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美學的影響及引導,它屬于一種技術美學,是將技術與美學完美的融合。然而,攝影的美學分析過程似清似渾,它需要攝影者通過動手、思考、研究等活動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在電子時代,美學理論及實踐更需要人們利用自己的美學感受和實踐來形成新的攝影美學理論,這樣才能知道電子時代的攝影技術。
攝影的美學特征與本質融合在攝影的每個過程當中,從攝影師對生活的體驗與觀察,到將觀察到的事物記憶在腦海中進行加工整理,然后利用攝影技術將其中完美的景象表達出來,最終形成充滿美的攝影藝術作品。在整個過程中,攝影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美學對攝影藝術的影響及引導。
一、攝影技術中包含的美學內涵
美是人類在活動過程中領會的一種基礎精神體驗,它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之上的,而美的感覺則是人類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從本質上來講,美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而攝影技術的誕生則是人類科學發(fā)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科技發(fā)明,其有效的滿足了人類記錄客觀世界真實影像的欲望。正如攝影家馬蒂斯所說:“攝影足以提供現(xiàn)實事物最珍貴的記錄”。
由此看來,攝影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即為“真”。攝影不僅為人類留下了“真實永恒的瞬間”,同時還飽含著社會價值以及道德啟示等方面的信息,這是攝影藝術“善”的一面。而攝影藝術中所采用的視覺藝術表現(xiàn)式,通過營造視覺氛圍的方式為人們帶來身心上的愉悅,則是“美”的體現(xiàn)。由此看來,攝影藝術是融合了眾多美學特征與美學價值的結合體,其是形式美、自然美以及技術美的綜合體。從大部分攝影者的攝影角度來看,攝影屬于一種技術美學,是將技術與美學完美的融合,以此給人們美好的觀感。技術美學的典型代表,如喬布斯,其利用技術美學創(chuàng)造了蘋果的傳奇,同時也將技術的美感發(fā)揮到了極致,使得蘋果超越了普通電子產品的基本功能范疇,上升到了藝術層次。
而追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同樣可以在其中發(fā)現(xiàn)很多傳統(tǒng)的技術美,例如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品,其精湛工藝帶來美感也是技術美學帶來的震撼。由此看來,技術美學是將科學研究成果投入到生產實踐當中,實現(xiàn)的一種美學特征,屬于一種高層次的藝術研究形式。
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總是愿意將更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到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來,以達到實現(xiàn)藝術創(chuàng)新的目的。正是這種迅速發(fā)展的科技力量使得藝術家們在藝術世界中開拓出了一片新的空間。
二、攝影技術中的美學過程
(一)構思創(chuàng)作階段的美學感受
攝影創(chuàng)作與構思的階段是攝影師對已經成竹于胸的藝術形象通過對應的藝術心理指引之下,通過對客觀事物的體驗而創(chuàng)作出充滿美的藝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主觀藝術想象力在美學加工手段的作用下在攝影師的腦海中孕育出了一個全新的美學意象。其本質是攝影師自身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只是這種認識和體驗是利用美學形式來予以表達。因此,藝術作品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充滿了對生活體驗以及情感的真實美。
(二)意象物化階段的美學感受
意象物化,即攝影的記錄階段是攝影創(chuàng)作的決定性階段。在這個階段,攝影師運用攝影語言將構思完成的意象記錄成為具有美學特征和美學內涵的攝影藝術作品,其本質上屬于攝影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審美活動的表現(xiàn)。與其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相同,這同時也是攝影創(chuàng)作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記錄與物化的過程中需要攝影師借助照相機等攝影器材,在結合其對藝術想象與審美思維等的綜合作用下,讓成型于其心中的美學意向更加具體化、清晰化。同時,攝影師利用獨到的審美情趣,構造其具有獨特美感的攝影語言,最終將藝術形象記錄下來。
(三)攝影作品的鑒賞
經過物化之后的攝影藝術形象可以最終形成被人們所欣賞的攝影藝術作品。但是,從攝影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這還沒有完成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步,因為攝影作品創(chuàng)作的初衷是能夠讓其為觀眾所鑒賞。在該鑒賞的過程中,因為每個觀眾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態(tài)度都不同,他們會從自身的思想、情感認識、經歷等角度去解讀作品,這其實也是攝影藝術美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過程,對充分挖掘攝影作品潛在的美學特點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高攝影作品美學內涵的攝影技術
(一)提高攝影者對美的感悟和認識
當前國內攝影隊伍中長期存在著一種畏懼文化、輕視攝影美學理論的現(xiàn)象,認為“攝影美學理論只是耍嘴皮、裝時髦”、“攝影美學過于深奧,難以理解,望而生畏”。這些心理都讓攝影工作者采用急用先學的方式,學習一些實用的攝影技法以及創(chuàng)作手段。這種心理以及對攝影美學的認識讓攝影者的攝影作品不能得到質的提高。美學是一門自成體系、博大精深的藝術學科,在實踐和感悟過程中的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精通。但是,對大部分攝影工作者而言,并不要求精通美學,而是需要通過學習攝影美學來知道其攝影工作,提高攝影工作者的攝影“技術”,最終使得攝影者的美學修養(yǎng)得以提高。
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痹跀z影實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同一個場景當中,同一個時間段內,不同的攝影工作者所拍出的攝影作品完全不同。有的人平平淡淡,而有的則可以捕捉到精彩的瞬間。這里關鍵不是你沒有美,而是你缺乏美學修養(yǎng),對存在于眼前的美視而不見。
(二)掌握攝影藝術中美的具體特征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文化藝術也更加繁榮,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從內容到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美感,所以任何一種美學形式都不能被替代、取消。例如 ,雖然電影富有戲劇性,而且其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空間都更加自由,但是其不管怎樣都不能替代戲曲、話劇等藝術形式。這就是由于話劇與戲曲都具有其自身的審美特點和審美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具有獨特美學特征的藝術形式都將帶給觀眾獨具特色的美學魅力。
與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攝影屬于一門起步較晚的藝術形式,其不像詩歌、繪畫等古老的藝術形式,其在幾千年的實踐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美學特征,而且這些審美、特征以及表現(xiàn)規(guī)律都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攝影的美學分析過程似清似渾,它需要攝影者通過動手、思考、研究等活動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而這要求攝影工作者有清晰的美學追求。因此,攝影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應該對各種攝影對象的美學特征有一個清晰把握和認識,
(三)創(chuàng)新觀念,形成獨特風格
藝術創(chuàng)作最顧忌的一點就是雷同。標準化、似曾相識以及老路子的攝影作品是沒有任何審美價值以及美學特點的。在攝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只有那些具有鮮明的美學特征、標新立異的美學風格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攝影設備以及形成美學構想的先進技術不斷出現(xiàn),讓攝影工作變得似乎更加容易。但是,任何自動化、程序化以及傻瓜式攝影設備創(chuàng)作的攝影器材都不能替代那些經過美學思維與美學創(chuàng)造的攝影藝術作品。更加不能改變人們在長時間內形成的美學觀念,積累形成的美學理論。
現(xiàn)代攝影技術的確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方便的創(chuàng)造具有美的作品,尤其是在數(shù)字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自動化、微計算機圖像處理以及數(shù)字化處理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比以前更先進的設備。但是,在電子時代,美學理論及實踐更需要人們利用自己的美學感受和實踐來形成新的攝影美學理論,這樣才能知道電子時代的攝影技術。
【參考文獻】
[1]陶國平. 攝影技術的美學解讀[J]. 美術大觀, 2012(06):100
[2]許晨惟. 攝影藝術中的美學闡述[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2(02):168-169
[3]高玉啟. 論攝影技術與美學[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z1):214-216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