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艷
(吉林省洮南市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洮南 137100)
糖尿病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臨床價值探討
劉海艷
(吉林省洮南市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洮南 137100)
目的探討糖尿病患者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臨床價值的可行性。方法回顧分析筆者所在醫(yī)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間臨床收治確診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觀察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檢測水平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是觀察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指標,臨床聯合血糖檢測可對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臨床價值。
2型糖尿??;糖化血紅蛋白;臨床價值
臨床上糖尿病是一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的代謝內分泌疾病,它的特征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和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本病的病理生理為絕對或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從而導致一系列代謝紊亂,包括糖、蛋白質、脂肪、水及電解質。其嚴重的急性并發(fā)癥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長期的糖尿病可引起多個系統(tǒng)器官的慢性并發(fā)癥,導致功能障礙和衰竭,從而致殘或致死[1]。在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約有1.5億糖尿病患者,在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估計超過4千萬居世界第2位。臨床2型糖尿病患者約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且發(fā)病正趨向低齡化,現已成為發(fā)達國家中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如何對糖尿病及早防治,嚴格和持久地控制血糖,減少慢性并發(fā)癥,使患者體力接近正常,是臨床工作中的當務之急。本文回顧筆者所在醫(yī)院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體驗者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結果對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觀察組68例均為筆者所在醫(yī)院2008年6月至2021年6月間臨床收治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36~74歲;另選對照組68例,為筆者所在醫(yī)院同期門診健康體驗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4~70歲,均除外高血糖及糖尿病者。
1.2 檢測方法
在兩組患者中均空腹采集靜脈血2mL,應用肝素抗凝,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儀及配套試劑,嚴格按照標準操作來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另取空腹靜脈抽血2mL,分離血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在本文資料中兩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比較:觀察組68例,空腹血糖為(9.55±6.20)mmol/L,糖化血紅蛋白為(9.73± 3.52)%;對照組68例,空腹血糖為(4.78±0.85)mmol/L,糖化血紅蛋白為(4.35±0.96)%。其結果:觀察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檢測水平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目前在世界各國糖尿病患病率均有增加,但在各國、各地區(qū)也有明顯差異。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在全世界范圍內約有1.5億糖尿病患者,而在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估計超過4千萬,居世界第2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約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且發(fā)病正趨向低齡化?,F已成為發(fā)達國家中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目前眾多學者認為,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可發(fā)展為4個階段:①第1階段,遺傳易感性;②第2階段,胰島素抵抗和(或)高胰島素血癥;③第3階段,糖耐量減低,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均經過糖耐量減低階段;④第4階段,為臨床糖尿病,約每年有1%~5%的糖耐量減低發(fā)展成2型糖尿病。
臨床2型糖尿病患者,在輕度胰島素不足或抵抗時,都由于基礎胰島素分泌量和敏感性尚足以維持正常糖代謝,故空腹血糖一般正常,而在餐后血糖升高時,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敏感性下降,故出現餐后高血糖。若胰島素分泌量和敏感性中度不足時,空腹血糖可出現增高。隨著患者病情進展,糖原合成減少及分解增多進一步加重,也可導致嚴重高血糖,甚至發(fā)生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在臨床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并無明顯“三多一少”癥狀,常與出現各種并發(fā)癥時才能明確糖尿病的診斷。因此掌握糖尿病急性、慢性并發(fā)癥對診斷糖尿病相當重要。臨床常見急性并發(fā)癥有:①酮癥酸中毒。②糖尿病非酮癥高滲綜合征。③乳酸性酸中毒,臨床少見。常見慢性并發(fā)癥有:①糖尿病性心臟病。②糖尿病性血管病變。③糖尿病性腎臟病變。④眼部病變。⑤神經病變。⑥糖尿病足。⑦皮膚、肌肉、關節(jié)病變。⑧感染等并發(fā)癥。其糖尿病特點是慢性高血糖,伴隨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無效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可導致不同臟器的損傷、功能障礙和衰竭[2]。所以監(jiān)測血糖水平對糖尿病的診治是非常重要的。糖化血紅蛋白為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的氨基發(fā)生非酶催化反應的產物,有a、b、c三種,其中以糖化血紅蛋白最主要,其正常值為3%~6%。因體內紅細胞在循環(huán)中的壽命僅為120d左右,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反映患者近8~12周內總的血糖水平。血糖控制不良者其糖化血紅蛋白較正常人為高,且與血糖控制不良的程度呈正相關。實踐表明,臨床血糖水平越高,附著葡萄糖的血紅蛋白就越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也就越高[3]。本文兩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顯示,觀察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比較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并有顯著性差異(P<0.05)。
總之,筆者認為血糖已達標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應定期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而對血糖不穩(wěn)定或應用胰島素治療者更應每2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以便有效地控制病情。實踐表明,糖化血紅蛋白是觀察糖尿病的重要指標,臨床上聯合血糖檢測對糖尿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或血糖控制等均有重要臨床價值。
[1] 雷寒,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76-493.
[2] 王笠.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和臨床應用[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 2003,18(4):2.
[3] 潘長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義及實踐[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分冊,2003,23(4):228-229.
R587.1
B
1671-8194(2013)11-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