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課文”在語文學科的中作用,這是作為一位“教育者”應(yīng)該想弄明白的問題;如何有效地解讀好“課文”,這又是作為每一位“語文人”更想覓得的真經(jīng)。課文雖小,但我們不能小看。
一、“課文是個例子”,但又不同于“例題”
葉老對語文課文有一個著名的論斷,那就是“課文是個例子”。每門學科都有一個知識體系,語文也不例外,而在闡釋這個體系時,就免不了需要舉例來作釋或加以印證,這就如數(shù)學學科,每當交代一個公理或定理,或每當講述一種運算法則等時,無不是通過大量的例題來推導,來演示一樣,以此達到讓人明白其理,再達到能夠運用的目的。語文中的課文,也如其理。但,課文又有不同于數(shù)學中的“例題”之處。因為,數(shù)學中的例題有明確的“指向性”——可具體到某個知識點,“單一性”——一個例題只針對一個知識點;而課文卻具有極強的“模糊性”——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主觀性”——受教者的主觀認識的支配度很大,“寬泛性”——每篇課文雖小,但也都包括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閱讀思維的培養(yǎng)、語言表達的訓練、寫作能力的提高等所有的語文要素,可謂是“小課文而大世界”。但單就每一篇課文來說,它也同樣具有整個教材一般所具備的知識要素或能力要素,比如字、詞、句、語法、修辭、邏輯,聽、說、讀、寫等,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課文而大世界”。如何選擇取舍,如何安排節(jié)奏,如何設(shè)計情境,如何引導完成等,這都是需要在這看起來“小小的課文”上細心琢磨的。
二、課文是個劇本,是教師編導的憑借
在中小學階段,“語文”其實是個很籠統(tǒng)、模糊的概念,不像大學里所分出的漢語、文學、文學史、語言學等那樣,各有各的較完備的知識體系,而中小學的語文,其實就是“課文”匯編,沒有明顯的體系性,但又暗含著某些知識點、能力點構(gòu)成的似有非有、似無又有的“線”一樣。這,增加了把握它的難度,所以常常聽到語文老師抱怨“語文難教”,但又可給人帶來更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所以也常常聽到非語文老師閑聊“語文好教”。抱怨也罷,羨慕也罷,總之,“同課異構(gòu)”能在語文教學中最充分展示,語文課能上得比理科精彩,也全仗它的這一特點。既然它只是一條牽引風箏的線罷了,那何嘗不放得更開些呢?我們不妨把這“課文”當作一個劇本,以課堂為“舞臺”,以老師為“導演”,以學生為“演員”,讓我們進行著一場場的演出。
1.“劇本”需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便是課文的要旨
每一出戲劇,都將表現(xiàn)一個明確的主題,而對于課文來說,這個主題便是其要旨。但這個要旨,還不單單就是課文內(nèi)容的“主旨”(中心思想),或者還應(yīng)包括它應(yīng)積累到的基礎(chǔ)知識,還包括應(yīng)該得到訓練到的能力,還應(yīng)該包括可以借鑒到的學思的方法,還包括可以得到熏陶的情感與思想等。這相當于我們在分析課文之時,確定應(yīng)達到的“教學目標”,既有“知識與能力”,又有“過程與方法”,還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同的方面。這些方面選項很多,往往讓人一時“無從下手”,從而造成了針對不同的課文,會有不同的側(cè)重點,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認知與取舍角度。就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道理一樣。這便有了“同課異構(gòu)”的教學研討形式的產(chǎn)生。但這里面是不是就“大得無邊”“深得無底”了呢?本人認為也不是。因為,單就課堂的情境來說,能調(diào)動學生,創(chuàng)造情趣,就是好課堂;單就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來說,只要能達到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即為好方法;但單就這一篇文章來說,想當然地隨意而為,把握得就有可能會失了主次。既然選了此篇課文,那就該充分尊重對這篇文章的語言、內(nèi)容、情感、思想等的“基本要意”,在此基礎(chǔ)上再去創(chuàng)設(shè)課堂情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達到對能力的培養(yǎng),這才不失為最佳方案。否則就會鬧出作者本人聽不懂老師對自己文章的“賞析”,做不好高(中)考題中對自己文章而設(shè)的題目的笑話了。
2.“劇本”需要有連貫的情節(jié),這便是對課文解讀與設(shè)計
對課文的解讀過程,首先是設(shè)計課堂教學層次的過程。
每篇課文都可看作是一個“知識系統(tǒng)”,這在上面已作了分析。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梳理出一個頭緒或線索,來保持課堂教學中的進程并順暢,這是第一關(guān)。比如,作者及寫作背景有無需要介紹的必要;課文適不適合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要不要安排朗讀;基礎(chǔ)知識(字、詞等)有無需要強調(diào)并積累的;有無進行遷移拓展的必要;課堂準備采取何種模式或哪種為主的方法?!@是站在整篇課文的高度上去“構(gòu)思課堂”。
對課堂的解讀過程,其次還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過程。
對課文內(nèi)容的賞析,是課文解讀的重點——也是難點。既要讓學生能對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思想(或情感)精髓、構(gòu)思特色等有了然于心的認識,又要能使學生在賞析課文的過程中達到對思維、表達等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兩方面的自然融合,才是課文解讀中如何提出問題的原則遵循。就對課文的問題提出,如何做到“簡潔而有效”呢?是不是可以考慮到應(yīng)圍繞這些:(一)“表達了什么?”每篇課文首先是要“讀懂”,也即是讀過之后,要能說出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二)“寫了哪些?”主旨思想是建立在內(nèi)容之上,寫了哪些內(nèi)容,應(yīng)該是課文的主體,當是解讀時應(yīng)理清的思路;(三)“如何寫的?”行文上的特點,表達中的技巧,語言上的精彩等,這可視為每篇課文中最“個性化”的東西。以上這些,只是在就“一般”意義上來說,當然,還當考慮不同文體的特點有所不同,側(cè)重點也會有所區(qū)別。另外,講到對課文的問題設(shè)計,不能不提到教師的“取舍”能力——我們批判“滿堂灌”的課堂但也不贊賞“一問到底”的課堂,不是提出問題越多越好,哪些該問,哪些內(nèi)容該講,哪些可以不講,必須要有選擇,再到取舍。刪繁就簡,線索清晰,層層推進,可以當作一條原則吧。師者的有無經(jīng)驗,或者說教學的優(yōu)秀與否,這方面的能力表現(xiàn)尤其明顯?!@是站在整篇課文的高度上去“設(shè)計問題”。
3.“劇演”追求精彩效果,這便要對課文進行編導
老師的備課,其實應(yīng)相當于對一篇課文的“編劇”,完成之后,便可進行演出——課堂教學,這時,他又變成了“導演”這一角色,而學生就成了他的“演員”(老師自己也同時兼做演員),課堂就成了師生共同演出的“舞臺”。
圍繞著一篇篇課文,有序幕開啟的“導入”,有發(fā)展過程的“探究”,有時還有高潮時段的“即興抒情”,還有幕落之時的“課堂小結(jié)”。這盡在老師的安排、引導、指導下推進。有時會是單刀直入的講述,有時會是話外音式的旁白,有時會是先入為主式的老師的講解,有時會是自由交流的學生的質(zhì)疑,有時需要全神貫注地聽講,有時需要放松自如的討論,等等。師在指揮著,調(diào)控著,生在表演著,配合著。隨著一個一個問題的拋出,劇也一幕一幕往下演著,師生之間的互動就在這樣的氛圍中營造。課堂上的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完全在于師者對課文的把握與過程的設(shè)計,劇演得精彩與否,全在于對學生的調(diào)動情況如何。這,才是語文課堂的特色。
正確認識“課文”,很有必要——從課文中,積累語文功底;從課文中,享受文學快樂;從課文中,還可提高人生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