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農(nóng)歷的歲首,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最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西漢以來,春節(ji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此期間,人們會放下所有重要事務(wù),放松心情,會親訪友,且食且樂,恣意開懷,把萬眾狂歡的境界詮釋到極致。
◎歡天喜地舊習俗
春節(jié),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揭開序幕。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灶,體現(xiàn)了煙火紅塵最根本的內(nèi)涵——食。民以食為天,灶,關(guān)乎生計,關(guān)乎民愿,灶王爺?shù)某绺叩匚蛔匀粺o法撼動。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家家戶戶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民間對神的敬畏,并不全然是迷信,也是一種善良美德的期望。
傳統(tǒng)民俗中,臘月二十七、二十八這兩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氣,京城便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三十便是除夕。除夕,即“月窮歲盡”,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貼門神、貼春聯(lián)、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都是除夕夜的經(jīng)典節(jié)目,以除舊布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其歡慶熱鬧氣氛,正像清朝孔尚任 《甲午除夕》中所寫:“蕭疏白發(fā)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p>
◎載歌載舞迎新春
春節(jié)帶來一大堆繁文縟節(jié),人們卻不厭其煩。新年到來之際,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正像王安石《元日》里所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狈疟窨梢詣?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滿街祥瑞,喜氣洋洋。
新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則將事先準備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
明代詩人葉颙《巳酉新正》描述道:“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痹谔炖蕷馇宓男麓簳r節(jié),逛廟會是不可或缺的年俗。這是民間宗教儀式,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shù)表演,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除了廟會,民間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jié)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在以農(nóng)業(yè)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遠古人們認為火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chǎn)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后來逐漸成為規(guī)模盛大、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喜嘗美食過新年
新年期間,美食成為一大主題。最普遍的食物是年糕和餃子。年糕諧音“年高”,加上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為家家必備的應(yīng)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內(nèi)蒙古等地,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按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敖蛔印奔葱履昱c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jié)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吉祥如意。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