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CSSCI數(shù)據(jù)庫,采用知識圖譜理論與方法,可視化展示2001-2011年我國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熱點、主題演化、研究方法演化。結果表明:(1)研究熱點集中在: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電子政務、服務型政府、政府職能、和諧社會、民族與宗教、地方行政、體制改革、村民自治九個領域;(2)研究主題由理論政策研究向實踐性研究轉變,且呈現(xiàn)出多角度、多領域的特點;(3)研究方法的種類持續(xù)增加,定量研究方法越來越得到關注。
〔關鍵詞〕知識圖譜;行政管理;研究熱點;主題演化;方法演化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2-0095-06
自1973年3月,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xiàn)在需要補課”[1]后,行政管理學開始真正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得到了重視和發(fā)展。為了幫助學界同仁把握行政管理學發(fā)展狀況,我國學者先后撰寫了一些研究行政管理學進展的成果。這些成果大體可以分為4類:
(1)基于學者學術經(jīng)驗視角的研究進展成果
張康之[2]從行政學歷史入手,回顧行政學的前史,在此基礎上對我國行政學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概括和展望,并指出了我國行政管理學的努力方向。許淑萍[3]在對行政管理學科的前身、發(fā)展有著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對我國21世紀的行政管理學的內容、研究方法、理論體系的發(fā)展趨勢做出概括和總結。
(2)基于單一期刊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的研究進展成果
姜春林等[4]以《中國行政管理》1998-2009年的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對其載文量基本情況、研究主體和研究主題3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張春博[5]等以《公共行政管理評論(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為數(shù)據(jù)源,選取1975-2008年間期刊研究型文獻,使用引文分析找出前50名高被引作者,運用可視化軟件繪制出作者共被引圖譜,展示了公共行政領域的主要學術流派,驗證了學科領域的研究是隨著范式研究轉移的軌跡更迭交替。
(3)基于多種期刊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的研究進展成果
董建新[6]等對2000-2004年上半年間5種學術期刊上的研究論文為對象,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呈現(xiàn)出行政管理學方法論的發(fā)展概貌,并且與國外同期方法論研究進行了比較分析。何艷玲[7]以1995-2005年間的《中國行政管理》、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04-2005年間的《公共管理學報》、《公共管理評論》,以及1995-2005年間《政治學研究》、《中國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報》中的行政學論文為數(shù)據(jù)源,對擬定的10個評價指標(論文出處、論文發(fā)表年份、作者單位、研究主題等)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得出關于中國行政學研究存在危機的反思。
(4)基于學位論文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的研究進展成果
董建新[8]等以1998-2007年行政管理科學學位碩士論文為數(shù)據(jù)源,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對研究主題、研究階段、研究導向等8個指標進行分析,從研究狀況、發(fā)展趨勢和存在問題三個方面透視整個中國行政管理專業(yè)的的學術狀況。
以上研究都對學界同仁了解行政管理學科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但從前述可知,基于學者學術經(jīng)驗視角的行政管理學研究進展成果明顯較少,主要是學者學術經(jīng)驗視角過于主觀,不容易得到學界認可,所以在學科研究進展的研究中很少選用該方法。在行政管理學研究進展的成果中,基于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的研究使用較為普遍,是主流的研究視角,這主要是因為它是基于客觀數(shù)據(jù)的對行政管理學實際研究現(xiàn)狀的真實反映,較容易得到學術同行的認同。
基于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的行政管理學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了文獻計量學、內容分析法、數(shù)據(jù)描述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除個別文獻采用可視化方法外,大部分研究采用數(shù)據(jù)、表格的簡單羅列展示相關數(shù)據(jù),并從學科的熱點、主題、方法論、作者等角度研究了行政管理學。
本文以行政管理學科2001-2011年間CSSCI收錄的全部核心期刊論文作為客觀數(shù)據(jù)源,使用知識圖譜的可視化研究方法,分析了行政管理學學科熱點、主題和方法的演化。
知識圖譜結合了信息可視化、科學(文獻、信息)計量等多個領域的理論與方法,用圖形來展示學科(領域)的研究概貌[9-12]。近年來,知識圖譜開始得到較多學科領域學者的關注,用于發(fā)掘研究熱點,觀察學科發(fā)展等。繪制知識圖譜的軟件很多,本文采用Netdraw和Citespace II[13]。
以CSSCI為數(shù)據(jù)源,將行政管理學科在2001-2011年間的所有研究文獻共10 991篇作為來源數(shù)據(jù),將數(shù)據(jù)處理后導入可視化軟件中進行分析。
2研究領域與主題分析
對文獻信息進行處理,經(jīng)統(tǒng)計,共得關鍵詞17 368個,其中,出現(xiàn)頻次大于90的高頻關鍵詞共有20個,如表1所示:表12001-2011年行政管理學科高頻關鍵詞
圓圈代表的是關鍵詞頻次的高低,圓圈越大,頻次越高,反之則越低。圓圈外層的圓環(huán)粗細表示中心性大小,中心性大的節(jié)點代表核心節(jié)點,在節(jié)點的溝通中起到樞紐作用。節(jié)點之間線條的粗細,代表節(jié)點之間連接關系的緊密程度(詳見圖1)。
結合圖1與關鍵詞共現(xiàn)數(shù)據(jù)分析,將我國行政管理的研究熱點主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是中心性和頻率都很高的核心節(jié)點,這兩個主題之間有很強的關聯(lián)。以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同時作為主題的研究,以概念劃分、學科范式的關系辨析為主。行政管理領域主要研究主題有:(1)理論研究,涉及學科的基本原理,學科發(fā)展相關問題;(2)行政改革研究,主要以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展開研究;(3)行政方法研究,集中在電子政務,依法行政問題;(4)服務型政府相關研究,屬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交叉主題。
公共管理研究主題集中在公共服務、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3個方面。其中,新公共管理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到新公共管理的轉變,是熱點研究主題。同時,這種轉變帶來的政府管理思路、方法、制度的變革,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相關現(xiàn)狀、對策、問題研究。
2.2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這一節(jié)點頻次最高,可見其熱門程度。電子政務與政府信息化密切相關,在政府轉型中電子政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電子政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網(wǎng)站建設和應用;政府信息安全;政府信息資源的組織和共享;電子政務與公共服務相關研究;電子政務與服務型政府的相關研究。此外,由于電子政務的建設本身存在風險,所以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研究也是熱點主題。
2.3服務型政府
我國正經(jīng)歷一場以政府治理模式為中心的改革,政府由傳統(tǒng)的管治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因此對于服務型政府的研究得到學界關注。服務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11圖1行政管理研究熱點知識圖譜11
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實現(xiàn)著服務職能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14]。
服務型政府的一系列研究主題集中在:以服務型政府為目標的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研究;關于政府再造、建立有效評估體系的研究;以電子政務為主的研究;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的相互關系研究。
以上研究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說明關于服務型政府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背后是對行政管理思想和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深入探究。
2.4政府職能
“政府職能”是一個中心性和頻率都很高的節(jié)點,說明這一研究主題不僅是研究熱點,與其他主題也存在密切聯(lián)系,如政府職能和服務型政府的聯(lián)系就十分緊密。
政府職能屬于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職能領域,主要研究主題有:(1)公共服務理念對政府職能的影響,以及帶來的政府職能改革;(2)政府職能的轉變與和諧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3)社會管理領域中的政府職能問題;(4)市場經(jīng)濟、經(jīng)濟全球化環(huán)境下的政府職能轉變。
2.5和諧社會
自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后,“和諧社會”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這些年來一直是行政管理學的研究熱點。但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和諧社會是行政管理學科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派生領域,與其他研究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
與和諧社會相關的主題有:(1)政府廉政問題研究,廉政與和諧社會相互為條件、互為基礎、互為保障,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廉政問題也涉及到黨內和諧,黨群關系和諧的研究;(2)民族關系的研究,民族關系和諧研究是社會和諧研究的一部分,同時,和諧的民族關系也是推進社會和諧的基礎與動力;(3)公共治理與和諧關系研究,從公共服務、公共經(jīng)濟管理、公共制度和公共行政幾方面來看,公共治理都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反腐倡廉也是公共治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4)和諧社會與依法行政研究,和諧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法制社會,因此依法行政也是和諧社會中政治和諧的重要部分。
2.6民族與宗教
由圖1可見,“宗教工作”、“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是3個直接相連的中心節(jié)點,共同構成了民族與宗教這一研究領域的聚類。
宗教工作研究集中在我國宗教政策、宗教觀、宗教事務以及地方宗教工作幾個方面。
民族工作研究包括以下幾個主題:民族團結問題、多方面民族問題(如西藏民族問題、基層民族問題)、鄧小平民族理論研究、民族關系研究、民族區(qū)域自治和城市少數(shù)民族工作問題研究。
民族政策研究集中在:(1)民族政策研究,包括歷史民族政策、國外民族政策、中國共產(chǎn)黨相關民族政策;(2)民族區(qū)域自治相關研究,包括民族團結、民族干部、民族文化等一系列主題。
由上述可以看出,民族與宗教是一個多維度、多領域的研究熱點,涉及我國行政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意識形態(tài)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還需要學者繼續(xù)對該領域給予關注。
2.7地方行政
這一聚類是由“公共服務”、“地方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4個中心性較高、頻率也較高的節(jié)點組成。其中,“公共服務”與“政府管理”直接相連,而“地方政府”和“行政體制改革”聯(lián)系緊密,這說明4個研究主題之間雖是同一聚類,但主題之間也有親疏關系。
地方行政的研究范圍很廣,包括國外地方行政、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和現(xiàn)代地方行政三方面。目前,地方行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地方行政體制改革和地方行政區(qū)劃研究,尤其以地方政府的改革研究最被關注。
此外,政府管理中的公共服務研究也是熱點主題。近年來學者關注的相關主題有公民民主權利、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問題。例如,如何以政府信息化為手段公開透明政府信息,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是政府形象研究中的熱點之一。
2.8體制改革
“體制改革”是一個中心節(jié)點,其中 “反腐敗”、“三個代表”兩個主題與它有著緊密聯(lián)系。體制改革是反腐敗工作的根本之策,因此,體制改革與反腐敗之間關系密切。
三個代表屬于理論政策的研究范疇。它同時屬于體制改革和民族與宗教兩大主題,連接了“體制改革”和“民族工作”兩大熱點,屬于一個交叉的研究主題。
體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以服務型政府為主題的體制改革。
2.9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這個節(jié)點的頻次有121(見表1),村民自治,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nóng)民群眾直接行使,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它和“新農(nóng)村建設”、“行政管理體制”共同構成了一個聚類。
村民自治這一領域的熱點集中在鄉(xiāng)村治理、鄉(xiāng)村關系的研究,民主政治中的基層民主研究,以及對基層行政單位村委會的研究。
3研究主題演化
以“研究主題”與“年份”構建“年份-主題”網(wǎng)絡(如圖2所示)。其中,大圓是年份,方塊表示在多個年份都涉及的關鍵詞,小圓表示只在單獨一個年份出現(xiàn)的關鍵詞,線條的粗細代表節(jié)點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
2001年到2011年,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熱點主題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政府主題);行政改革(主要包括行政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行政人事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如公務員制度、公務員管理研究);地方行政研究中的村民自治;行政方法研究中的電子政務;民族相關主題(民族工作、政策、理論、少數(shù)民族)研究。
除了這些年一直關注的熱點領域之外,由于社會的變遷,在行政管理領域出現(xiàn)了一些不盡相同的問題,這使得我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熱點在四個階段呈現(xiàn)出了明顯差異。
第一階段(2001-2003),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熱點主題集中在行政管理和政府職能改革方面。主要涉及小康社會、三個代表等主題,側重于對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內容的探索和研究,他們都屬于理論政策研究。此外,經(jīng)濟全球化對行政體制改革帶來的影響以及促使發(fā)生的轉變,是這一時期理論政策研究的主要方面,同時也包含一些行政方法的研究。
第二階段(2004-2007),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主題熱點逐漸轉移到行政方法、行政行為和行政職能三大領域,其實質是對行政體制內容改革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從行政方法、行政行為兩方面展開:從行政方法來看,研究的主題主要包括危機管理、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政府治理、有限政府、責任政府等主題;從行政行為來看,研究的主題主要以執(zhí)政為民為核心,例如以人為本理念研究。行政職能領域的熱點主題從執(zhí)政能力建設逐漸轉移到政府職能的轉變上來。
第三階段(2008-2010),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主題主要涉及理論政策、公共管理、地方行政和績效管理四大領域:(1)從理論政策方面來看,主要研究科學發(fā)展觀和和諧社會兩個問題,實際上是對2008年以前關注的熱點主題所進行的延伸,注重政治體制改革的長久與穩(wěn)定。(2)從公共管理方面來看,其特點是對2004年提出的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兩大主題進行了持續(xù)的關注。這是由于政府在進行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不只注重行政方法和行政效果,同時也更加關注行政主體的指導思想、行政行為和社會反應,更加注重樹立政府為公眾服務的行政理念和政治形象,是政府通過公共管理促進現(xiàn)代民主發(fā)展的表現(xiàn)。(3)地方行政,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相關研究。(4)績效管理,主要研究政府、事業(yè)單位的績效評估問題。關注政府、事業(yè)單位的績效管理,帶動了行政管理方法的改變,同時這也是行政管理學在研究政府職能水平時參考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四階段(2011年),行政管理學科研究的熱點主題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比較關注的新主題有群體性事件,該主題在2010年就開始得到學者關注,但當時還不是研究的主流。總體來說,從2011年開始,研究熱點多是結合社會熱點衍生而來,更加貼近社會發(fā)展和民生中的實際問題。11圖2行政管理主題演化圖譜11
綜上所述,行政管理學科研究的主題是隨著國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在由單一方面理論政策研究逐步向多領域研究轉變。其中公共管理、行政方法領域的研究從2004年開始持續(xù)得到關注,這是由于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逐步轉型促進了公共管理理念的興起,同時帶動了行政方法的研究。從研究主題中還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學科一直保持著對社會政策熱點的高度關注。此外,行政管理學研究開始由理論政策類研究向對行政實踐有積極作用的實踐性研究轉變。
4研究方法演化
基于數(shù)據(jù)中“研究方法”的關鍵詞,構建“研究方法-年份”共現(xiàn)知識圖譜。其中,大圓表示年份,小圓表示研究方法,方塊代表在多個年份都使用的研究方法,線條的粗細表示節(jié)點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詳見圖3)。
2001-2011年間行政管理學領域一直在使用的傳統(tǒng)方法包括文獻研究、案例研究和歷史資料研究方法三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此外,由于學者對行政改革這一熱點關注較多,出于對相關的改革研究[15]、市場化下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立法等研究方面的需要,從其他學科引進衍生的博弈類方法也一直被使用。
除了上述常用方法外,隨著學科交叉性的不斷增強和學者的不懈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被引進到行政管理學科,在不同的時間段出現(xiàn)了不同的新方法,這種研究方法的演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階段:
從第一階段(2001-2003年)來看,學者在研究中仍以問題演繹、思維辨析這樣的定性研究方法為主,雖然出現(xiàn)了“模式構建方法”、“實踐模型”等關鍵詞,但是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文中采用的還是以文字描述為主的方法。
第二階段(2004-2007年)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1)量化研究方法,主要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2)層次分析法,主要運用在評價體系研究中;(3)模糊評價分析法,具體運用在事業(yè)單位、政府機關和地方行政管理中人事、制度評價的指標體系建設的研究中;(4)聚類分析,該方法主要運用在電子政務、政府網(wǎng)站建設的相關研究中??傮w來說,從第二階段開始,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新的研究方法層出不窮,但是使用的頻率還不是很高。
第三階段(2008-2011)在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中又出現(xiàn)了因子分析法、社會網(wǎng)絡分析、回歸分析法、內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結構化方程模型和數(shù)據(jù)包絡法(DEA)。結構化方程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區(qū)域關系、影響因子和滿意度研究,是近年來各學科都在研究使用的方法。數(shù)據(jù)包絡法(DEA)主要研究個體和同類之間的相對有效性,已有學者已將該方法引入行政管理學科研究,如研究不同地區(qū)的公共服務的相對有效性[16]。這說明,我國學者11圖3行政管理研究方法-年份共現(xiàn)圖譜11
通過多年來不斷積累,對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已經(jīng)比較熟練,同時不斷將其他領域的研究方法引入我國行政管理學科中,這些方法的引入,有助于學者產(chǎn)生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我國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演化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1)2001-2003年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從2004年開始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種類不斷增加,研究方法的運用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2)行政管理學科開始引進一些新的研究方法。(3)在國際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論文中,一般都會應用定量研究方法。雖然我國行政管理學的定量研究論文偏少,但是我國已有學者在論文中引入了定量研究方法。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越來越重視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的這一現(xiàn)象,標志著我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
5結語
通過對行政管理學科文獻信息進行挖掘,繪制出可視化知識圖譜,對2001-2011年行政管理的研究熱點、主題演化、研究方法演化進行了解讀,得出如下結論:
(1)研究熱點方面。我國行政管理學科的熱點主題較多,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電子政務、服務型政府、政府職能、和諧社會、民族與宗教、地方行政、體制改革、村民自治九個方面。
(2)主題演化方面。2001年-2003年的研究以理論政策研究為主。從2004年開始,研究主題呈現(xiàn)出研究熱點多、研究范圍廣的特點。學者一直保持著對社會政策熱點的關注,研究由理論政策類研究向對行政實踐有積極作用的實踐性研究轉變。
(3)研究方法演化方面。2001-2003年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從2004年開始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種類不斷增加,研究方法的運用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行政管理學科開始引進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正在逐漸與國際接軌,越來越重視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鄒紅雷.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框架概述[J].社會科學動態(tài),2000,(2):23-24.
[2]張康之.從行政學的歷史中解讀我國行政學的研究方向[J].理論與改革,2002,(3):5-8.
[3]許淑萍.二十一世紀初中國行政學發(fā)展的趨勢[J].行政論壇,2002,(3):11-13.
[4]姜春林,張春博,胡志剛.回眸與展望:《中國行政管理》文獻計量分析——基于CSSCI(1998-2009)數(shù)據(jù)[J].中國行政管理,2010,(8):16-20.
[5]張春博,王續(xù)琨,楊木.基于作者共被引的公共行政研究狀況圖譜分析——以《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為研究對象[J].公共管理學報,2009,6(4):38-44.
[6]董建新,白銳,梁茂春.中國行政學方法論分析:2000-2004[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2):50-55.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21-42.
[8]董建新,陳貴梧.問題與反思:1998—2007年行政管理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實證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9,(0):101-116.([9]Moya-Anegón F,Vargas-Quesada B,Herrero-Solana V,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Building Maps of Large Scientific Domains Based on the Cocitation of Classes and Categories[J].Scientometrics,2004,61(1):129-145.
[10]Ibekwe-SanJuan F.How Thematic Maps can Assist Collection Management: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Journals Thematic Focus [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 Technical Services,2005,(29):295-306.
[11]Borner K,Chen C M,Boyack K W.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2003,(37):179-255.
[12]Samoylenko I,Chao T C,Liu W C,et al.Visualizing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Its Evolutio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11):1461-1469.
[13]Chen,C.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4]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2,(7):5-7.
[15]王煥祥,郎玫.權力視角下的公共行政模式演化路徑研究——一個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08,(2):112-117.
[16]孫璐,吳瑞明,李韻.公共服務績效評價[J].統(tǒng)計與決策,2007,(24):65-67.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