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林黛玉作為一位典范的女性形象,影響著200多年來每一位《紅樓夢》愛好者。她純美的精神,她與賈寶玉生死與共的愛情,他們所實踐過的愛情原則,她那閃耀著藝術魅力的優(yōu)美形象以及所含蘊的哲理與詩意,將與日月爭輝,與天地共存?!都t樓夢》林黛玉叛逆精神悲劇性格曹雪芹懷著深摯的愛意和悲憫的情懷,飽蘸著血與淚塑造出林黛玉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她是《紅樓夢》里一位富有詩情畫意和理想主意色彩的悲劇人物。二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她的悲劇命運灑下同情的淚水,為她的藝術魅力迷醉。
一、林黛玉的性格特點
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這種美閃爍在她的性格運動之中。羅丹在談及雕塑藝術時說過:“美,寓于運動之中。”文學形象也是如此。
人物性格只有具備多面性才能豐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的語言的抽象品”。
曹雪芹寫林黛玉的叛逆精神,總是從林黛玉多方面復雜的內心世界去描寫,形成了性格的多個側面。比如:敏感多疑、貴族情調、詩人氣質等等。然而,曹雪芹又不讓林黛玉的這些性格特征孤伶伶的停留在原地,而是既有主導性格的點滴滲透,又用多個性格側面將主導性格包圍,使形象更加立體化、更加生動。
《紅樓夢》里,林黛玉是敏感的,善嫉妒的和易傷感的。如周瑞家的送來了“兩支宮制堆紗新巧的假花”,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宮花的“新巧”,而是是否是別人“挑剩下的”,并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這體現了她強大的精神力量——叛逆。這種性格不是孤立的,林黛玉具有自虐傾向,越是寄人籬下,越是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越是在愛情上得不到希望,就越是要在這種反復自虐中,維護著一個女性的尊嚴。
林黛玉不像薛寶釵那樣世故,八面玲瓏,善于取悅于人。她對人是坦率真誠的。她在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別人。她對待紫鵑,親如姐妹,誠摯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學詩,寶釵譏她“得隴望蜀”,極為厭煩。當香菱向黛玉請教時,黛玉卻熱誠相待,并說:“既要做詩,你就拜我為師”,那么純真、透明如一股清泉使人倍感親切。
林黛玉才華橫溢,具有極其濃郁的詩人氣質。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作為她詩讖的《葬花辭》。這是林黛玉進入賈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嘆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喻,血淚作墨,如泣如訴,抒寫出了叛逆者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憤。它真實地展露出一個充滿痛苦和矛盾而又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出其獨立的人格和悲涼的結局。
二、林黛玉性格的愛情表現
寶黛愛情是具有現代文明的愛情。林黛玉是“情癡”,她為愛情而生,又為愛情而死。她對賈寶玉的愛,真誠,執(zhí)著,至死不渝。然而,他們的愛情又是封建社會不允許的,在逆境中發(fā)生、發(fā)展的,這種被壓抑的燃燒著的愛情,黛玉只能通過詩和哭來抒發(fā),來傾泄。她的淚不代表她的軟弱,而是體現了她的叛逆性格,是對封建社會的控訴。她來到人世,是為了“還淚”。當他們這種同生共命的愛情遭到致命的毀滅時,她便“焚稿”“絕?!?,以死相殉。這種愛情是多么得至誠至堅,感動天地,動人肺腑,震撼心靈!
黛玉追求的愛情,不僅僅是愛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平等。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為的是我的心!”她反對的不只是封建婚姻制度,更重要的是她厭惡整個混沌的封建社會。寶玉曾對史湘云說:“林姑娘從來不說這些混賬話,否則,我也要和她生分了?!边@意味著寶黛的愛情是以政治道路上的叛逆為基礎的。
從作者描寫寶黛的愛情意圖來看,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封建社會全面崩潰,必然衰亡的歷史趨勢。曹雪芹以寶黛的愛情為線索,賦予它更多的社會內容,因為愛情、婚姻、家庭密不可分,黛玉的愛情內涵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飽含更深的文化底蘊。
三、林黛玉的悲劇結局——為情而死
林黛玉的悲劇與她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密不可分。自從《紅樓夢》問世以來,林黛玉以清靈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特質,在精神生活領域被人倍加贊嘆、敬仰,但在世俗生活領域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孤獨無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性格特質的主要方面。林黛玉愛情和婚姻生活的成與敗,也都與她的孤獨境遇有關。
黛玉天賦極高,才情四溢,故易恃才傲物,招人嫉恨。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中,眾人得韻各自悄然思索,獨黛玉“或撫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幾個丫鬟們嘲笑”,待眾人已評畢,方才“提筆一揮而就,擲于眾人”,雖胸有成竹、風流別致,但這等有意賣弄之舉不由使人唏噓。相比之下,寶釵做詩中正平和、含蓄深厚。如此這般,賈府自賈母起都對寶釵漸生好感而對黛玉則頗多微詞。
就情感而言,寶黛都是賈寶玉擇偶的重點對象,但如果從家族利益角度出發(fā),王夫人以及其他賈府中的人則會首先考慮薛寶釵,因為其“德、才、貌”兼?zhèn)?,不僅能夠成為寶玉的賢內助,還有可能成為王熙鳳的繼任者,繼續(xù)維持著這個不死不活的大家族。同時,她的背后還有兩個大家族賈、薛的利益糾纏。選擇了她,更符合賈府的利益需求。而林黛玉不過是寄居在賈府的孤女,體弱多病,多愁善感,性格偏狹、尖酸刻薄。從當時的社會來看:林是不被社會認可的“病人”,雖為容貌、才情俱佳,也有賈母的關照,但是從家族長遠利益出發(fā),必然會遭到賈府的被淘汰。
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是自由戀愛,這些與封建禮教是沖突的,她不可能與賈寶玉有圓滿的結局。他們的情違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與整個封建主義相沖突。制造悲劇的不是賈母、元妃或王熙鳳某個或某幾個人,而是封建社會。司棋、芳官、四兒等先后做了愛情的犧牲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艱難的掙扎著,對幸福充滿著希望,但險惡的環(huán)境使她的幻想破滅了,眼淚也流盡了,終于懷抱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和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憤恨永遠地離開了塵世,離開了這個生她、養(yǎng)她又毀滅了她的世界,實現了她的誓言:“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曹雪芹用畢生的心血塑造了林黛玉這一唯美的人物形象,寧可忍痛讓黛玉死去,也不能讓這個渾濁的社會玷污這一天下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物。死亡可以終止生命,但無法將讀者心中林黛玉這一女性悲劇形象抹去,她將繼續(xù)閃耀在中國的文學殿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學愛好者對其進行研讀、模仿和崇拜。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
[2]周先慎.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研究之四——明清小說.
[3]論林黛玉.回家.
[4]張俊,沈治鈞.曹雪芹與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