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畫的學習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臨摹、寫生和創(chuàng)作,這幾乎是沿脈了幾千年的繪畫傳統。如今,我們依然沿著這條路子,進行百般創(chuàng)新。從作品的角度去分析畫之理于搜,筆之法于稿,從而剖析《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美學價值和精神。
“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于飾也”,是說畫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質,又要有相當的筆墨功夫。那么,如何尋得山川之質,如何練就得力的筆墨功夫呢?這就需要“搜盡奇峰打草稿”了?!八驯M奇峰打草稿”由苦瓜老人石濤提出,更是石濤的一幅得力之作,下面,我就著重從畫作方面對其所蘊含的美學精神進行一個簡單的淺析。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的重要性
此處說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重要性就是說寫生的重要性。不管是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還是苦瓜老人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于脫胎于山川也”都闡述了山水畫寫生之重要性?!八驯M奇峰打草稿”更是從根本上說明了要寫生,要多畫,要不斷地思考和總結。古往今來,凡是稍有成就的大家都離不開實實在在的真實世界,都要從自然中吸取精華,方能下筆如有神。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美學精神
《搜盡奇峰打草稿》是苦瓜老人在北京期間,從許多達官貴人那里看到了相當多的五代北宋時期名作而被深深打動之后所作的。這件作品是十分宏偉的“全景山水”,畫面一改他以前的風格,用獨特的皴擦和用筆,把復雜的萬水千山有條不紊的統一于畫面之中,縱橫交錯,高低起伏,營造出深度的空間感,使人不能不感嘆石濤的畫面組織能力和曠達的胸懷。層層勾、皴,再由淡而濃,反復擦、點,淡墨渲染。尤其是點,經由干、濕、濃、淡,反復疊加,至“密不透風”的程度。石濤善用點,是其一大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說“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寸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瓔珞連牽,點有空空闊闊、干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無一點。咦,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闭嬅骘@得蒼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提倡師造化
《搜盡奇峰打草稿》包含了幾個方面的美學精神。首先,上面我談到苦瓜老人是在京期間,深受五代北宋的作品影響,更深受郭熙“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的影響。那時候畫家們普遍深入大自然,探究自然的絕對真實。宋代的思想強調格物致知。石濤當然被其感染和打動,《搜盡奇峰打草稿》便是他與大自然的交涉和巡游中得來的,可見,“搜盡奇峰打草稿”首要美學精神是提倡師造化。從大自然中汲取筆墨精華,山川靈氣。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是來自內心情感的宣泄
《搜盡奇峰打草稿》為什么會有極高的美學價值,還在于它是石濤的得力心作。之前談到此幅作品一改往日的水墨淋漓,而用筆干皴較多,看似凌亂的交錯,卻完好的組織于畫面之中。這足以說明石濤不僅有很高的筆墨功夫,更在于他個人的造詣。這是他內心情感的宣泄,還要和他當時的經歷和心情相關聯。石濤非圣人,也喜好功名利祿,然而進京并沒有能如他所愿,當時的“四王”正統派對石濤那種粗獷、灑脫的作品或者不待見,或者喜好但并不推崇,石濤必定感到失落,況且,他始終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得到垂青。這些經歷必然導致石濤內心巨大的波動,情感復雜,只有用畫來加以宣泄和慰藉。之所以說道石濤的經歷,是因為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我們需要師造化,也需要個人的真實感受,情感的真切體驗。只有先能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畫若無情,必不感人?!端驯M奇峰打草稿》正是在情感和激情共同作用的基礎下,所迸發(fā)出來的扛鼎之作。她所體現的是奔放,是魄力,是一顆不受拘束,沒有牽絆的心。石濤在世俗藩籬中的掙扎,最終導致筆墨上的巨大變化,也提醒我們筆墨當隨時代,一個人萬不能一輩子守著一份成績,我們的經歷在變,心理在變,我們的用筆用情也定不能止步不前。許多時候,需要的就是大膽宣泄,破格創(chuàng)新。
(三)《搜盡奇峰打草稿》是心靈的歸一之作
人們常說,要有大海般的心胸,就是因為我們面對大自然的時候,所有的煩惱和不安統統都會消失,因為自然有包容一切 的胸懷。在《搜盡奇峰打草稿》中,沒有離奇的存在,就單單是皴擦點染,橫劈豎披,但呈現給觀者的卻是渾然厚重,萬山蔥郁。作者的感情也完完全全的融入用筆之中,這就是在面對自然時候,要有返璞歸真的空明的心。
大多數時候,需要靜靜地體悟,感受特別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寫生的時候總是力求尋找最能打動我們自身的景致的原因。但很少時候能夠真正做到身心合一。要搜盡奇峰打草稿,使客觀山川的形神與我們的主觀情思交融統一在一起,形成美的意象,然后加以物化,創(chuàng)造出山川的藝術形象來。
三、《搜盡奇峰打草稿》于我們的意義
《搜盡奇峰打草稿》不僅是一幅作品,而且是石濤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綱領,這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現在的藝術創(chuàng)作。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相當浮躁的,是充滿壓力的,不能夠像古人那般時時刻刻身處于大自然的庇護中。很多時候,內心情感豐富,卻沒有辦法一氣呵成,因為缺少歷練,缺少感受和體會?!端驯M奇峰打草稿》立足于繪畫洪流之中幾百年,還會更久,自有她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就初學山水畫而言,最大的意義莫過于時刻教導、提醒學者“師造化”的心態(tài),以自然為師,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美學造詣和修養(yǎng),用獨特的眼光去發(fā)現美的存在,去感受各種不同的美,萬千世界,造化百態(tài),僅用手中的畫筆還不夠,還需要一顆澄明的心,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方可有成。
【參考文獻】
[1]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劉墨.中國名畫家全集-石濤[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清]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4]郭熙,周遠斌.林泉高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