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班級都會有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人們私下里稱之為“差生”或“后進生”?!安钌钡霓D(zhuǎn)化一直是老師們最費心思的工作,已經(jīng)有很多人在這方面作了比較詳細的理論剖析,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操作性不強,效果也不很理想。經(jīng)過長期觀察和思考,特別是近幾年把“差生”與“優(yōu)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對比后,我發(fā)現(xiàn)轉(zhuǎn)化“差生”是有竅門的,只要“差生”愿意學好,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訓練,是完全可以在短期內(nèi)轉(zhuǎn)化的。特別是化學這門學科,它雖然是理科,但有著很大的文科特點,內(nèi)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jié)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于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而每一道化學計算題,就是英語的一道閱讀理解題。事實確實是這樣,化學成績優(yōu)秀者,必定是準確記住了學過的每一種物質(zhì)典型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并能順利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理解并記住了幾個常用的解題方法和基本的實驗操作。而成績一直徘徊在六七十分,甚至為及格而發(fā)愁的“差生”,則肯定是在記的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對“差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安钌钡摹安睢笔菚簳r的,正因為他們現(xiàn)在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才更需要老師的幫助。更何況在一個學校里的“差生”,到了另一個學??赡芫褪莾?yōu)秀學生,乃至尖子生。把“差生”轉(zhuǎn)變成優(yōu)秀學生,正是一個教師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xiàn),也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必需做好的關鍵一步。下面就我的經(jīng)驗和學識,談幾點看法:
一、講清楚化學的學科特點,告訴“差生”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習方法
同時指導他先把最關鍵的知識在短期內(nèi)補上,使他能夠大致跟上現(xiàn)在的進度。我們不能只講一些什么復習呀、聽講呀、做作業(yè)呀、問老師呀……等大道理。面對化學沒有學好的“差生”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他這一科成績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幾個公式、概念沒記住,還是很重要的幾個基本解題方法不能熟練應用,或者是初中一些重點知識沒有理解透徹等等。像摩爾、物質(zhì)的量濃度、氧化還原反應,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離子議程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相關計算等,是高中階段出題的核心內(nèi)容,有一個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幾個弄不清楚,就可能淪為“并生”的行列。找準之后,先把關鍵的知識補上,補的時候要一對一地輔導學生學會自學,即自己找到相應的知識,自己鉆研,不明白的多問老師。這時,為了給學生以信心,老師的教學要做相應的配合,如:知道這幾個“差生”把某幾個知識點補上了,就適當?shù)蒯槍@幾個知識點來一次簡單的階段性測試,讓他們也嘗嘗及格和高分的喜悅。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證明他們已經(jīng)跟上了老師的教學進度。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悅比失敗的教訓更能激勵“差生”的進步。同時在輔導時一定要強調(diào)做題習慣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差生”做不好計算型化學題的原因除了相關的知識點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點是做題習慣不正確,不知道怎樣把已知條件進行轉(zhuǎn)化。如:以物質(zhì)的量為中心進行計算,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盡可能都換算成物質(zhì)的量,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聯(lián)系,最后設未知數(shù)列方程。這些最基本的做題習慣,幾乎所有的“差生”都沒有掌握。知識點和做題習慣,要雙管齊下,這是“差生”轉(zhuǎn)化的秘訣所在。
二、在課堂上多給“差生”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說題”
啟發(fā)引導他們分析題目中每一句話的含義,說出解題的思路。從“說題”入手,揭開試題的神秘面紗。教師說好課是講好課的前提,同樣,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鼓勵他們說題,是短期內(nèi)提高期成績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一招不只是對“差生”有益,幾乎對所有的學生都有益。“差生”的考試成績之所以差,大多是不會思考,面對一個題不知從何下手,有時雖然能寫兩步,但最終還是想偏了,結(jié)果得不到分,等考試后,老師一講,他們大都有頓悟感,“噢!原來是這樣! ”但大都只停留在這一聲感嘆上,以為聽懂了,就是會了。其實,你馬上讓他說一說解題思路.說一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他可能立馬就說不完全。隔幾天考試時,再把這道題拿來讓他做,他又是“似曾相識”,卻又做不出來,這就是“差生”的“一錯再錯現(xiàn)象?!罢f題”的最大功效是把學生的思維充分展示出來,把缺點也暴露出來,老師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當場輔導。輔導這一個,受益的是全班學生,在課堂上說題,一人說題眾人聽。其他人也能從中吸取教訓或開拓思維,若是連續(xù)提問,比一比看誰說的更有條理.看誰說的更簡練,還有一種競賽的氣氛。畢竟,這是從學生角度的思維,若是正確的,則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若不正確,可以當場糾正。解決一大部分學生的思維。
障礙。剛開始時,“差生”可能會用“不會”為理由逃避“說題”,這時老師一定不能讓他坐下,否則他永遠也無法走出“差生”的怪圈。他說不會,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實他是能說出一些的,只不過平時一直被無形的“差生”的陰影籠罩,會的也不自信了。這時可以換一種方式:就題目回答問題。老師當場引導他把題目最關鍵的部分回答出來,把一個題目分解成多個小問題,讓他一一回答,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做評判(這樣對已經(jīng)會了的同學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裁判,即使會了也會有興趣聽下去的)。如:題目中要求計算的是物質(zhì)的量濃度,就啟發(fā)他說出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定義。再問題目中關于溶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和溶液體積的敘述,然后再逐步引導他把答案說出來.這樣做可能會多浪費一些課堂時間.但是換來的是“差生”的勇氣和走出自卑的喜悅,還是值得的。全國特級教師、教育家魏書生之所以成功,恐怕有一半是得益于此,雖然他沒有明確提出“說題”這一名詞,但他的確是做了類似的工作,在“差生”的轉(zhuǎn)化上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