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摘 要]商品價格水平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溫度計”和整個市場運行情況的“晴雨表”,關系到人民生活、企業(yè)經營和社會穩(wěn)定的方方面面,因而受到政府、企業(yè)、百姓和學術界的關注。而稅收作為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到企業(yè)的實際收益,影響到整個社會供給的水平,進而影響到商品價格的波動。因此,企業(yè)的計稅行為,作為企業(yè)調整自身的稅收負擔和確保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就成為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文章依據經濟學中的價值規(guī)律理論,通過對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因素因子進行分解,構建企業(yè)計稅行為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實證計量模型,通過對所選取的39個行業(yè)的計量分析,在行業(yè)層面上研究了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影響。
[關鍵詞]企業(yè)計稅行為;商品價格;波動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4-0066-07
一、引 言
目前,我國正處在國際經濟危機沖擊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外夾擊之中,經濟發(fā)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已呈現(xiàn)出日趨復雜化的跡象,未來商品價格的走勢具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商品價格水平仍面臨較大的上行壓力。在嚴峻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保持中國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已成為我國政府追求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商品價格水平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溫度計”和整個市場運行情況的“晴雨表”,它一方面是綜合反映社會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經濟參數(shù),成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和實現(xiàn)經濟政策的重要工具,也成為調節(jié)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經濟杠桿,其波動直接影響到居民個人收入與消費、企業(yè)生產成本與收益以及政府財政收支等經濟活動;另一方面它又是綜合反映市場運行狀況的信號,成為市場發(fā)育程度和市場體系完善狀況的重要標志,也成為調節(jié)企業(yè)和居民經濟行為的“指示器”,其波動會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正是由于商品價格水平關系到人民生活、企業(yè)經營和社會穩(wěn)定的方方面面,因此更加受到政府、企業(yè)、百姓和學術界的關注。所以,深入分析我國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和形成機理,對促進中國經濟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稅收是商品價格的一個組成部分(目前,無論是價內稅還是價外稅,實際上都是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僅僅是針對稅收的課征方法不同而已)。因此,稅率的高低、稅目的范圍以及征納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等都會影響到企業(yè)的實際收益,影響到整個社會供給的水平,進而影響到商品價格的波動。于是,企業(yè)的計稅行為,作為企業(yè)調整自身的稅收負擔和確保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就成為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二、文獻綜述
關于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形成機理及與企業(yè)計稅行為相關性的研究,國內外的學者都進行過大量的研究與分析。
(一)國外企業(yè)計稅行為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研究文獻綜述
Tadahisa Koga(2004)[1]以71個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為樣本,研究結果表明以調整自身稅負為目的的企業(yè)計稅行為會對國內商品價格的波動產生傳遞效應。Auerbach(2005)[2]分析布什減稅政策對企業(yè)計稅行為的影響,這個分析出現(xiàn)了有趣的“副產品”——減稅的動態(tài)績效即可估計到的企業(yè)計稅行為變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在動態(tài)績效的減稅過程中,政府可以預測大約有多少稅收損失可以被商品價格的波動所補償。World Bank(2006)[3]用VECM模型進行的計量研究顯示,在基礎資源性商品的定價上,企業(yè)的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較為有限。Marco Rossi(2006)[4]研究發(fā)現(xiàn):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波動所產生的傳遞效應會持續(xù)一年甚至更久,且企業(yè)計稅行為對生產者物價指數(shù)的影響要大于對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的影響。GuellecVan Pottelsberghe(2007)[5]建立了一個研究稅收變動對經濟影響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稅制改革,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會通過企業(yè)計稅行為變化對商品價格的擾動表現(xiàn)出來。Edward(2007)[6]選取了1996年至2006年間的美國主要商品期貨的價格指數(shù)CRB,對企業(yè)計稅行為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者呈現(xiàn)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OECD(2008)[7]認為,企業(yè)的計稅行為對現(xiàn)貨商品價格影響的經驗證據是混合或模糊的,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企業(yè)計稅行為放大了商品價格波動的觀點。Newbery(2008)[8]進行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逐步發(fā)展,傳統(tǒng)用以影響商品定價的貿易政策的運用受到了很大的約束,而稅收政策的影響則逐步增強。稅收政策對企業(yè)計稅行為的影響會很快傳導到商品的定價上來,并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表現(xiàn)出來。GerltryHubbard(2008)[9]從實證角度出發(fā)分析了企業(yè)稅收負擔和物價水平的相關性。Ripple(2009)[10]用EGARCH模型進行的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企業(yè)的計稅行為與商品價格的波動具有密切的相關性。CulenGordon (2009)[11]構建了一個基本的經濟模型。模型研究了企業(yè)計稅行為變化所誘發(fā)的稅源變動對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
(二)國內企業(yè)計稅行為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研究文獻綜述
馬栓友(2006)建立了商品價格波動經濟運行模型,對我國商品價格的波動形態(tài)與宏觀經濟的長期運動趨勢、政府經濟政策的效應進行了分析,得出商品價格變動、經濟運行、財稅政策三者之間存在一種特定的規(guī)律,并伴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任壽根(2007)通過建立一個半開放經濟模型,分析了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動態(tài)機制。認為,就長期而言,稅收政策的變動會對消費者價格水平和生產者價格水平都產生顯著的影響,而其中生產者物價指數(shù)的彈性要大于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的彈性;而從短期來看,稅收政策的變化雖然對生產者物價指數(shù)和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都會產生影響,但影響程度各有不同,并且會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企業(yè)計稅行為的干擾。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2008)圍繞商品價格和企業(yè)投資、產出、稅收等經濟變量進行了一系列的計量分析,得出了企業(yè)投資增長是企業(yè)產出增加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是商品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而稅收政策變化所引發(fā)的企業(yè)計稅行為的變動則會導致商品價格波動的結論。夏杰長(2008)經統(tǒng)計檢驗發(fā)現(xiàn),企業(yè)的計稅行為與商品價格的波動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對比變化才是導致商品價格波動的基本因素。吳曉暉(2009)研究得到CPI與PPI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系,并且PPI變動一定會影響CPI的變動。李麗青(2009)運用ECM模型研究了企業(yè)稅收負擔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企業(yè)稅收負擔的增長是商品價格上升的重要原因,即企業(yè)以調整自身稅收負擔為目的的計稅行為就必然會擾動商品價格。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課題組(2009)回顧了中國企業(yè)稅收負擔的變化過程,分析了中國現(xiàn)行稅制稅負水平、稅收結構、主體稅種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對經濟增長和物價平穩(wěn)的影響。樊麗明(2010)運用VEC模型研究了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的干擾效應,認為企業(yè)的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是非隨機性的,并且存在時滯。吳秀波(2010)通過對物價波動的研究得到從長期來看,商品價格水平的波動與國內企業(yè)稅收負擔的變化趨勢是基本吻合的,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付伯穎(2010)研究認為企業(yè)稅收負擔變動與CPI的變化是非顯性的弱相關。
三、研究方法和模型
商品價格的波動通常是用商品價格的方差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以SD表示)來表示的。因為標準差可以反映商品價格變化的離散程度,標準差越大,就表示商品價格波動的幅度越大;反之,標準差越小,就表示商品價格波動的幅度越小。本文選擇生產者物價指數(shù)(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即PPI指數(shù)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從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研究PPI的變動情況將有助于判斷、分析商品價格的波動情況。
本文依據經濟學中的價值規(guī)律理論,通過對影響商品價格波動(Fluctuations in commodity prices,以FICP表示)的因素因子進行分解,構建企業(yè)計稅行為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實證計量模型,從信息不確定的視角研究商品價格波動與企業(yè)計稅行為的相關性。
假設商品價格波動的模型為:
根據傳統(tǒng)的價值規(guī)律理論,商品的價格基本上準確地反映了商品內在價值有用的所有相關信息,因此商品價格的波動體現(xiàn)了市場基本面的相關信息。來自市場基本面的信息不確定性會引起商品價格的波動,而非基本面的因素也能推動商品價格的波動,如政府的政策、企業(yè)的行為和市場的慣性,這三個方面因素會直接導致商品價格的波動,特別是非隨機性波動。這些所引發(fā)的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Non-random fluctuations in commodity prices,以NFICP表示)對于真實經濟也會產生顯著的反饋影響。
有鑒于此,在本文的理論模型中,我們將上述三個因素效應作為解釋變量,其中,政府的政策效應,我們主要考察的是稅收政策(Tax policy,以TP表示),因為稅收是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稅收政策的變化會直接引起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我們選取了稅率(Tax rate,以TR表示)和實際征收率(The actual levy rate,以ALR表示)作為替代指標;企業(yè)的行為效應,我們主要考察的是企業(yè)計稅行為(Tax act,以TA表示),由于企業(yè)計稅行為屬于定性指標,無法觀測,所以我們選取了可量化的替代指標——企業(yè)納稅額(The amount of tax,以AT表示)和經營成交率(Business turnover rate,以BTR表示)。因為企業(yè)的納稅額大、經營成交率高,就意味著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躍,也就說明企業(yè)對商品價格的認同,反之,則意味著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平淡,也就說明企業(yè)對商品價格的否定;市場的慣性效應,我們主要考察的是市場中由當前商品價格波動與滯后商品價格波動的相關性所導致的波動集群(Volatility clustering,以VC表示),即市場上商品價格波動存在著的漣漪效應,價 四、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擇、數(shù)據收集及變量測量說明
本文選取了2001年~2010年的PPI指數(shù)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從行業(yè)層面出發(fā),選擇PPI指數(shù)的調查產品所覆蓋的全部39個工業(yè)行業(yè)大類。每個行業(yè)隨機抽取100家企業(yè)作為分析樣本。鑒于數(shù)據的可獲得性以及規(guī)避數(shù)據自身波動性的要求, 本文所采集的數(shù)據均來自于全國稅收征管系統(tǒng)的SDMS數(shù)據庫,并對其產生的相關變量進行了對數(shù)化處理和單位根檢驗。其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不難發(fā)現(xiàn),lnSDc、lnALRc、lnATc和lnBTRc均為零階單整變量。lnSDc、lnATc和lnBTRc的顯著性均達到了1%;lnTRc在經過一階差分后顯著性也達到了1%,對lnTRc作一階差分處理,以DlnTRc表示;而lnALRc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于是,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模型就可以建立在消除了數(shù)據本身波動性的平穩(wěn)時間序列的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了。
(二)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效應因子的分解分析
1. 稅收政策因素效應分析
以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標準差lnSDc為因變量;以DlnTRc和lnALRc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由表2不難看出,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中,稅收政策的影響效應約為38.81%,其中,實際征收率在1%的水平下對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影響具有顯性正效應;而稅率對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影響則具有非顯性正效應。這就意味著,政府的稅收政策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具有明顯且有效的影響,但稅收政策并不是以平緩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為目的,因此,稅收政策對于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反應較為零碎和被動。而表2中的D.W值為0.3401遠小于2的狀況,則告訴我們,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中,稅收政策效應的殘差序列中的序列自相關情況不僅存在而且深重,還有可供提取的有用信息。
2. 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效應分析
將lnATc、lnBTRc和虛擬變量DV1、DV2、DV3加入到模型的解釋變量中,進行回歸分析。
由表3可以發(fā)現(xiàn),將lnATc、lnBTRc和虛擬變量DV1、DV2、DV3加入到模型的解釋變量中后,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中,稅收政策因素加上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的影響效應合計為54.99%,也就是說,在稅收政策的影響效應約為38.81%的前提下,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的影響效應約為16.18%。其中,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進行的檢驗,lnALRc、lnATc、lnBTRc和DV1、DV2、DV3的系數(shù)均獲得通過的狀況則告訴我們,實際征收率和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效應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為企業(yè)計稅行為可量化的替代指標——企業(yè)納稅額指標lnATc和經營成交率指標lnBTRc,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具有同向顯性影響效應,就是說,企業(yè)納稅額的增長和經營成交率的提高,會推動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增強;反之,則會抑制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使之趨緩。而在稅收政策的不確定性對企業(yè)計稅行為的影響方面,企業(yè)對政府自2004年1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關于改革現(xiàn)行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國發(fā)【2003】24號),調整出口退稅率的計稅行為反應,表現(xiàn)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方面為正效應;企業(yè)對政府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降低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的計稅行為反應,表現(xiàn)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方面為顯性負效應,即對商品價格的波動產生了較為明顯地抑制效應;企業(yè)對政府自2009年1月1日起實施《關于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70號),允許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或自制固定資產發(fā)生的進項稅額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計稅行為反應表現(xiàn)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方面為顯性正效應,即推動了商品價格的波動。同樣,表3中的D.W值為0.4489遠小于2的狀況,則說明,在殘差序列中的序列自相關情況依然存在,還有有用信息需要提取。
3. 市場慣性因素效應分析
將lnSDc-1、lnSDc-2和lnSDc-3加入到模型的解釋變量中,進行回歸分析。
由表4研究得出,將lnSDc-1、lnSDc-2和lnSDc-3加入到模型的解釋變量中后,在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中,稅收政策因素加上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和市場慣性因素的影響效應合計為83.17%,也就是說,在稅收政策的影響效應約為38.81%;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的影響效應約為16.18%的前提下,市場慣性因素的影響效應約為28.18%。其中,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進行的檢驗,lnATc、DV3和lnSDc-1、lnSDc-2的系數(shù)均獲得通過以及l(fā)nBTRc的系數(shù)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的狀況則告訴我們,市場慣性因素效應和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效應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具有較強的影響,而其中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具有同向顯性影響效應的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效應,與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的關聯(lián)尤為密切,具有極強的促發(fā)效應;至于市場慣性因素效應,其可量化的替代指標——lnSDc-1、lnSDc-2和lnSDc-3,不僅顯示出了明顯的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漣漪效應,還表現(xiàn)出了市場慣性效應逐步減弱的特征。表4中的D.W值為1.9701,與2的差值較小,也就意味著殘差序列基本上達到了平穩(wěn)時間序列的要求,殘差中已基本上不再存在具有解釋效用的信息,因此,模型也就不再存在自相關性。
(三)模型可靠性檢驗
對稅收政策因素效應加上企業(yè)計稅行為因素效應和市場慣性因素效應回歸分析結果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其結果如表5所示。
表5中ADF檢驗統(tǒng)計數(shù)據遠低于1%顯著性水平下臨界值的狀況顯示模型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的檢驗結果是平穩(wěn)的,即模型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已達到平穩(wěn)時間序列的要求,殘差中不再包含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其他影響因素,因此,模型是可靠的。
五、分析結論及相關建議
本文以2001年~2010年的PPI指數(shù)作為研究對象,從PPI指數(shù)的調查產品所覆蓋的全部39個工業(yè)行業(yè)層面出發(fā),采集了全國稅收征管系統(tǒng)的SDMS數(shù)據庫中的相關數(shù)據,并對其產生的相關變量進行了計量評估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分析結論;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主要分析結論
第一,就39個行業(yè)整體而言,稅收政策對商品價格的波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兩者之間呈現(xiàn)出顯性相關關系,具有較強的對應性。這就意味著,稅收政策的變化所引發(fā)的商品價格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非隨機性,可以說是稅收政策變化的必然結果。但是,我們尤其要關注的是,稅收政策通常并不對商品價格產生直接的影響,其對商品價格的調控效應主要通過企業(yè)的計稅行為來傳導。在市場經濟下,作為“經濟人”的企業(yè)會千方百計地通過計稅行為的改變來盡可能地彌補因稅收政策變化而導致的利潤減損,從而形成企業(yè)計稅行為的變動對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
第二,在39個行業(yè)中,剔除稅收政策變化因素,或者說,在稅收政策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企業(yè)單純的以調整自身的稅收負擔和確保利益最大化的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影響相對較小。這就使我們認識到,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的波動具有影響作用,但影響方向和大小程度應做具體分析,而不能盲目地認為企業(yè)稅負變化與商品價格的變化是同向的、線性的或對等的。
第三,對39個行業(yè)的計量估算發(fā)現(xiàn),商品價格波動存在著的漣漪效應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產生了較明顯的推動效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當在某一時期,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產生一個標準差的正沖擊時,會對商品價格波動的本身產生一個正向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正向的沖擊作用會慢慢的減弱,最后直至趨零。這表明商品價格的非隨機性波動會受到前期的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影響。這就意味著,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影響,一方面具有滯后和持續(xù)的效應;另一方面還具有推動和放大的功能。
(二)相關政策建議
上述結論表明,對于稅收政策變化影響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調控效應,企業(yè)計稅行為不僅具有傳導的功能,而且還具備放大的機制。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必須要注意對那些并不直接以商品價格某種形態(tài)的運行為目標,但卻對商品價格運行有很大影響的稅收政策研究。這些稅收政策法規(guī)雖不是以商品價格為其直接作用的對象,但其出臺實施卻會改變商品價格運行的環(huán)境,改變企業(yè)的投資行為,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生產或提供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成本水平,改變市場供求狀況,從而影響商品價格的波動。在這類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中,尤其要慎重考慮的是,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其效應的傳導和放大功能。
第二,企業(yè)必須正確評估政府稅收政策對整個社會供給的影響,在準確分析商品價格需求彈性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自身的計稅行為。目前我國執(zhí)行的稅種,分別歸屬于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和行為稅類等四大類。不同大類所包含稅種的形成機理是不同的,相應的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原理也是不同的,因此,憑主觀臆斷地講僅僅由于企業(yè)計稅行為的變化就必然導致商品價格相應的波動是不確切的。
第三,稅收政策是企業(yè)計稅行為產生和變化的基本因素,對影響商品價格波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稅收政策盡管能確定企業(yè)稅負是否可以轉嫁、轉嫁的數(shù)量、起點和終點,但卻不能決定稅負轉嫁的方向。稅負轉嫁的方向對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又是至關重要的,而能夠確定稅負轉嫁方向的則是企業(yè)的計稅行為。由此可見,從稅收角度看,它對商品價格的調節(jié)、控制作用是政府的稅收政策與企業(yè)的計稅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離開特定的企業(yè)計稅行為,稅收的調節(jié)作用可能是無效的,甚至是逆向的。這就會給稅收對商品價格的調節(jié)作用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使政府有時無法根據需要調節(jié)商品價格。
六、結 語
研究企業(yè)計稅行為對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影響,重點就是要分析企業(yè)計稅行為產生的影響機制以及所導致的商品價格波動的最終變化趨勢,從而探索和掌握商品價格非隨機性波動的變化規(guī)律,并因此而選擇適合我國現(xiàn)實經濟狀況的稅收政策,進而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化解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Tadahisa Koga.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funding on RD project of SMEs in consideration with MBNQA criteria[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4,30(1) :17-21.
[2] Auerbach. RD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Policy Modeling,2005,29:45-60.
[3]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06[EB/OL]. http://www.worldbank.org.
[4] Marco Rossi.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tax programs with heterogeneous objectives: A DEA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96(3):47-55.
[5] GuellecVan Pottelsberghe. Dat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ax program impacts[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7,31(3):84-98.
[6] Edward. RD intensity for innovative and adaptive purpose in overseas subsidiaries:Evidence from American multinational enterises[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7,23(1):31-45.
[7] OECD(經合組織).ENV-Linkages模型[R].(2008-c)分析結果。
[8] Newber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Linking poli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TIG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8,38(4):68-79.
[9] GerltryHubbard.Is a higher rate of tax credit a panacea for low levels of RD in disadvantaged regions? [J]. Research Policy,2008,38(1):19-25.
[10] Ripple. An ANP approach for project evaluation based on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9(3):35-42.
[11] CulenGordon.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9, 18(1):35-51.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