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情表》不僅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祖孫二人孤苦無依之狀而生悲憫之情,更似乎從“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和“臣之辛苦,皇天共鑒”中看到了一個痛苦糾結(jié),備受煎熬的作者形象。但我們在體會作者寫作此文的忐忑不安、忠孝難兩全的痛苦情境時,仍能感受作者在激烈的情緒之下的高度的理智和智慧,以文中的兩處轉(zhuǎn)折為例。
第二段中,李密歷述了朝廷對他的數(shù)次征召,讓人覺得朝廷對他簡直是有“三顧茅廬”的殷勤,這份恩寵和誠意,可不要不識抬舉。所以,李密很識抬舉地“欲奉詔奔馳”。但是,隨后緊接著出現(xiàn)轉(zhuǎn)折,“則(但是)劉病日篤”,我實在有出仕盡忠之心,但無奈前面說到的與我“相依為命”,對我有“撫養(yǎng)之恩”的老祖母又日益病重,盡忠與盡孝的“狼狽”痛苦,確實讓人讀來真切誠懇。
第三段中,作者又進一步表達自己原本就是個“求宦達”,有心于官場“不矜名節(jié)”之人,況且朝廷正好對“至微至賤”的我敞開了大門,所以,我是“想去”、“應該去”且“不敢不去”就官的。估計讀到這里,晉武帝是松了一口氣的,你能承認你曾經(jīng)做過官,現(xiàn)在朝廷不計前嫌垂憐于你,已經(jīng)是你的福分,你可不要不識好歹啊。但是,李密正在無可拒絕的情況下,又搬出了一個“但是”:“但(但是)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一處“但是”的白描讓老祖母“氣息奄奄、虛弱無比”的慘苦形象如在目前。越是到了完全沒有理由拒絕,不得不遠離的時候,老祖母的情況卻愈加嚴重、危急,我左右為難的心里就像有把鋸在心上拉扯,“我該怎么辦???”讀者幾乎能從字縫里聽到作者痛苦的哭喊呼號。
至高無上的天子要的是什么?是“率土之濱”的人們惟命是從,是忠臣,是順民;是我的“滴水之恩”甘當“涌泉相報”,甚至“生死以赴”;不許有忤逆,不許有欺瞞,否則你會死得很難看?;实圩羁粗氐氖悄愕摹爸翼槨?,而不會先體察民情在乎你的哭泣哀嚎。所以,李密此時要“逆”晉武帝的意“辭官不就”,就得先忠、先順、先誠。所以,作者先在第一段用“苦情”稍微濕潤了一下晉武帝的心,然后摸準了“忠”、“誠”、“順”的“圣意”后,歷數(shù)朝廷的征召,表示自己不是不明白朝廷對自己的深恩厚德;我曾經(jīng)侍奉過偽朝的事情也瞞不過您;我如今卑微的地位,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都掌握在您手里的情勢我也很清楚。確實,對朝廷我唯有“忠順”才能報效知遇甚至不殺之恩?!氨M忠”之情“陳述”得如此誠懇,天子根本無需懷疑的“忠順”,我之所以上此“陳情表”實在是情況緊急特殊。對朝廷的恩,我理當要報,表明我是個“知恩圖報”之人,那么,對老祖母病重,奄奄一息的事實又怎能罔顧呢?況且,我曾經(jīng)就是因為“孝行”而受到朝廷的稱賞,而“孝道”也正是您所提倡子民要奉行的啊。
因此,在情緒的最高峰來了兩處急轉(zhuǎn)直下的轉(zhuǎn)折,讓忠孝兩難的作者形象呼之欲出,深入人心。皇帝的疑慮消除了,了解了你“忠順”的誠意,那么做個順水人情也是可能的了:他的請求并非“忤逆”,實屬“迫不得已”,就準了他吧。
《陳情表》向以“以情動人”名世,但是本性暴戾,以篡位起家的晉武帝并非至情至性之人,不會隨便“感情”用事,所以,只以“情”“動”人,而不能以“理”“服”人,怎么可以輕易說服正怒其“不識抬舉、疑有二心”的晉武帝呢?這個“理”就是道理、是理智、是智慧。作者的確是有苦衷,但是讓人理解自己的苦衷,先要理解別人的“苦衷”。作者所以先要讓晉武帝明白,我并非無盡忠之心。然而,四個段落中卻都圍繞“盡孝”而來說,“悲苦命運,撫養(yǎng)之恩,要盡孝”;“征召之恩,欲‘奔馳’,但劉病日篤,要先盡孝”;“想做官,應做官,不敢不做官”,但是劉“氣息奄奄、人命危淺、命在旦夕”要先盡孝;“臣之辛苦,皇天共鑒,先盡孝實屬迫不得已”。雖然,全文近半數(shù)文字述“忠情”,但“孝”始終才是主線、暗線牢牢拴住了讀者的心。其邏輯之嚴密真可謂是“發(fā)乎情,止乎‘理’”,而其“將欲取之,必要予之”“欲拒還迎”的兩處轉(zhuǎn)折,更是作者的敘事智慧。
而作者最大的智慧體現(xiàn)在抓住了“孝”這個核心武器來大做文章。“辭官不就”可以有很多理由,但在“盡忠”方面,唯有“忠孝”二者為至情之一的“孝”可以與之抗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沒有任何其他原因,只因尚未盡奉養(yǎng)老祖母的孝義。而“孝道”恰是晉朝所推崇的國策,所以“盡孝”也正是順應國策的“盡忠”。更何況我也有妥協(xié):盡完孝必懷結(jié)草銜環(huán)之心速來盡忠。如此情理法的統(tǒng)一,讓晉武帝不得不“準如所請”。
“真情與理智”的高度統(tǒng)一成就了李密的心愿,也成就了文章的千古,也給了我們思考:在表達情感時,以理馭情并非情感不真切,而是為了把情感抒發(fā)得更恰如其分深入人心。而這正是我們那些喜歡無病膩吟的人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