葛根12g,當歸12g,赤芍、白芍各15g。③肝膽濕熱型:除有以上二型的癥狀外,還有耳內外及周圍皮膚劇痛,可見皰疹,伴有患眼干澀、頭暈等癥。舌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治法:清利肝膽、活血通絡。牽正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全蝎12g,白附子9g,僵蠶15g,當歸10g,赤芍、白芍各12g,龍膽草12g,黃芩12g,柴胡12g,茯苓10g,牛膝15g,菊花10g,青黛(包煎)10g。
療效標準:痊愈:雙側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蹙眉與閉眼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說話和歡笑時無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外觀大致正常,展眉、皺額、閉眼、聳鼻、鼓腮稍差或有不適感。好轉:雙側額紋與鼻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實,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歡笑時可見口角略不對稱。無效:經(jīng)2個療程治療后仍未達到上述指標。
治療結果:傳統(tǒng)針灸加中藥的對照組:痊愈20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3例,有效率90%;穴位注射、溫熱按摩加中藥治療組:痊愈31例,顯效3例,好轉1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
從本組治療實踐體會到以下因素與療效有關:①發(fā)病后治療時間與療效有關:發(fā)病后接受治療越早療效越好,拖延時間較長者療效相對較差。②病情輕重與療效有關:輕度患者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而重度患者則見效慢,療程長,治愈率低。③年齡與療效有關:本組觀察提示,年齡越輕效果越好。本組30歲以下者31例,均注射3~4次,且在20d內痊愈,而60歲以上的11例,均注射5~6次,25~30d方痊愈。治療組顯效的3例均為70歲以上,好轉的1例年齡為73歲。由此可見,治療時間、病情輕重及年齡與療效有密切關系 ,在治療中應充分估計到這些因素。
治療期間除面部穴位注射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局部腫脹、疼痛外,無其他明顯不適反應。
經(jīng)對比,得出穴位注射、溫熱按摩加中藥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見效迅速,效果顯著,療程短,治愈率高,副作用少,后遺癥少。本療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針灸加中藥治療。
維生素B1、維生素B12可以營養(yǎng)神經(jīng),配合中醫(yī)傳統(tǒng)穴位注射,效果顯著。太陽透大迎穴縱貫整個面部,陽白透攢竹穴強化太陽經(jīng)的氣血運行。“頭為諸陽之匯”,故該組穴位具有調節(jié)三陽經(jīng)氣血、疏通三陽經(jīng)脈之功效,再施以頰車透地倉增強調節(jié)疏通之力,使開合有度,樞機暢利,氣血充盈而祛風疏經(jīng),使弛緩的面肌筋膜受牽扯運動時,患側得到更多的氣血濡養(yǎng)。維生素B1、維生素B12可以營養(yǎng)神經(jīng),促使麻痹的神經(jīng)得以興奮,增強面肌纖維的收縮力,局部微循環(huán)得以改善。按摩作用于局部麻痹點,手法以點揉為主,可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使整個面部產(chǎn)生松弛感、溫熱感,“熱則祛寒”,消除攣縮,面癱則愈。本法在治療面癱中以間隔5~7d為佳,這是筆者多年的經(jīng)驗,機理可能與透刺穴位注射激活了抑制的面神經(jīng),在休息期間面神經(jīng)得以自行修復,面神經(jīng)恢復氣血充盈,面癱則愈。
另外,應注意生活規(guī)律,保持適當?shù)乃吆托菹?,避免過度勞累,避免酒甘厚味,避免局部遭受風寒之邪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