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健康發(fā)展與否關系到學生一生的發(fā)展。當前,大部分小學生物質生活需要已經得到了極大滿足,相比之下,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要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和關懷。有資料顯示,近年來小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抓好日常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并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
從學生方面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化及流動人口規(guī)模不斷增大,信息傳播方式的豐富發(fā)展,使當代小學生處在前所未有的新環(huán)境中。從教師方面說,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許多教師觀念跟不上時代要求,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學生心理活動規(guī)律,知識更新慢,教育方法陳舊,不能充分滿足當代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求,導致小學生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從學校方面說,有的學校在上級行政部門和家長及社會要“成績”的巨大壓力下,不得不將幾乎全部的資源用于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許多學校在過分重視學業(yè)成績的情況下,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從社會方面說,社會評價學校教育好壞的標準,僅僅局限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了多少,不太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從家庭方面來說,家庭的結構、家庭文化氛圍、監(jiān)護人的教養(yǎng)方式和對孩子的期待等,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事實上,小學生人格可塑性強,易于教育培養(yǎng),只要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能夠從實際出發(fā),有效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抓住時機,及時開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能夠得到改善,而且能健康發(fā)展。
1.加強學校環(huán)境建設是基礎
加強校園環(huán)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應在校園大環(huán)境建設上多下功夫,使操場、建筑物及文化體育設施整體搭配,和諧一致,要向學生展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既要符合審美要求,又要突出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學校應通過發(fā)揮校園文化載體作用和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關注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huán)境。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等風氣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對小學生來講,不一定能對“四風”所用詞匯理解透徹,但其情境和氛圍是可以感知的。風氣氛圍有強烈的暗示作用,小學生接受暗示性強,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也強。風氣的情境和氛圍是影響學生心理和品德成長與發(fā)展直接有效的因素,口頭說教顯得蒼白無力時,創(chuàng)設情境顯得十分重要。
2.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是保障
在家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建設方面,學校可以聯(lián)合居委會等社區(qū)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常識,讓家長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環(huán)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充滿歡樂和信心,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教師應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教師總是用是否尊重師長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品行,而教師很少用是否尊重學生來評定自己。很多教師高高在上,以為這樣管理班級更為有效。從學生心理發(fā)展角度講,這是相當有害的,一個懂得學生心理又掌握教育方法的教師,應該有陽光的理念、陽光的語言、陽光的表情,充分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等。第二,教師做事要公平。教師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成績好而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第三,教師要講誠信。教師說到的話一定要得體。教師的榜樣作用十分巨大,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匯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夸大或縮小,這些小事兒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4.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是根本
轉變教育觀念很難,有的教師不清楚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行為,不啟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一味加大學生課業(yè)負擔。一線教師教育觀念轉變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有直接的影響,教師要始終記住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使學生人格逐步完善的過程,學生情感的體驗、態(tài)度的形成、價值觀的確立等人格要素,都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的。
總之,作為教師,面對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應不遺余力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新觀念,不斷學習,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而不斷探索和實踐。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