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復習這一課,無非要梳理一下課本的內容,然后進行逐條講解。教師講解的時間長,學生活動的時間短,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一測驗,表明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不好。窮則思變,這一次,我想改變一下上課的方式。我醞釀要上一節(jié)體現新課程學習理念的課。
如何把老師講解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角色。新課程學習的理念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與其把真理告訴學生,不如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真理。在探究、發(fā)現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學生自然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那么,如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呢?
第一步,就是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教會他們去讀社會生活這本“無字書”。
傳統(tǒng)教法的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把學生的眼光局限在課本,要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而對社會生活這本內容無比豐富無字書卻置之不理。而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要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庇谑俏蚁朕k法把學生的眼光引到社會生活這本“無字書”上。
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先預習一下這一章節(jié),然后把全班學生分為采訪攝影組、問卷調查組,資料準備組等幾個小組。以“你了解幾種投資方式?如果你有20萬,你會采取哪種投資方式?”為題,讓他們對校園師生和自己的父母進行隨機采訪。在采訪調查的過程中,學生既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又充分認識到《投資的選擇》這一章節(jié)和社會生活中的緊密結合。經過調查,他們發(fā)現了公民投資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還發(fā)現了相當一批人對投資的認識還比較片面。
接下來,我讓他們精選幾個鏡頭錄成視頻,并讓他們自己配上總結陳詞。為了擬定采訪提綱,他們已經把課本內容翻了一個遍;為了寫這個總結,他們又到處翻查資料。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就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不少東西。
上課時,我就把這個視頻片斷作為本課的導入。這一招很見效。精彩的視頻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目光,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興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由他們親身實踐所得來的知識,比起以前他們聽到的東西,讓他們感受更真切、記得更牢固。
學生的興趣雖然被調動起來了,但他們所獲得的知識還屬于感知的層次,如何把他們的認識導向更深的層次?
第二步,就是組織活動教學,精心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與爭辯。
首先,學生觀看他們自己制作的視頻時,氣氛已經輕松下來,不時聽到他們陣陣的笑聲。這時,我適時地拋出問題: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選擇的投資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你自己覺得哪種投資方式最好呢?接下來就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假如廖老師現在因購買彩票得了20萬元人民幣,你會建議她進行哪種投資?
為了更好地營造爭辯的氣氛,我聯(lián)想到電視節(jié)目中用顏色來劃分陣營的做法。于是我用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卡片為標記,把全班分為四個陣營,分別扮演債券經紀人、保險推銷人員、儲蓄顧問、資深股民。學生漸漸融入到這個角色扮演的游戲中,他們思維逐漸變得活躍起來:站在各自的立場,他們既要大力宣揚本方的優(yōu)勢,又要想方設法來批駁別人。他們的表演也可謂精彩紛呈:有的妙語連珠,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幽默風趣,有的一針見血……在這期間,學生充分合作,發(fā)揮敏銳的口才和多向的思維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競標行動。比如在問到資深股民炒哪些股時,一個個競相發(fā)言,提到了長江實業(yè)、深圳A股等許多赫赫有名的績優(yōu)股。還對炒股心得娓娓道來。如股票價格等于銀行利息率除以預期股息。作為股東可以獲得股息和紅利。對待盈虧要有科學的心態(tài)等等。真的令在座師生們大開眼界。
在這期間,教師在其中忠實地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不時拋出了一些帶有思考意義的問題。比如:“自三月份以來,在銀行利率持續(xù)下調的同時,物價出現了上漲,這是否會打擊人們儲蓄的積極性?”“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會不會導致私有化”等等。這一個個問題穿插其中,并不顯得突兀,反而恰到好處地把把討論導向深化。
課堂上不時響起了掌聲,聽課的老師也被感染,不時點頭表示贊賞。
在活動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斷去質疑、探究、發(fā)現,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進行的是一種自我教育,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課本的知識。
接下來,就是趁熱打鐵,由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以便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掌握本課的知識。
第三步:教師對全課內容進行總結。
我先是充分肯定了學生今天的精彩表演,并以“保守型投資”、“穩(wěn)重型投資”、“激進型投資”三種投資計劃書的形式對學生的分析進行了總結,又以多張幻燈片的形式對相關重點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復習,再進行簡單的課堂測試。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都能很快地答出問題。這表明這節(jié)課的效果是不錯的。學生們意猶未盡,都說以后還想再上這樣的課。
課后,從聽課老師的反映來看,他們普遍認為這是適應新課改的課型,能緊緊結合學生的實際,以社會生活為切入點,做到了情趣、生活與知識的融合,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但我知道,這節(jié)課還處于探索階段,還相當稚嫩,其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還可放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權,等等。但由這節(jié)課引發(fā)的思考卻是多方面的。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如何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養(yǎng)?還有待我去進一步思考與探索。但愿我這篇小文章也能給同行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