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經濟社會,藝術家的心態(tài)確實比較矛盾。藝術創(chuàng)造作為藝術家的勞動成果,需要得到社會的回饋,生產的產品肯定希望有消費的需求。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應以藝術家或者以藝術思想為主,而不是以市場為主,這一點關系要擺正。
當然,藝術家的作品,被市場所需要,肯定是會不斷生產、不斷創(chuàng)造,那個時候就進入到流通環(huán)節(jié),與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關系。從策展或者批評的角度,我關心的是藝術家自身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而不是因為有了市場再轉過來談創(chuàng)作。市場是受更大的一個環(huán)境的影響,不是藝術家所能控制的,需要整個經濟體制的政策調整才能解決。從這個角度來講,藝術家作為獨立創(chuàng)作的個體,所遭遇的困境也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資源。在困難時期更能顯示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也體現藝術家對自己藝術的把控能力,困難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如果說經濟好了再創(chuàng)作,經濟不好就不創(chuàng)作,藝術就變成投機了。
作為策展人,關注藝術從來不是因為市場好才關注,市場不好就不關注了。近幾年藝術行業(yè)受全球經濟影響遇冷,但絲毫沒有影響策展人對藝術家的關注。一方面,是藝術項目的減少。我去英國考察時,英政府、文化委員會對很多藝術項目都大幅削減。有些機構裁減人員,有些人則考慮轉行。項目減少、人員裁減、資金減少,都意味著整個世界的藝術領域受經濟影響。但就藝術行業(yè)運行體系而言,常規(guī)性的展覽和美術館活動,譬如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等,并不會受市場左右。藝術外在的東西是有周期性的,有起伏的。但是作為研究者或是研究、收藏、展覽美術的機構而言,就是常規(guī)的。不會起伏,只不過會減少開支。
另一方面,是人們的購買量降低。博覽會的成交額相比以往少很多,有些藝術家去年甚至一幅作品都沒有售出。市場處于緩和時期時,持觀望心態(tài)者居多,拍賣市場亦是如此。
從大環(huán)境來說,總體受經濟環(huán)境影響,這跟藝術狀態(tài)有關系。內在的,是藝術機構,包括藝術評論者對于藝術家的研究和關注,還是一如既往的,力度并不會減弱,反而加強。就我來講,更會關注整個藝術生態(tài)的發(fā)展,會更關注能夠經歷這樣一個外在藝術社會變化的結果。有些人,或者淘汰或者沉淀。之后,一些藝術家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創(chuàng)造性;有的市場不好了創(chuàng)造力就減弱了,或創(chuàng)作上長期停滯不前。真正的藝術家不會受外在影響,所以去年還是有很多藝術家做了很多展覽、很多作品,甚至也沒有市場,也還在繼續(xù),這個是最難的,也是我們最關心的。
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更要保持一個積極進取的學習態(tài)度,不管變化怎樣,都要學習、研究問題。
中央美院美術館做展覽不是基于市場的考慮,而是對生態(tài)和現象的觀察。到底青年人創(chuàng)作到了一個什么現象,什么狀態(tài),這個現象和狀態(tài)不能貼一個標簽說就是最好的藝術或者是代表了中國最優(yōu)秀的藝術,只能說我們從里邊選擇,我們來鼓勵甚至是一種支持。青年藝術肯定是在支持的情況下不斷發(fā)展,同時青年藝術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部分,肯定是在這個時期要有一些研究或者有一些觀察,為什么我們把它叫做考察報告?叫田野藝術生態(tài)的調查報告呢?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做展覽,不會打出很多的噱頭。雖然總的叫做未來,未來就意味著發(fā)展或者是鼓勵,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個未來,不意味著代表未來,也許其中有一些人隨著他的發(fā)展,最后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在未來占有很重要的藝術影響、藝術地位,但是這個東西只能是看自身發(fā)展,而不是靠外力。
此外,對青年藝術家的批評,不應是一個拔苗助長的過程。因為去掉了過多的商業(yè)利益,得到更多社會機構的支持,所以大家更愿意關注今天的青年藝術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支持,單靠幾個人或者幾個機構也形成不了關注面。
實際上人們還有一個錯覺,以為是因為去年做了青年藝術展好像青年藝術才被關注,其實青年藝術一直被大家關注,只不過是去年相對集中地出現了一些青年藝術家的展覽。大家都在做,就形成了熱點。就像中央美院每年都會挑選出本年度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作品,做一個“千里之行”展覽。現在也變成全國高校聯盟式的展覽,用策展的方式把本年度畢業(yè)的優(yōu)秀青年學生集中起來做展示、出版、巡回展,這個力度就是一個基礎。每年都有在做,并不是只有去年,這是一個大的背景。
經常多支持、多鼓勵青年藝術,要比批評、挖苦好得多。另外也要看到青年人存在的一些問題,這個支持不是讓他們感覺自身的藝術已經達到一個高峰或者是沒有再發(fā)展的余地了,不要有這個錯覺。應與青年藝術家做交流,交流是基于藝術的學習。
我們批評,是因為藝術過分地商業(yè)化。青年藝術家固定某個模式其實很危險,某種風格、樣式的作品被人們所喜歡,很多人來買,可能他以后就會只創(chuàng)作這種類型的作品。作品形成模式,像商標一樣,可能藝術家的思路會受阻,無法打開。僅為了市場需求而創(chuàng)作,這一點值得警惕。
實際上,很多藝術家還是處于變化、沒有規(guī)則的狀態(tài),作品跨界,不能被定位,這樣更能體現青年人對社會的反應和內心世界的表達,甚至有很快很強烈的反叛意識,對話意識甚至是挑戰(zhàn)意識。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一種憤憤不平的狀態(tài),但是青年人應該有斗志、有決心,要表現,我不表現誰表現呢?我不在年輕的時候做出這樣一個充滿激情、充滿熱情、充滿想象甚至充滿幻想的事,什么時候才做呢?到老了都該退休了,甚至沒有感覺才去做這個事肯定做不出來。人的創(chuàng)造力都是來自成長時期,也就是青年階段。
青年藝術家還是要有一個充分的自我意識和歷史意識的。作為生活在這個時期的青年人一定要做出屬于自己的藝術,敢于創(chuàng)造和表達。他們的挑戰(zhàn)在于學習更多的藝術表現,打破藝術門類的界線。中國的弊端就是大家學藝術只是限于一種方式,比如油畫系只做油畫,雕塑系只做雕塑,門類限制特別嚴重。但是在今天,一些藝術還是不能被歸類的,屬于綜合性。當然綜合性也有一個專長,在某些方面比較擅長,就看藝術家能不能拓展思路。
青年藝術家對藝術要有更多的理解,往往是人對藝術缺乏更多的理解。藝術是什么?通常有很多的看法和認識。現代藝術是一個不斷思考、反思所謂藝術的認識和觀點的狀態(tài)。
杜尚出現了,他說小便池是藝術,人們卻不這么認為,這里面就存在著巨大的觀念上的跨越。當下亦是如此,在正常生活里不是藝術的物,經過轉換之后,大家都認為它是藝術。譬如,農民種地就是一種日常的生產,沒有任何人認為這是藝術。但是汪建偉就租地一年,在這期間種莊稼,通過這個方式去體會、研究中國的農業(yè)生產體系,超出日常種地賣莊稼、賣糧食的目的,這個過程就變成具有觀念性的。
同時青年人應勤于思考,有觀點的獨立表達藝術。去年確實很密集地接觸了很多青年藝術家、藝術作品,包括展覽,也注意到很多人都在思考,青年藝術家困惑接下來該怎么辦?“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前面有發(fā)展模式化或者是范例式的藝術,后面又有一大批青年。
每年都不斷地有人從學校、社會進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年輕藝術家必須努力和堅持,堅持并不單指學習技法的過程,還要思考問題,并有觀點的呈現、表達。表現手法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甚至超現實性的,觀念隨著藝術家的不斷成長而產生變化。觀念,是基于對問題的思考。比如有人認為線條是形式的東西,但是線條也可以和人的心理發(fā)生關聯,或者也可以構成一個主體。
雕塑是什么?人家說雕塑就是用材料通過雕和塑、切割,甚至焊接形成的一個形體,占有空間的立體的東西。但美國有位藝術家,把文字寫在墻上,寫在地上,稱之為雕塑。怎么理解,不能說那是一個廣告牌或者是一句口號,恰恰是他把文字作為材料、媒介放在空間載體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一個空間的東西,這個時候會發(fā)現原來他對雕塑的理解是這樣的。當然前提是要有一個概念的認識。一方面,藝術家要從藝術史的形式上來研究、拓展、觀察。另一方面,藝術家要進入整個社會狀態(tài)發(fā)展里找到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其實我們有時候會注意到,包括從去年做的很多展覽不難發(fā)現,很多青年藝術家還是缺少對整個社會的關注。很多尖銳的問題,很多有意義的問題或者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能不能把這些轉變成藝術表現的對象,做成項目。表現方式可以多樣,記錄、行為、對話、參與互動甚至裝置都可以,關鍵是有沒有一個訴求點,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東西在于轉換,根本來講是通過自我的方式來轉換,使人們突然產生興趣或者是疑問,怎么回事???這是藝術嗎?當人們說這個話的時候,目的已經達到了,追求的目標就實現了。藝術最終來講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把自我的狀態(tài)、情感、想法通過藝術方式表現和表達出來,讓人們看到、分享、理解、討論,這就是藝術的功能。
我們說審美是藝術的功能,寓教于樂也好,就在于此。所以問一句藝術起什么作用?藝術家對這個問題再進行思考就會作出很多不一樣的回答。如果藝術僅是裝飾或者就是為了賣錢,這個問題就變得很簡單了。恰恰是無論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的思考,藝術家做的東西就有意義得多了。中國缺少把整個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作為藝術對象這一類,把整個中國現代化、城市化,整個社會的現象都作為藝術對象和背景,就有意義了。但是要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點,用自己的方式,這是難處。因為有難處,人們才把他們稱為藝術家,而沒有把他們歸為社會工作者,也沒有叫做哲學家或者經濟學家。因為是藝術家,所以他們就是要找無法歸類的東西,找無法歸類的方式,這恰恰是藝術的魅力。
年輕藝術家應沉淀下來,積極創(chuàng)作,積極思考,不要太浮躁,也不要受外界因素過多的影響。學習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追逐流行,追逐別人做過的事情,而是學習別人的方法,啟發(fā)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