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教材,入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絕大多數(shù)都是美文,即使像《山市》、《核舟記》這類文章,也值得學生仔細欣賞品味,但是現(xiàn)實中,語文課堂的文言文學習越來越乏味,美文無論怎么也“美”不起來,筆者認為美文更須語文味,教師要充當“廚師”將“好菜”烹飪讓學生仔細品嘗——“語文味”。
一、美文要巧譯
勿庸置疑,文言文的翻譯是必須的,只是在教學中,教師讓翻譯變的枯燥、機械(考試恐怕是罪魁禍首),學生只能是死記硬背,當然,許多教師運用文字學知識對重要的文言文字詞進行溯本求源,建立某種聯(lián)系這樣便于學生記憶,通過“成語”“論語”“詩詞”來幫助學生記憶和翻譯,對此,筆者不費筆墨展開了,但是對于具體的美文能否將整篇或整段的翻譯變得更有趣而活潑,其實完全是可以的,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不滿意學生逐句的翻譯,這樣會打破文章的語言美感,于是我讓學生以“an”為韻腳,進行創(chuàng)造性翻譯,試著將全文改成一首詩,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或小組合作或單兵奮戰(zhàn),將文章近乎完美的演繹出來了,下面摘錄兩首。
(一)
美麗的山川,
引得你我共談,
高高的山峰聳入云端,
澗底的溪水潺潺,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
四季的竹林青翠永不變,
清晨的霧靄已經(jīng)消散,
猿鳴鳥啼也不讓人心煩,
夕陽中的魚兒個個跳躍競歡,
這哪里是人間,
除了靈運,
還有誰與這美景相伴。
(二)
山川如此美麗,
你我的腳步不禁停駐,
山峰在云端若隱若現(xiàn),
澗底的溪水向遠方蜿蜒,
石壁間輝映著色彩斑斕,
更有青林翠竹常年相伴,
靜候清晨的薄霧消散,
猿鳥的鳴聲回響與耳畔,
夕陽的余暉雖然黯淡,
魚兒在水中個個尋歡,
這人間的仙境令人贊嘆,
靈運的閑情讓人驚羨。
筆者決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戲,每一個詞語的選擇學生都認真醞釀,之所以用“an”為韻腳也是教學之前的深思熟慮,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來品味雋永的美文,在活動中彰顯出“語文”的味道。每句話的翻譯學生都在用心雕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
二、美文巧背
大多數(shù)美文都是需要背誦的,也是學生較為反感的,于是筆者堅持使用韓軍老師的課堂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堂的45分鐘里背誦,決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比如筆者執(zhí)教《陋室銘》和《愛蓮說》這兩篇文言文里,先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一篇,然后在規(guī)定的時間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最準,每節(jié)課這都是必備環(huán)節(jié),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這種“賽背”的習慣,通過自由的比賽,不僅激發(fā)出學生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盡快進入課文中,同時,課堂結束時,一般都是小組集體賽背,讓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當然,筆者在教學不僅僅要求背得準,背得快,更要求學生背的“巧”,筆者總是讓速背成功的同學談一談“巧”在何處?學生在背《陋室銘》中指出文章是押韻的,找出韻腳,自然就好背了,學生在背《愛蓮說》時,文中按照大體是“菊、牡丹、蓮”的順序來行文的,并且在描寫蓮的品質(zhì)時,文章都是“否定句”,記住五個“不”就不會遺忘了。學生是聰明是“巧妙”的。許多學生都有自己背誦的“秘笈”,只要教師大膽放開,正確引導,“背誦”是可以玩出“花樣”,品出“語文味”的!可對《核舟記》這樣的文章學生該怎么樣背呢?其實一樣,還是先讓學生自己選擇愛背的段落,然后找出巧妙的方法,最后齊背,筆者在執(zhí)教此文時,對于最難背誦的三、四兩段時,學生指出只要堅持“從右到左”的原則就簡單了,應該說在背的時候,學生不僅僅是在記憶,更是一種深層的學習,只是這種學習需要教師巧妙的引導。
三、美文要巧“賞”
美文美在哪里,許多教師賞析了一遍又一遍,但是總是語焉不詳,用所謂的修辭手法或文論術語來填塞學生,正如孫紹振教授所批評的那樣。其實要賞析美文必須要打破文章的“和諧”,要進行“手術”,才能發(fā)現(xiàn)“美”在何處,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記承天寺夜游》時,在品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惫P者沒有直接賞析,而是先讓學生將這句話變成對偶句,多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出色,將原文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竹影似藻荇交橫。接著筆者讓學生說一說與原文相比,你喜歡哪一句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不一,有人說原句形式上不如改得好,有人說原句好,原句不僅比喻巧妙,而且將蘇軾步入中庭時因為月光皎潔而產(chǎn)生幻覺感寫出來了,更可貴的,這種幻覺作者沒有事先點明,而是有個逐步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這恰恰證明這種幻覺是如此“真實”,這更加反襯出月光的“皎潔”,學生在對比中,并不僅僅收獲了所謂“比喻”的妙處,更收獲“幻覺”作比這種精妙比喻的理解和分析。然而筆者仍不夠滿意,我說這樣分析非常到位,既然你們抓住“幻覺”這樣的關鍵詞,那蘇軾的原文其實可以刪除一個字,如果刪掉這個字,藝術效果更突出,學生的思維更加被激活了,原來蘇軾也可以挑戰(zhàn)???學生沉思一會,都齊聲說應該將“如”刪掉,筆者微笑的說:“東坡可以瞑目了!”學生哈哈大笑起來了!
四、美文要巧配詩畫
文言文教學要有文言的味道,不能太呆板,教師除了在教學語言增強文學性來感觸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也可以當添加一些文言上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比如筆者在教學《觀潮》時,在分析完錢塘江潮的“形聲色勢”特點后,讓學生像中國古典章回小說一樣,來一首——“以詩為證”,最好運用文中的語言,學生興趣高漲,幾分鐘后,學生就完成作品,有學生寫:銀線玉腰出海門,玉城雪嶺天際來。震撼激射聲似雷,吞天沃日勢如虹。在講述吳兒棄潮的片段時,更有學生主動請纓,賦詩一首,筆者摘錄如下:吳中健兒水中游(筆者換為走),手把彩旗弄潮頭,騰身百變競自由,旗尾不濕顯身手。應該這樣的教學活動,課堂才是靈動的,才是充滿“語文味”的。同樣美文也需美畫,用畫來填補想象,用畫來理解美景也是一種好方法,比如在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讓學生要為課文配插圖,畫這美景,學生認真地畫,但是都面露難色,當他們在絞盡腦汁畫好后,筆者讓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有了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說背景太明亮,因為這是在夜里,天色是灰暗的,于是文章背景設置的高明之處學生分析出來了:黑白對比——夜色下的白雪;有的同學說畫的中心不應該是湖心亭,而應該是作者的小船,更有聰明的學生這幅畫不應該有作者的小船,因為作者的小船是一芥只是作者的想象,這是虛寫。當學生說到這里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是進入文本了,對于這樣的發(fā)現(xiàn),筆者馬上抓住這樣的機會追問:為什么作者自己要融入其中呢?學生沉思后說:“作者融合入景色就是一種對山水的癡迷??!”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領悟出這篇文章的意蘊了。
人們常說:要有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美得眼睛,語文教學不僅需要一雙眼睛,同時需要“美”的智慧的頭腦來引導學生進入美的語文世界,更需要“巧妙”的手幫助學生品嘗鮮美的語文味!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